分享

回乡民工春节玩叠罗汉,肩扛七人绕两圈气不喘

 乙图yiphotos 2021-03-04

春节是中国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已经有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在安徽芜湖农村,每年的春节都很特别,节前节后都有“玩灯”的习俗。走马灯、罗汉灯、板凳龙……村民以自己的方式庆祝春节。尽管春节长假已经过去,但这里的农村,依然沉浸在春节气氛中,这些民俗活动还在持续,有的要到元宵节才会结束。图为扮演罗汉的,大多是返乡过节的民工。


正月以来,安徽芜湖县红杨镇的毕家村,“罗汉灯”的民俗正在持续上演。由返乡打工者和一些留守孩子扮演的18罗汉,每天走村串户送祝福。每到一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让平静的乡村增加了不少喜气。图为每一场表演都会吸引很多村民围观。

毕家村是皖南青弋江边一个普通的村落,全村118户,500多人口,人均田地只有一亩多点,主要经济收入来自外出打工和做生意。往日里,在村民外出打工或经商后,整个村子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图为表演就在村子中的一块空地上进行。

这几年,毕家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于是打工返乡的村民谋划玩灯。于是今年春节玩起“罗汉灯”,而毕家村上一次玩灯要追述到28年前。图为毕家村罗汉灯在走村串户送祝福。

罗汉灯又叫“叠罗汉”,起源于古代民间祭祖祈福活动。据传早在乾隆年间,就盛行春节玩“罗汉灯”。图为走在村道上的罗汉灯,成为乡村正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罗汉灯”是集戏剧、舞蹈、武术、杂技、造型等艺术为一体的民间综合传统艺术,由清一色男子组成。整个表演,除了十八罗汉的角色外,还有师傅、旗手、锣鼓队等,每次出行有一百多人。图为一个孩子在化妆,化妆师也都是村民自己。

罗汉灯表演者中,很多都是父子上阵。这让很多留守孩子和返乡的家长有了特殊的团聚方式。

“罗汉灯”通常从正月初二开始兴灯,到正月十六圆灯。毕家村的罗汉灯是腊月二十九兴灯的。兴灯时村里要摆设“罗汉堂”,供奉神灵。图为表演者聚集在罗汉堂里,每天出发前都要拜神。

图为一个表演者在罗汉堂里吃饭。在玩灯期间,表演者吃住都在罗汉堂。

十八罗汉扮演者分别是8个大人,8个孩子和2个婴儿。

上路时,十八罗汉在师傅带领下,走在队伍中间,队伍的前后各有一个锣鼓队,浩浩荡荡。图为去路远的村庄,村民乘坐车子出行。

表演时,表演者穿统一服装,在锣鼓、唢呐等器乐伴奏下,在鞭炮声中交叉走阵,穿插跳跃,依次“叠加”出各种造型。

罗汉灯的造型有“香炉花瓶”、“荷花放水”“金银宝”“黑金花”“黄金花”等40多个。

表演时,小罗汉驾在大罗汉肩上,人拉人,人叠人,纵横组合,难度不断变化,险象环生,高潮迭起,常常赢得围观村民不断喝彩。其难度与著名的西班牙叠罗汉相比,更具乡村气息。图为村口表演现场,一个造型结束后,其他村民帮助孩子下来。

天气寒冷,一个孩子在哈气取暖。表演必须穿单薄的衣服,以便用力。

表演者都是土生土长的村民,没有经过任何训练。表演时,一个造型叠加成功后,前后有很多人保护,以防发生意外。

表演叠罗汉的几个大人,都是村子里身体强壮,力气大的村民。一个人肩膀上扛着7个大人小孩,依然能够绕场两周。

这些叠罗汉表演的大人,大多常年在外打工,和家人一年难得在一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