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旬老人制茶68载,最多一天品茶两千杯

 乙图yiphotos 2021-03-04

中国祁红博物馆里,85岁的闵宣文显得有点疲倦,他刚坐了七个小时的大巴,从浙江绍兴赶回安徽祁门。在吴觉农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获得了“觉农勋章奖”,对于制茶68年的老人来说,这荣誉,不亚于几十年前他去布鲁塞尔领取的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金奖。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经历了祁红黄金年代的大起大落,闵老现在依然在一线。

从浙江绍兴出发,早晨五点起床,大半天的路程折腾,抵达祁门时已经是下午2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劝闵老赶紧回家歇歇,老人不肯。“现在是茶叶旺季,得赶着紧回来,万一厂里有事,我也好搭把手,你们自己干活,我在食堂吃完晚饭就回去”。

时光回到六十多年前,少年的闵宣文外出求学,考进上海商检局。19岁开始,每年茶季就在祁门县蹲点,后来在上海支援安徽大潮中,正式分到祁门茶厂担任技术员,专注于茶叶的审评和拼配。图为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传人的闵宣文老人依然每天“泡”在茶里,最多时一天品2000杯茶。

作为换取外汇的重要手段,闵宣文刚到祁门时,祁门的红茶依旧大部分向国外出口,如何保证茶叶质量、香气、口感的稳定,手工精制中的重要程序——拼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图为闵宣文在查看茶叶发酵状况。发酵是祁门红茶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温度湿度都影响着茶叶的好坏。

尝遍祁门每一个山头的茶叶,了解每寸土地细微的差别,闵宣文拼配过的茶叶,等级只升不降,会让一批茶叶的滋味、口感和香气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图为闵宣文老人在闻茶叶味道。

祁门茶厂的黄金岁月里,几乎所有的顶级茶叶都是经过他的拼配、品尝后才出厂,包括作为国礼被国家领导人送人的红茶。1986年,英国女王访华,祁门红茶被作为国礼送给她,这份茶叶就是闵宣文亲手制作。图为闲不下来的闵宣文偶尔也会亲自动手揉制发酵后的茶叶。

然而,国营茶厂的辉煌最终未能顶住市场经济的浪潮,21世纪初,祁门茶厂改制,一大批老工人流落于各个小厂。在利润至上面前,各种良莠不齐的茶叶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了祁红口碑。图为博物馆里,至今保存着当年茶厂的各种印章,超过一百枚。

平里茶厂也留着闵老很多记忆。六十几年前,年轻的闵宣文这个路程步行的单程时间是四个多小时。

平里所产祁门红茶以质优味醇著称,1915年,当时的北洋政府筹建“安徽模范种茶厂”,厂址便设在平里。同年,祁红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大奖章和金质奖章。图为平里老茶厂里,闵宣文老人遇到从事茶叶的晚辈。他们现在对闵宣文都很尊敬。

下班时分,记者向闵老提出能不能领着记者去看看老茶厂,一直很热情的闵老突然不说话了,想了想,坚定地摇摇头。一旁的毕昭纯悄悄说:老厂房都拆了,机器也被偷了,闵老特别难过,你们别为难他。图为祁门老茶厂和现在的新茶厂。

49岁的毕昭纯也曾经是祁门茶厂的工人,1981年父亲去世后,14岁的他顶职进了茶厂,先是被分在粗制车间干杂活,后来因为脑子灵活又能吃苦,就被调到精制车间学习技术,“2005年下岗后,我先是去广州给亲戚看了两年茶叶店,后来又到县城给琴行打工,做了几十年茶,听讲新厂招老员工了,我就去报名上班了。”图为毕昭纯在和一个老茶厂家属在聊天。

走进祁门茶厂的大院,一片狼藉的拆迁废墟里,毕师傅如数家珍:“这里是消防池,那边是粗制车间,对面是电影院,隔壁是大礼堂,对,那个是经警的值班楼,以前厂里的警察,巡逻都是配手枪的!”漫步在废墟瓦砾中,记者突然明白,闵老因何不愿领着记者前来探访。图为老茶厂家属住宿条件简陋。

傍晚时分,几辆装载着茶叶鲜叶的面包车向路边的厂房疾驰而来,这是几十名采茶工从大山深处一天劳累采来的茶叶。与此同时,红茶厂内,一群工人已经等待多时,茶青必须尽快进入制作流程,这是保持茶叶清香的最基本要求。图为每天下午5点多,会有很多刚刚采摘来的鲜叶送来。

接下来是卸货,然后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十几个小时的初制程序后的茶叶,被称为“红毛茶”。图为两名茶师将发酵好的红茶抬出来,准备干燥。

然后,经过复火、抖筛、手筛、打袋、风选、飘筛、撼筛、手拣、拼配、补火、匀堆等十几道精制工序,一份真正的祁门工夫红茶才能完美呈现。图为几个师傅在筛制红茶。

比起初制的程序化,精制工序极其考验手工,有的制茶人学了一辈子,也未必能全部把握精到,可能只掌握了其中的某几道工序。图为一个工人在搬运制作好的红茶。

老师傅们说,2010年新成立的这家祥源茶厂,汇集一大批祁门茶厂的老员工。而这些老茶师们留下来,除了生活,最重要的是希望将老手艺传承下去。“闵老85岁了还在工作,尽管手把手教,但至今也没有人能达到他的境界。”图为新茶厂建立时,老茶厂出来的师傅们合影。

“我们祁门茶厂的,做了一辈子红茶,其实喝得很少,以前在厂里,要么喝大茶桶泡的红茶梗,要么就喝几毛钱一斤的炒青(一种简单炒制的绿茶)”,闵老说。究其原因,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用祁红向前苏联置换战备物资,做茶也舍不得不喝茶,全力支持国家,成为祁红匠人们心口相传的规矩。图为朱华炳、刘云杰和汪权。

“我们在祁门茶厂工作所形成的职业素养、人生态度、对做好祁门红茶的精神信仰和操守,是不可能被打破的。在这件事上,我们永远敬畏着或许只有那个年代才被重视的价值观。”陆国富这样告诉记者,他曾经是闵老的学生,现在被茶厂聘请为技术副总,每天早晚,他都会接送闵老上下班。图为陆国富、江建新和沈时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