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崇祯十五年,明朝跟清朝的议和事件中,看崇祯皇帝最大的缺点?

 孤寡老人讲历史 2021-03-03

明朝亡于崇祯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共在位十七年,他和很多继位时已经毫无权力的亡国皇帝不一样,他一直掌握着权力,且其继位之初,明朝的局势也没有到真正的危如累卵。

崇祯不可谓不努力,他是历史上少有的以俭朴、勤政著称的皇帝。

可明朝到底还是在他手上亡了,他的努力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不过,因为他的不屈殉国,其在后世的名声相当不错。

把偌大一个帝国折腾到灭亡,显然,勤政的崇祯有许多缺点,不少还是致命的缺点。

《明史·流贼传》一文中,在评价他时,说了不少他的缺点,其中,我认为“苛刻寡恩”在崇祯的缺点列表中,应该高居榜首。

为什么这么说?晚明的局势很恶劣,有天灾,有人祸,有叛乱,有外敌。逢此时刻,二百多年积攒下来的弊端显然不是短短数年间就能扭转过来的。

要想延长明朝的寿命,或者说解决天灾人祸导致的各种问题,最急需的,应该是朝廷上下团结一心。

一个思想统一,力量往一块使的团体,才是能从容应对一切困难的基础。

崇祯明显没有做到这一点,没有把整个明朝的掌权阶层整合成一股力量,一盘散沙的明朝最终在农民起义军和清朝的夹击下灭亡。

纵观《明史》中的记载,他在执政期间,和臣子们的关系相当紧张,以至于到崇祯朝中、晚期,已经无人敢跟他说真话。

这一切都归咎于崇祯的“苛刻寡恩”,他是一个不肯帮助臣子担当一点责任的皇帝。

以崇祯十五年时发生的陈新甲事件为例,当时明朝南有李自成大军围困开封,北有洪承畴所部几乎全军覆没,残部在吴三桂的率领下,瑟瑟发抖的龟缩在宁远孤城。

而崇祯寄予厚望的孙传庭被从监狱放出来后,也需要时间整合陕西、山西的有生力量,才有余力抗击李自成。

在此关头,和某一方敌人虚与委蛇是当务之急,崇祯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他的许可下,兵部尚书陈新甲派出兵部职方郎中马绍愉去跟皇太极议和。

但这事出了些波澜,皇太极认为明朝诚意不足,或许是觉得明朝许诺的赔款太少了,他没有答应。不过,这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议和的事在明朝内部被泄露了。

崇祯在议和未成之前,也担心过舆论压力,所以要求陈新甲保密,根据《明史·陈新甲列传》中的记载,这事被泄露也是个意外:

帝既以和议委新甲,手诏往返者数十,皆戒以勿泄。外廷渐知之,故屡疏争,然不得左验。一日,所遣职方郎马绍愉以密语报,新甲视之置几上。其家僮误以为塘报也,付之抄传,于是言路哗然。

事情泄露后,自然有一群官员站出来反对,要求严惩陈新甲,这本就属于政治正确,不管有的没的,也不管局势的严峻,反对妥协投降总是对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崇祯站出来分担压力了,他是皇帝,他可以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跟反对者解释利弊,也需要他来保护受命去跟清朝议和的陈新甲。

但他并没有站出来做任何解释,反而害怕因此事让自己的名誉受损,一股脑地把责任全推了出去,陈新甲不干,崇祯就把他杀了,《明史·陈新甲列传》记载:

已,降严旨,切责新甲,令自陈。新甲不引罪,反自诩其功,帝益怒。至七月,给事中马嘉植复劾之,遂下狱。新甲从狱中上书乞宥,不许……遂弃新甲于市。

陈新甲是不是个好官且不论,但在跟清朝议和这事上,他还真没错,议和是他首倡的,可他是征求了崇祯的意见,得到了许可。

崇祯仅仅是担心自己的名誉,担心被人说成是向清朝妥协的皇帝,就让陈新甲背了黑锅,还是永世无法翻身的锅,死得真冤枉,说崇祯是“苛刻寡恩”一点没错。

两年后,还是南明的弘光皇帝帮陈新甲给平了反,《明史·陈子龙列传》中记载:

太仆少卿马绍愉奉使陛见,语及陈新甲主款事。王曰:“如此,新甲当恤。”廷臣无应者,独少詹事陈盟曰可。因命予恤,且追罪尝劾新甲者。

陈新甲还不是因议和一事倒霉的首位官员,在他被杀之前,就已经有位内阁大学士谢升被免官,原因也是在知道了崇祯想议和后,无意说出了此事,《明通鉴·纪八十八》中记载:

而升昌言于朝房,谓给事中方士亮、倪仁祯等日:“议和事,诸君不必言,上祈签奉先殿,意已决。”又言:“人主以不用聪明为高上,太用聪明,致天下事坏。”士亮等退,谓“升诽谤君父,泄禁中语”,仁祯及同官廖国遴等交章论之,斥“升大不道,无人臣礼”,士亮复继言之。疏数十上,上大怒,削升籍。

谢升确有不敬之语,但他被罢官,本质上是说出了崇祯想议和的心意,而崇祯却不愿意让臣子知道自己想议和。

谢升仅仅是被罢官,而没有如陈新甲那样被杀,是因为他要聪明得多,知道不能往崇祯身上推责任,不像陈新甲那样高呼无罪,获罪后,默不作声,因此,保留了性命。

因陈新甲跟清朝的议和,崇祯罢免了一位大学士,杀了一位兵部尚书,可归根结底,议和是他自己认同的,结果确实,责任全让臣子担了。

如此一来,谁还敢真心为崇祯献计献策?谁敢真心帮他办差?

崇祯朝短短十七年时间里,朝堂上换了五十多个内阁成员,其下的尚书、侍郎不计其数,责任难道全是臣子的?

李自成大军兵临北京城下之前,崇祯和朝廷其实是有机会南迁的,崇祯心中也想南迁,但因为他的无担当,这个建议没几个人敢提。

即使有人提出来,也会遭到大多数臣子们反对,原因就是,大家害怕同意南迁后,崇祯将来会把丢弃北方领土的责任全给他们背,还不如抱在一起死。

如上述实例,崇祯的“苛刻寡恩”是导致他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挽救明朝的主因之一。

毕竟,皇帝只能掌总,事情还是需要臣子们来办,有心办坏事情当然要惩治,可无心或因意外办坏了事情,或者根本就没有出错,还是秉承皇帝的心意办事,只是因为舆论压力,皇帝的担当就相当重要了。

从这一点看,崇祯的所谓刚烈,甚至不如半辈子向金朝妥协投降,后世骂声一片的宋高宗赵构。

如南宋初期,秦桧生前专权二十年,一度逼得赵构上朝要在鞋子中藏刀子,可他在秦桧死后,没有因为秦桧生前专权压制皇权而迁怒于他及其后人。

反而因秦桧的对金妥协符合他本人的意愿,在秦桧死后,满朝要清算秦桧的声音中,站出来为秦桧说话。

赵构不但当众明言,秦桧干的事全是自己让干的,主动帮秦桧承担责任,继而追赠秦桧为王爵。

赵构的行为是否要受唾骂不论,单从领导能力的角度上来看,赵构比崇祯高明太多。

也难怪,赵构在只有半壁的情况下,还能稳得脚,崇祯却把完璧拱手送人。

参考文献:《明史》《明通鉴》《宋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