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私”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IF枕边育儿 2021-03-04

“自私”心理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心态,也就是说很多事情上只想到自己的利益。

成年在现实生活中摸爬滚打,很多时候需要用“自私”的行为来保护自己。对于孩子来说,过早出现这种现象,父母可能会觉得很难接受,应该怎么办呢?

01、自私心理有“普遍性”

每个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家庭教育有一定关系:如果孩子从小在知书达礼的家庭中成长,他自身举止言谈会很文明;如果孩子从小在麻将桌旁长大,他长大后往往可能会出口成章,性情暴躁;如果孩子从小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长大,成年后可能处处碰壁,觉得别人对自己不是很好。

肖丽跟我说,她经历过两次医院“流产”后有了大宝,全家人都视为珍宝,对孩子非常溺爱,觉得这个宝宝来之不易啊!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陪着,不管开门还是上洗手间,根本都不需要自己动手。吃饭更不用说了,爷爷奶奶亲自喂。孩子非常挑食,但家人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即使是煮好的玉米,都要一粒一粒的喂到嘴边上。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他以后会变得很“自私”,因为一直被溺爱,什么都是伸手就有了。

所以,当孩子有了“自私”心理,父母应该反省的是自己家庭教育上的问题,是不是太过溺爱孩子了,是不是太多事情让孩子轻易获得了?

02、斯坦福大学:教你如何应对“自私”心理

上文中我们说了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对很多事情的理解和行为中所产生的一些方式,都有可能让孩子逐渐形成了“自私”的心理,尤其是父母关爱太多,孩子可能出现“自私”的性格。

对于自己很容易得到的,不会那么珍惜。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把握好“平衡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认为,现在的孩子成长中因为没有人生目标,过程中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甚至于“每日享乐”,更不会关心他人,这种情况也就是所谓的“空心病”。

教授威廉·戴蒙还观察到了一种“成年人与孩子倒置”的现象,他认为,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要培养孩子“爱他人”的能力,避免自私性格的形成。

在这点上,很多家长忽视了,平时工作太忙,把孩子直接教给爷爷奶奶带,这样孩子也更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在被溺爱的同时,也就丧失了“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你跟养育者争论,他们还会找一些年龄、经验上的借口为自己开脱,并在内心形成一种“挡箭牌”

所以,不希望孩子形成“自私”的性格,下面几点要明确:

1、对孩子的爱有“尺度”;

2、培养孩子的远大目标;

3、别让隔代教育“废”掉孩子;

4、不为孩子的年龄小找借口。

自私心理的对立面是“无私的奉献”,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尽早明白,生活的基本道理。明白分享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种尊重的事实。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明白这些道理,等他走向社会,也会明白,朋友之间的请客吃饭,并非理所应当的,而是感情的维系货对他有所求的表现。这样孩子在以后面向社会,内心才会更加从容、淡定

枕边育儿寄语:

孩子有“自私”心理,一味责怪并不是有效的方法。因为他们本身是一张白纸,正是由于父母没有教会孩子“拿笔”的姿势,才会有“乱写乱画”的性格。尽早的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只要开始就不晚。在这件事上,怕就怕父母认为“错的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