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迹】临淄晏婴墓:沮封之隙,敬重如初(下)

 真友书屋 2021-03-05

那么孔子因为晏婴身仕三朝,而怀疑其人品,这件事是否存在呢?根据历史记载,这件事确实是事实。晏婴出身名门,齐灵公二十六年,晏婴的父亲晏弱去世后,晏婴继任齐国上大夫,此后历仕刘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主持朝政的时间超过了四十年。

在孔子看来,这三朝齐君的观念都不同,晏婴却都能得到重用,孔子认为晏婴一定是曲意奉承,否则的话,不可能受到三朝国君的重用。其实这件事不只是孔子有疑问,在齐国当朝的大臣中就有人问过晏婴。《晏子春秋·卷四·内篇·篇二十九》载:

梁丘据问晏子曰:“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

晏子对曰:“晏闻之,顺爱不懈,可以使百姓,彊暴不忠,不可以使一人。”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

仲尼闻之曰:“小子识之!晏子以一心事百君者也。”

Image

墓前空地

梁丘据问晏婴:您先后服侍过三位君王,每位君王的性格都不同,但他们都很重用您,难道您具备多种心性吗?晏子回答说:我认为一个人就要用一种心性去服侍多位君王,如果这个人三心二意,恐怕连一个君王也侍奉不好。

孔子听闻到此事后,却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好好记住晏子的所言,晏子是能够一心一意侍奉好多位君王的人。

如此说来,孔子是夸赞晏婴以一心侍多君,他哪里会因晏子侍三朝而不去见之。

其实晏婴的确有独特的君臣观,《左传》载: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Image

墓园围墙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齐国贵族崔杼看到堂姜长得很美丽,于是将其娶了回来,但齐庄公却与堂姜私通,这令崔杼很生气,于是他设计把齐庄公杀了。

Image

走出墓园

晏婴闻讯后立即赶往崔家,他站在崔家门外时,身边的人问他:您要为国君而死吗?晏婴说:国君难道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为什么要为他去死?身边的人问他:是否要逃走?晏婴说这不是自己的过错,为什么要逃跑?身边人又问他为什么不回家?晏婴说国君死了,我要去哪里呢?

接下来晏婴说了一段重要的话,他认为国君是百姓的国君,怎么能凌驾于人民之上呢?而作为君主的臣属,难道只是为了一份俸禄吗?大臣更应当做的是协助君主管理好国家,所以如果君主是为国家而死,那么做臣子的也应当跟他一同赴死。君主为国家而逃亡,做臣子的也应当陪同逃亡。但如果君主是为自己的私事而死、而逃亡,那只有他私自宠爱的人才会跟他共同赴难。而今杀掉自己的君主,我又怎能为君主而死而逃亡呢?

Image

远望晏婴冢

这段话充分表达了晏婴的君臣观,当崔家的门打开时,晏婴进去,他抱着齐庄公的尸体放声大哭,悲痛过后而离去。崔杼的手下看到此况,认为晏婴的做法太不把崔杼放在眼里,故建议杀掉晏婴,但崔杼却说晏婴是百姓景仰的人,如果放了他可以得到民心。

《左传》中还记载了晏婴仰天长叹的一句话:“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

晏婴明确地说,他不只是忠君,更多者是忠国,更何况齐庄公之死乃是因其私通人妻而被对方所杀,无论这件事是对还是错,但这纯粹是个人私事,所以晏婴才发那样一通感慨的话,他觉得自己是为社稷而生社稷而死的人,怎能为君主的私事而死呢?这也就解释了他何以能够一生历三君,还同样能受到重用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而言,孔子后来赞赏他的所为,应该是真的,而孔子因为他一生侍三君而不见之事,恐怕是假的。

Image

城垣遗址牌

虽然晏婴忠于社稷之心高于一切,但他同样懂得维护国君的威信,《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载有齐景公命令大批齐国百姓给他修筑一座大台之事,因为工程浩大,到寒冬季节仍不能停工,这使得很多百姓受冻受饿。

当时晏婴正在出使鲁国,齐国百姓盼望着这位贤相回国后能够阻止君主的所为。晏婴听闻到了这件事,当他见到齐景公时,以唱歌谣的办法来表达百姓之苦。齐景公马上明白了晏婴的所指,他立即答应工程下马。

Image

简介

可见晏婴是一位体谅百姓的人,所以那么多齐国百姓盼望着他能替人们说话,但这样的话岂不等于在说齐景公不懂得体恤百姓?以自己之贤来衬托出君主之不贤,这显然不是为臣之道。《晏子春秋》中的一段接下来写道:

晏子再拜。出而不言,遂如大台,执朴鞭其不务者,曰:“吾细人也,皆有盖庐,以避燥湿,君为壹台而不速成,何为?”国人皆曰:“晏子助天为虐。”晏子归,未至,而君出令趣罢役,车驰而人趋。

Image

名称

晏婴感谢了齐景公能够纳谏而体恤百姓,他转身出宫就奔大台而去,到达现场后,他并没有宣布君主同意罢役的好消息,而是拿起一根木棍去鞭打那些消极怠工的人,他边打边说:我们都是普通人,然都有房屋住,而今国君要修筑一座大台,你们却不努力将其干完。晏婴的举措令现场的人十分吃惊,这些人纷纷说晏婴变了,现在帮着老天在作恶。

晏婴离开现场后,还没有到家时,齐景公的命令就传达到了工地。君主下令停止此工程,众人闻言十分高兴,纷纷快速离去。可见晏婴是有意让这些服劳役的百姓体味到君主的善心,他用恶行来做陪衬,以此让人们对比出君主是有善心的,他不会告诉百姓是自己想办法劝慰君主体恤百姓而停工的。显然,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来维护君主的权威。

Image

穿入小路

这件事被孔子听到了,于是他发出了如下一通感慨:“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是以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敢伐其功。当此道者,其晏子是耶!”

孔子说:古代真正懂得做大臣的人,会把好名声归给国君,把坏事揽在自己头上,他们在朝上会相互探讨国君做的不足之处,出门就极力赞赏国君道德仁义。所以这样的大臣哪怕是侍奉懈怠的君主,他们也能把国家治理好。而今看来,只有晏子能做得这么完美啊。

Image

高台

其实很多文献中都记载了孔子夸赞晏婴之为人,比如《孔子家语·辨政》中称:

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之于子产、晏子,可为至矣。敢问二大夫之所为目,夫子之所以与之者。”孔子曰:“夫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晏子于君为忠臣,于行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而加爱敬。”

子贡明确地说:老师您对子产和晏婴推崇备至,我想请教他们两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您为什么这样夸赞他们?孔子说:子产对百姓很仁慈,学问又很广博。晏子对君主而言,是位忠臣,他又能勤勉做事。所以我把他们两人都视为兄长,故对他们既爱戴又敬重。

Image

文保牌

可见,晏婴是对孔子影响较大的一位人物,孔子与之有交往,且发生过一些小误会,但这不影响孔子对晏婴的崇敬之心。

关于晏婴的遗迹,现存晏婴墓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永顺村,2020年12月13日,我从北京乘高铁到达济南西站,于此见到了齐鲁书社的刘玉林和李洪武两位先生。此刻虽已是下午,但为了节约时间,刘先生已经安排了三个寻访点,于是我们出站后,由李洪武开车,准备逐一寻访此三点,而今日之最后一个寻访点就是晏婴墓。

Image

木梯

导航上有此地点,开到这一带时,眼前是一片旷野,以至于怀疑走错了路。拐上一条小径,远远地看到田地里有一个院落,刘玉林以其专业知识判断,那里应当就是我们的寻访目标。走到近前时,果然如其所言。

而今晏婴墓园装上了大铁门,我在网上查得的照片上却无此门,好在这个门开着一扇人行出口,穿入其中没有看到管理人员。

Image

努力攀登

大门的正前方有三块古碑,每一个都装上了新碑券,每块碑之间立有文保牌,此处为全国级文保单位,但总名是“临淄墓群”,括号中注明该处是晏婴冢。看来临淄有多座古墓,它们是一并申报国保单位的。

墓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堵新墙,上面嵌着一些新复制的汉画像,另外有一段晏婴生平介绍,虽然是竖读,然却是左起,这种不古不今的刊刻方式,总会给人以别扭感。

Image

顶上平台

而后我沿着晏婴冢转了一整圈,冢上长满了荒草,无法登上去探看,但我却看到有人登顶踩踏的痕迹,冢上还长着一些古树,在向阳的一面,于寒冷季节还能长出一些绿枝条。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门前,于此看到一块刻石上刊刻有《史记·管晏列传》中的一段话:

事齐灵、庄、景公,敢于犯颜直谏,匡正国君之谬,尚节俭且能力行,身为辅宰,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性机敏,善辞令,奉使楚国,临大节而不辱。晏子死后墓于故宅旁。

Image

临淄城区

可见晏婴去世后,葬在了他家的宅院旁,此事亦记载于《水经注》中:

北门外东北二百步有齐相晏婴冢宅。《左传》:晏子之宅近市,景公欲易之,而婴弗更,为诫曰:“吾生则近市,死岂易志?”乃葬故宅。后人名之曰“清节里”。

可见晏婴葬在了距齐国故城北门不远处,于是我们参观完晏婴墓,就前往去探看齐国故城,果然开出不远就看到田野中有一个不大的院落,其门口的告示牌上写着“临淄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城城垣遗址简介”。从照片看,遗址面积很大,但眼前所见却是这么小的院落,刘玉林告诉我,此遗址处在地下,这里仅是入口,前些年他曾来此处参观过,可惜今日再来此地,却上了锁。

Image

下望

故城遗址看不到了,但李洪武说刚才前来晏婴墓的路上看到路边有一个文保牌,他没有注意上面写的什么名称,于是我们沿此路退回几百米,看到绿化带旁有一个小房间,房屋旁有土路可通。将车开入其中,驶出不到一百米,在平地上看到有一大冢,文保牌上写着“桓公台建筑遗址”。

Image

灯火已黄昏

Image

残雪

看来这里也是齐国古建筑,文保牌的后方有登台的木楼梯,于是我们三人顺着台阶一直登上了台顶。而今台顶用木板搭起一平台,透过树的缝隙,可看到远处的临淄城。按照刘玉林的估计,当年的桓公台一定比现在高许多,站在这里可看到很远的地方。想来当年晏婴也一定登上过此台,站在这里可以看到他的住宅。只是不知道孔子是否登过该台,以他的性格,如果登上此台后,肯定会感慨几句:登桓台而小齐。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