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超过一半的成年人竟然都有这个问题……如何应对?

 明醫 2021-03-05

全球平均每五个成年人中,就至少有两人遭受着超重或肥胖的困扰;而这个比例在中国成人中更是超过了二分之一。与此同时,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肥胖问题也日趋严重,影响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肥胖(obesity)

肥胖是由于体内脂肪的体积和(或)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导致的体重增加,或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异常增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通常用体质指数(BMI)进行判定。

目前我国成人 BMI 的切点为:18.5≤BMI<24 kg/m2 为正常体重范围,24≤BMI<28 kg/m2 为超重,BMI≥28 kg/m2 为肥胖。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以身高标准体重法对儿童肥胖进行判定,同等身高、营养良好的儿童体重为标准体重(100%),±10% 标准体重的范围为正常。>15% 为超重,>20% 为轻度肥胖,>30% 为中度肥胖,>50% 为重度肥胖。

为什么会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是指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导致超重和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身体能量摄入与消耗的不平衡。


全球层面上来看,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 富含脂肪和糖的高能量食品摄入持续增加;

  • 越来越多需要久坐的工作、交通方式的变化以及城市化的加剧使人们愈发不能保证足够的身体活动。

超重和肥胖会带来什么健康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认知中,超重和肥胖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体重增加,但超重和肥胖之所以是个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引起了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对健康的影响。 


超重和肥胖是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的重大危险因素,如:

  • 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脏病和卒中),心脏病也是2000-2019年全球首要死因

  • 糖尿病

  • 肌肉骨骼类疾病(特别是骨关节炎——关节的一种高度致残退行性疾病)

  • 某些癌症(包括子宫内膜、乳腺、卵巢、前列腺、肝脏、胆囊、肾脏和结肠)


超重和肥胖的程度越高,人们患上这些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也会越大。


对于儿童青少年,如果小小年纪就面临着超重和肥胖的问题,那么他们在成年后依然处于此状态、以及遭遇过早死亡和残疾的概率将高于其他同龄孩子。


面对这样一个全球关注且形势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可以有哪些防控手段呢?

个人如何改善超重和肥胖状况?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超重和肥胖及其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都是可防可控的。


对于个人来说,做到营养均衡、吃动平衡是关键,比如:

  • 限制能量摄入,尤其是以脂肪和糖形式摄入的能量;

  • 多吃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类和坚果,比如每天至少摄入400克的水果和蔬菜;

  • 进行有规律的身体活动,比如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或参考世卫组织2020年最新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中的推荐。

《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中的建议

(点击文末pdf可下载指南原文)

成年人

所有成年人,包括有慢性病或残疾的人,每周至少进行150至300分钟的中等程度有氧运动,或75~150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同时每周有2天进行阻抗训练。

儿童和青少年

平均每天应进行中到高强度体育运动60分钟。且每周至少有3天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

妊娠女性

指南鼓励妇女在整个怀孕期间和分娩后保持经常的身体活动,还强调体育活动对残疾人健康的宝贵益处。


老年人

指南建议老年人(65岁或以上)增加强调平衡和协调以及强化肌肉的活动,以帮助防止跌倒和改善健康。

那么,具体来说,1小时的不同运动,可以消耗多少热量呢?

微信图片_20210304103551.jpg

微信图片_20210304103625.jpg

微信图片_20210304103558.jpg

在这些被称为卡路里“天敌”的运动中,有比较简单易学的,也有相对专业和激烈的。中国体育总局发布的《全民健身指南》为不同目标的体育锻炼者推荐了适合的体育活动方式。

微信图片_20210304103602.jpg

或许有人或说“我没有运动习惯,学不会这些运动,更没有完整的时间来做运动”。但其实,所有的身体活动都是有益的,甚至是步行通勤、做家务、在工作间隙站起来走走……这些都比久坐不动要好得多。

全社会共同努力至关重要

2016年,世卫组织发布的《儿童肥胖报告》中,针对解决日益严峻的儿童肥胖问题和改善促进肥胖的环境,提出了涉及六大领域的建议措施。比如,在促进健康食物摄入方面,报告提出可以通过推行评价型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体系、含糖饮料征税、限制针对儿童的不健康食物*和非酒精饮料营销等政策,来减少不健康食物和含糖饮料的摄入。

*根据《终止儿童肥胖》报告,不健康食物特指富含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酸、游离糖或盐的食物,即能量密度高、营养密度低的食物。

不论我们是否正为超重或肥胖而烦恼,都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为身材担忧,为健康加油!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综合整理自worldobesityday官方网站、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央视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