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谁来给虚高的教辅资料降降温?

 W行走在人世间 2021-03-05

谁来给虚高的教辅资料降降温?

前段时间下班后在街道上闲逛,碰到一个熟人,手里拿了一本书,我故意调侃道:“这都没有看看自己的年龄,现在手里还拿着书,是准备上大学呀?!”。对方一脸的愁苦,“都没看看自己啥年龄,老了,不像年轻人有理想、有冲劲。还上什么大学,现在就是不要钱让我念去,我也没有那个精力了,也不愿意念去了,有什么意义。如果再往前推十几年,我可能还想着读些书,拿个高文凭,还可以往上提一提,最少混个高职称,涨涨工资。现在不想了,再混几年,看能不能提前退休,那时候就可以第二次谋业。”我笑道:“还说自己老了,没有冲劲,你看看,不还是贼心不死么。”

接着,我们又说起了原来熟悉的人和事。熟人见面,就是这样,东拉西扯,没有一半个小时是走不开的。说着说着,不知怎么的,他的话锋一转,又说到了手里拿着的书。“这是给孩子买的教辅资料,全城仅此一家,别无分号。孩子还犟得很,不买不行。书的质量不咋的,价格却高得离谱,还不打折。薄薄的一本书,就要四十多块,简直是抢钱呀!课本印刷那么精美的,也不过是七八块钱,这粗制滥造的教辅资料就要那么多。书店老板说他也没有办法,再要降价,就有别人的没有他的了。现在这世道怎么变成了这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

“一年不如一年,一代不如一代,”这话有些耳熟,想了半天,才忽然想起来,这话是鲁迅的《风波》中九斤老太所说的。

这不到30万字,10个印张的一本书,其成本到底有多少?我不是十分的清楚。但是在网上搜一下,你就会发现,反映教辅资料虚高的帖子非常的多,持续的时间非常的长。2013年7月31日,《河南日报》刊发了余明辉先生的一篇文章《教辅价格虚高谁之过?》,引起了轰动。这篇文章先后被包括人民网、求是理论网在内的多家中央级新闻媒体转载。要知道,这些国家级新闻媒体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媒体上发表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极强的风向作用。但对于教辅资料价格的虚高这个问题而言,仍然是政出多门,治标不治本。

问题出来了,除了解决问题之外,还应该是打板子,板子该打在谁的身上,物价部门还是教育管理部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即使是两者兼而有之,我认为物价部门是首当其冲,罪不可赦。个人认为,没有物价部门的允许,出版社在定价是不可能这样的任性。物价部门在审核定价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计算过其成本?

借一位业内人士的介绍来解释一下:图书的成本到底该有多少呢?以印数1万册为例,按目前的行情,图书的直接印制成本(纸张、排版、照排、装订、印刷等费用)占书价的20%左右,稿费支出占书价的5%—15%左右,管理成本占书价的6—10%。需要指出的是,印数越大,书价中图书成本所占的比例就会越低。图书在印到5万册至10万册之间时,比例降低的最为明显,印数每增加一万册,成本就会下降0.5以上个百分点。因此图书的出版成本应该占到书价的35%左右。对于,广大的经销商而言,他们一般会以43-45%的折扣拿到货物,加上物流成本,大概也就在48—50%。

那么这不打折的教辅资料,其中的一半多到底是谁拿走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绝对不止书店老板一个人。不然他就不会有那句“再便宜,就有别人的没有我的”话了。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人,也许并没有出多大的力,但他们却可能得利最多的。因为这对于他们而言,真的就是举手之劳,也许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利益丰厚,风险极小,何乐而不为?只要有这群人的存在,有物价部门的不作为,那么教辅资料价格的虚高就降不下来。

相反,没有了虚高的价格,没有了高额的利润的诱惑,就没有这么多的人围着教辅资料转圈圈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