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在乾县之修订版】王村镇

 W行走在人世间 2021-03-05

行走在乾县之王村镇

一、概述

王村镇位于乾县南端,距县城26公里处,是乾县的南大门。东邻姜村镇,南连武功县贞元镇,西接武功县武功镇,北连梁村镇,王村镇驻地位于108国道以西大王村辖区东西长10千米,南北宽7千米,总面积约 44.05平方千米。

明时属从政里、淡头里,清康熙十二年,因武功县小,支应困难,从政里附近七十余村划拨武功县,取名寄庄里,民国三十二年复归乾县。民国时设王村联,后改为王村乡。解放后,归王村区(四区)辖,1956年,撤区并乡时,由原上官、上座、淡头、大王乡组建为大王乡。1958年成立梁村人民公社。1961年区划调整时,成立大王人民公社。1983年地名普查时,因其在咸阳地区内重名,更名为王村人民公社。1984年王村人民公社改名为王村乡人民政府。1998年撤乡建镇后王村乡人民政府改名王村镇人民政府至今。现辖上官、北索、上座、南索、王吕、大王、王召、淡头、北昌、张留10个村委会,113个村民小组。

王村镇地处乾县南部边界塬区,是乾县的农业大镇,地势北部高,略有起伏,南部低而平坦,海拔540—580米,土壤肥沃,自然条件很好。宝鸡峡干渠在镇内横穿而过,水利条件优越,有名的“屯粮田”和“万亩丰产田”生产镇,过去以种植小麦、玉米、油菜、蔬菜为主等农作物为主,粮食一年夏秋两熟。1990年以后,果树面积不断增加,苹果、桃、酥梨、葡萄等发展迅速,已成为该镇的重要产业。

乾武路、备战路穿镇而过,北接312国道,南接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距杨凌农科城20公里,交通发达,运输便利。商品贸易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活跃,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二、五、八集市贸易繁荣,蛟龙转鼓蜚名中外,多次参加中央、省、市电视台拍摄,一年一度群众文化艺术节丰富多彩,群众文化生活活跃。

2016年按照有关要求,王村镇撤销王吕村、上座村,合并为南吕村;撤销南锁村、北索村,合并为名索村。撤并后该镇共有行政村8个,分别是:上官村、南吕村、索村、王召村、大王村、北昌村、淡头村、张留村。

二、历史人文遗址

1、淡头董家遗址位于乾县王村乡淡头董家村东北方向100米处。东西500米,南北200米。从土壕岸上可见灰坑呈袋状,间有方形。距地表0.7~1米,深1.5~3米,径宽1.5~5米不等。文化遗存较丰富,主要有彩绘细泥红陶、细泥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红陶等。

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因建村取土,时有破坏。

2、古树木:据咸阳市咸阳市古树木保护名录记录在王村镇北索村有1株距今600年的皂角树,在北朝村有1株距今400年的皂角树。另据当地村名介绍,在当地北昌、北索、大王、淡头、上官、上座、王吕、王召、张留村有多处古树。

3、部分村名来历:

上官村:据民国《乾县新志》载:“元雁门招讨使上官公,阵亡,蒙谕,葬所居宅第堂池间,墓在上官村南。”依此可知,元以前,此地以姓上官者始居而得名上官村。明时,上官氏迁住乾县城内。司、王等姓聚居,发展较快,号称“上官十三村”,即老堡子、中巷、司家、宏城、老王家、新王家、程家(上程家)、习家(下程家)、殷家、范家、魏家、南坡(现属北索村委会)、东王(现属姜村镇)。

北昌村:因姓氏而得名。畅姓首居此地北蟒山,垦田建村,得名北畅(片村)。明初,任、马、杨三姓又先后迁居于此。至清代逐渐发展壮大,后遂以谐音之变,兴旺发达之意,改村名为北昌至今。包括北昌老堡子、北昌任家、北昌马家、北昌杨家、北昌西杨家、北昌上堡子6个自然村。据北昌任家村清同治三年《任家堡团》碑文记载:“考我任氏,世居山西大槐树里,自明洪武十三年始迁此。”

北(南)索:该村原名苏子村。清代吴玉所著之《乾阳外纪》载:“苏子故居在州西南四十里苏子村。按苏为国大族,典属国而后,代有伟人,皆其地也。村与武功界”。苏典属国武墓,在苏子村南,1958年后,夷为平地。又据本村《史氏族谱》序记:“史氏原籍豫地龙烟府,光州固始县东乡康名寨人。世传明初诏迁,惧徒者众,以致散处太原,由太原而迁雍域,始来奉天南乡苏子村。”故村名苏子由来久矣。史、马两姓定居此地后,发展较快。明朝中期,部分群众又迁居于苏子墓南一公里处,从此以方位分为北苏、南苏两村。后因苏、索二字形异音近,苏字讹传为索字,一直沿称至今。

南(北)上座:据该村《王氏家容》记:“祖居临平街道西头。明嘉靖时,迁来上座。”王、高、郭等姓先后迁居此地,发展较快。现分为南、北两个自然村,北上座较早为老村,南上座为新村

大王村:因姓氏而得名。王姓始居此地,初名王村。以后部分群众迁居村南1.5千米处,称小王(今属武功县管辖),该村就称大王村。另据传说,很早以前(朝代不详),有一将军镇守此地,统管附近三十六村,群众称之为大王,后衍为村名。金元以后,司、吴两姓群众首居此地,曹、宋、梁等姓相继迁入该村。梁姓发展较快,户大人多,故有“司吴曹宋梁半片”之说。清时曾设大王镇,民国二十年后,废镇为村。

于右任撰写的村名:复制影印的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1919年书写的《陕西靖国军董振五少将墓志铭》 


款识:井勿幕张义安皆名将,靖国军死难者。大王于武功战场,白龙讲坛葬地。于右任。钤印:右任(朱文)

释文:陕西靖国军董振五少将墓志铭。勿幕不独文,义安不独武,后起之英,厥惟振五。大雪漫漫,周原膴,遗恨难忘,河山金鼓。大王村之血,白龙坛之庑,关西壶浆之遗民,渭北薪胆之旧部。祝英灵兮归来,问来归兮否否。水火深矣,哀哀三辅!碧血青山,皇天后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