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在乾县】人情风俗录系列文章之节日风俗----清明节

 W行走在人世间 2021-03-05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从传统的24节气来讲,它是指春分后十五天(冬至后的第104天)的一个节气。24节气的阳历时间并不十分固定,每年都有所变化,前后会相差两三天。比如,清明节大致在是阳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现今的清明节习俗融合了古代的多种文化元素在其中。

一是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所以,时至今日,祭祖也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子女亲属都要回家上坟祭祀亡人,为亡人整理坟茔,铲除荒草,使之不至于显得荒凉。同时在坟顶压上一张白纸,已表明上过坟了。这是因为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

虽说现在提倡文明祭祀,鲜花祭祀,但是乾地人大多仍然会摆放水果、烟酒,点燃香烛,焚化纸钱。小时候,记得大人在焚化纸钱的时候会写一张包袱单。所谓“包袱”,就是说,这所有焚烧的纸票衣物等都是祭祀者从阳世寄给“阴间”亡人的邮包。包袱纸上要写清楚亡人在阳世间的家庭住址、名讳(相当于信件的邮寄地址),免得有孤魂野鬼抢了去,正主反而所剩无几。现在这个大多都简化了。

二是寒食节的元素。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在乾地,这一天很多人会吃凉粉,说是为了明目。实际上是寒食节习俗的演化。在先一天做好凉粉,就可以做到第二天不动烟火。

三是上巳节习俗。约从唐代开始,清明节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踏青风俗,近年一直在延续,大家都会趁着放假出去好好地欣赏一下桃红柳绿,红肥绿瘦的大好景色。临河沐浴因为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自然而言的就消失了。

四是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乾县人没有清明节折柳、插柳的习俗,但在乾县的丧葬仪式中却有所体现。乾县人殁了后,孝子们所持的丧棍一律是柳树枝,而且在坟茔堆成以后,孝子们要将丧棍插于坟茔之上。

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古时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朝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相传迄今。为了祭祀方便,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范紫东《乾县新志·节俗》记载:“清明前一日祭新茔,本日祭远祖”。但实际上近年来,本县人清明节祭祀分两种情况,主要是根据亡人归去时间的长短把清明分为新旧两天(清明节前一天为新清明),新丧三年之内的墓在新清明祭扫,三年以上的墓在旧清明祭奠。祭墓的时刻要在节气的正时以前,形式比较简单,坟头上压一面白纸,然后烧化纸钱。

关于清明节的诗词,广为流传的要数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扫墓祭祖之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的情形。除此之外,还有宋代诗人王禹偁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反映了当时寒食节的习俗。宋代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写出了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我最喜欢的是明代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借清明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情景,表现作者对出于乱世民生的哀伤。

乾州蕞娃(刘立军,关中平原、女皇脚下、城乡结合部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热爱教育事业中年男子。性木讷,爱文学,常著文章以自娱。俯仰天地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我心)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我还是原来那个乾州碎娃,只不过把“碎”换成了“蕞”(乾县人读作suì)。写文化散文,让散文具有生活化气息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是乾州蕞娃一直的追求。希望你在读乾州蕞娃文章的时候,既可以陶冶性情,又可以增长知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