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证论治(1~50)

 紫竹仙姑 2021-03-05

一,辨阴阳:

病人色清明润泽,病在阳,暗浊病在阴。

如阳黄之人,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人,色如薰黄,阴主晦,治在脾,由颜色的明暗分辨阴阳。

病人形态安静属阴,躁动属阳,闭目属阴,开目属阳,阴蹻满则闭目,安静状态,阳蹻盛则开目,躁动状态。

二、辨表里:

气色显浮于皮肤,病在表,隐藏于皮肤之内,病在里。

《伤寒论》:“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乇,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则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面肿是风,足胫肿是水。水气在皮中,肤色光亮。面目肤色光亮较盛的为风水,病在表;足胫肤色鲜明较盛的为水湿,病在里。这是以病位的高低分表里。

三、辨寒热:

黄色、红色属阳,主热或风,青色,白色和黑色属阴,主寒或痛。

面热如醉即面色深红属胃火上冲,加大黄泻之,痰饮,以温药和之。

面赤斑斑如锦文,唾脓血属热证,面目青,身痛如鞭抽属寒证。

病人面壁倦卧,喜暖,属寒证,扬手掷足,面向外而卧,是热证。

四、辨虚实:

面色浅淡无光,正气已虚,气血津液不足,气色深浓,邪气实。

病人叉手自冒心,心阳虚。《伤寒论》:“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欲得按”喜按为虚,《伤寒论》:“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咳者,此必两取下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帮如此。”

五、辨病位:

肝热→左颊先红,心热→颜面先红,脾热→鼻子先红,肺热→右颊先红,肾热→腮面先红。

头者,精神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

病人外部的变异,反映疾病的本质,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以发汗。

(二)

黄疸的病人,虽然颜色是黄色,如果颜色是鲜黄,中医称之为阳黄,以清胃利湿为主,如果颜色晦暗,中医称之为阴黄,以健脾化湿为主。

久病的人和老年人突然生病,如果面色艳明,而是浮在表面上,就像是涂上去的,无根,可有不详。不要误认为病情好转。

《伤寒论》:“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

《金匮要略》: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生死之要,不可不察也。”

《灵枢.五色》:”赤色出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气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凡是病人气色鲜明,润泽,储蓄,身轻,转侧自如,大多是预后良好。气色枯槁暴露,身重,不能转侧自如,大多预后欠佳。

气至血行,气到了,就算有病,预后也很好,气不到,就算没有病,也有死亡的顾虑。做为医生,要善于观气,气旺的人,面色明润而含蓄。气虚的人,面色无华。

《素问.五藏生成篇》:“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主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这几句话很形象地把人的气色从内透发出来在肌表。

上唇内应膀胱,子处。妇人停经,上唇色暗晦,多是闭经,颜色明润而有光泽,常常是早期妊娠的表现。

年寿位于鼻的中央部,属肝。耳门位于耳前部,为胆经所循行,年寿和耳门这两个地方气色暗浊而呆滞,双目内眦巩膜和结合膜间的毛细血管曲张,充血较明显,常有胁痛。

四十岁以上的人走路的时候,脚趾先落地,随后脚后跟轻轻落下或者不着地,大多是足后跟骨质增生。

面似饥色,多是失眠,目下色青,主遗精,妊娠面青,母亡之兆,妊娠舌青,子无生机。

(三)

关于水肿,阴虚或阳虚都可以引起水肿。阳能生阴,阴能生阳。

阴虚无以配阳,阴虚少气,气少不能行水,气不行则水停,水浸渍肌肤而成水种。

阴虚则热,阴虚火炽,循三焦上炎,灼伤肺金。肺被火刑,清化无权,水道失调,水热互蓄而引起浮肿。

《伤寒论》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纯阴虚的人,腹大,脐肿,腰痛,两足先肿,小便短涩,喘咳有痰,不得卧,甚至头面都肿,或面赤口渴,大便反燥,以六味地黄加麦门冬,五味子大剂服下,可治阴虚水肿。

水寒土湿,木郁风动,暖水燥土,疏达肝木。这是治疗伤寒病三阴证的唯一治法。

肾水不足而土燥,水不涵木而肝风内动。治法以养阴熄风,滋水清肝。

水亏→土燥→木旺

肾水亏耗不能滋润胃土,胃失濡和而更燥,不能涵木则肝失柔养而更旺,土燥则水涸,木旺乘土。治法,以滋养肾水为主,兼和胃,兼理肝。

滋肾:用女贞子和旱莲草,女贞子和旱莲草常常配合使用,一般用25克到30克。

和胃:清→用蒲公英,润→用瓜蒌实,或用五灵脂行淤滞,或加炒麦芽、鸡内金帮助消化。

理肝:用川楝子泄肝火,用白芍敛肝阴,用谷精草达肝气,用肉苁蓉、当归滋润肝燥,用磁石、生牡蛎镇肝逆。

治肝可以和胃,

畅胃舒肝汤:炒麦芽5克,川楝子12克,蒲公英10克,乌药10克,炒五灵脂5克,鸡内金3克,瓜蒌实10克,良姜1.5克。有嗳腐吞酸加乌贼骨6克冲服,大便颜色黑如柏油样加蒲黄炭5克。

适应症:胃酸分泌增多,胃及十指肠溃疡,肝胃不和,胃脘疼痛,胀满,或连及胁背,嗳气纳呆,大便不畅,脉弦。

川楝子,乌药,五灵脂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炒麦芽,鸡内金舒肝消食和中,薄公英清热和胃,瓜蒌实滑肠通便,少许良姜制瓜蒌实的气味,既防伤脾,又能止痛。

(四)

西医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身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在古代没有记载,倪海厦老师认为与心脏和奶水有关。具体的请看我的《倪海厦伤寒杂病论心法笔记》,里面专门有对红斑性狼疮的详述和治疗方案。

      女人是气有余而血不足,由于女人以血为主,月经、怀孕、生小孩,哺乳,这一系列都是需要血液来生化濡养,所以,女人常常会出现阴血亏虚的现象。在唐朝的蔺道人写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里就用四物汤来补血养血,古人用四物汤加减治疗女人的疾病。

      六淫侵犯人体,会随着人体的阴阳虚实而发生变化。遇到身体阳盛的人就会化热为火,感受热毒之邪,与四时节令也有关系,所以,古人才会用五运六气来诊断病人的疾病,在《金匮要略》中说: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阳邪亲上,阴邪亲下,热气归阳,寒气归阴。

      心、肺在诸脏之上为阳,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在下为阴,肝为阴之中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阴。

      自然界中的火热之邪最易入侵心脏,形成心火亢盛,两阳相搏,化火生风,风火相煽,势若燎原,烤灼津液,伤其肾水。

      心火旺则肾水亏,肾水不能济心火,心火则克肺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精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素问.六节脉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凡病人面赤者,皆属于火。火为红色,红色为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热入营血,迫血妄行,则发生血液外溢,衄血,咯血,牙龈出血,紫癫,崩漏,等。

      热入心包,则心烦,心悸,甚至神昏谵语。

      热伤肝阴,则头目眩晕,胁肋灼痛,烦躁易怒,甚至抽搐。

      热伤脾胃,则口角烂,腹胀,纳呆,便秘。

      热伤肾阴,则脱发,耳鸣,颧红,腰痛,膀胱气化不利,浮肿,尿少,尿闭。  

      热伤关节,关节红肿热痛,甚至屈伸不利。

(五)

呼吸系统疾病

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治疗的时候,要考虑肠道功能是不是正常,中医认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这些疾病在急性期,因为肺失肃降,会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引起腑气不通,浊气不降,这样会使咳嗽,气短这些症状加重。在缓解期会表现为脾气,肺气虚的现象。大便溏泄,或者便秘,会使咳嗽,气短这些症状很难恢复。所以,在治疗脏病的时候要顾及腑的情况正常与否。

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肺主气,司呼吸。喜湿恶燥。

肺主皮毛,最容易被外邪入侵,邪犯于肺,肺失宣降,气机阻塞上逆,导致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最耗肺气,一但肺气虚,那就更容易感受外邪。

在治疗咳嗽的时候,除了要止咳化痰,还要保证大便的通畅,这就是治脏必顾及腑。药方就要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而定,有咳嗽,就开止咳的药,例如像桔梗,贝母,有痰的话,例如像半夏,天南星等,有便秘加点大黄,增润津液的加一点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之类或者人参等等。

用针刺治疗咳嗽的时候,除了要用止咳化痰的肺经穴位,还要选用大肠经的穴位,例如像大肠经合穴曲池,肺与大肠相表里,针刺曲池可以宣通肺气,通腑泄热。还可以加行间穴来治疗,行间穴是肝经上的穴位,属火,肝属木,木火可以刑金,肺属金。对于久病的还需要要用足三里,三阴交,这两个穴位是脾经上的穴位,可以健脾和胃,扶正气,脾经属土,培土生金。这样一来治疗咳嗽那就是迎刃而解了。

这只是一个思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六)

腑病的治疗

说到腑病,一般都会想到肠道上的疾病,特别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可以考虑结合肺论治,这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像有些哮喘的病人,痰热壅肺又有便秘,这就需要宣肺、泄热、通腑,对于一些气虚型的习惯性便秘,需要补肺气调和五脏,促进大肠蠕动功能,中医常会有一句话:经络通,气血足,百病无,所以,气血足大便自然就得通畅。为什么老年人最容易得便秘,就是气血不足了,推动无力。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主要就是把小肠传送过来的糟粕和水份,再一次经过蒸煮气化,把气化出来的水分上输于肺,送达于口腔成为我们的唾液,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小肠火的协作,最后剩下的糟粕就排出体外。

如果因为肠道受损或者气机受阻,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就会导致便秘,日间久了,就会伤到五脏六腑,一旦伤到五脏六腑,功能恢复就会很慢。

肺合大肠,主气。

久病伤肺气,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大便不成型,有排不净的感觉,而且三四天都不排便。这种情况可以服补脾益肠丸,参苓白术丸等治疗。

补肺汤有益肺补气的作用,可以治疗肺气不足、烦满喘咳、冲逆上气、唾中有血、心目惊恐、皮肤粟起、呕逆歌笑、心烦不定、耳中虚鸣、面色苍白等问题。补肺汤由9种中药组成,白石英、钟乳、天门冬、款冬花、五味子、紫苑、人参、桑白皮、桂皮组成。

中医的针灸方法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针刺肺俞补肺气,有助于宣通全身气机,达到促进大肠传导的作用。当然还要选用一些相关的督脉穴,夹脊穴,膀胱经穴,这样才能提升全身的阳气,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中药和针灸同时使用,双管齐下,再严重的便秘都能很快的治愈。

(七)

相差疾病的治疗

由于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当治疗鼻炎,慢性荨麻疹,痤疮等等这类似的疾病都要考虑调节肺和大肠的功能。

鼻为肺之窍,咽为肺之门。

鼻子的嗅觉和咽喉发声都与肺气有关,鼻子的嗅觉差,咽喉发出来的声音弱,这一般我们都会想到是肺气太弱了。所以,在临床上,只要是鼻子和咽候的问题,我们首先就会想到肺。

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我们人体的呼吸除了鼻而外,肺主皮毛,皮毛是我们人体最大的呼吸系统,所有的外邪都是通过皮毛侵犯人体,侵犯皮毛就等于是侵犯了肺,所以说肺是直接与外界接触的脏器。外界的六淫之气,风、寒、暑、湿、燥、火都是通过皮肤侵犯我们人体的。

肺外养皮毛,内荣肠胃,与大肠互为表里。皮肤上的疾病往往都是内脏失调的外在表现,有诸内必形于诸外,所以,皮肤上的毛病都可以从肺和大肠来治。鼻子和咽喉或者皮肤上的疾病没有及时治疗,都会引起肺和大肠之间的相关疾病。

所有的感冒都是外邪侵犯人体,伤了我们的肺气,结果引起了咳嗽,咽喉不适,当外邪侵犯人体的时候,我们人体的正气会与邪气抗争。如果说邪气很盛,我们人体的正气也很盛的时候,正邪抗争就会很激烈,这时候表现在在我们人体的症状就是发高烧,

为什么说感冒是万病之源,就是因为感冒发烧了以后,现在中国的医学是以西医为主流,而且人们的医疗意识早已经被西化了,动不动就去打吊瓶,打了一个星期的吊瓶以后,感冒打成了肺炎,肺炎打成了肺痨,肺痨治成了病癌,就这样一步一步的把人治死掉了,关键是人们还心甘情愿。

感冒对于中医来说,根本就算不上什么病,就是不治,一个礼拜也会好,当然对于平素身体体质比较差的,半个月也能好,就算不好,中医一副桂枝汤或者麻黄汤,或者葛根汤,怎么可能不好,如果感冒都治不好,就不要行医了。但是这句话要是对西医说,那就....,西医确实治不好感冒,你说他治不好吧,现在的人感冒都上医院去打吊瓶,还说好得快。关于这个问题,这里不作深层次的讨论,大家有兴趣听听张大春的健康观念。

(八)

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古人认为,脏居于内,象现于外。

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研究人体的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学说。

从外在的现象来推理内在的病理现象,

肝有阴阳气血,心有阴阳气血,肾有阴阳精气,这些气血的概念得益于阴阳五行的渗透,每一个脏的内含都嫁接着阴阳的哲学思想,中医的名词是一个医学哲学的概念。

在中医的五脏概念当中还渗透着五行思想的一个元素,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把五脏和五行归起类别,这就是把五脏赋予了哲学五行学说的内含,这样就把五脏与自然界构成了五大调节系统。

有了阴阳五行的渗透,中医的藏象学说就得以条理化,藏象学说就得以成形。

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府。五脏→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腑→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中医脏腑与西医脏腑的关系是交叉关系

1、理论模型和实体模型之间的关系,

2、概念性单元和解剖学单元之间的关系,

3、功能系统和解剖系统之间的关系,

4、高级层次和低级层次之间的关系

5、调控模板和调控硬件之间的关系

藏象学说的实质和特点:

中医的藏象与西医的组织器官的区别:

中医把人作为整体,划分成五大功能系统,西医是在解剖台上,从结构上把人划分出了五大结构系统。

中医对五大功能系统的认识,通过对外在象的观察,进而推测内在脏腑生理病理的变化,即以象没脏的思维模式。

比如说,眼睛红肿,西医检查就是看局部,什么结膜炎或者是角膜炎之类,从局部看问题,看局部的细胞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医通过眼睛红肿这个象,就推测内在的脏腑组织里面,是肝火上炎造成的,中医就是通过目赤来推测内在的肝脏火偏盛。还有就像舌尖疼,中医通过舌尖疼外在的象推测内在的脏是心火偏旺的一种表现,这就是中医把所有体表的象,都可以推测到体内的某个器官发生的变化,这就是中医的以象没脏。

西医是以微观指标的理化检查来确认是什么脏腑的病变,例如说病人有两胁肋胀痛,同时又伴有胃痛,中医根据这些外在的症状表现,就会推测就是肝气犯胃的表现,而西医只能通过化验,通过做胃镜,看看胃里是浅表性胃炎还是糜烂性胃炎还是胃溃疡,所以,西医只能信赖于实验实的理化检查来确认疾病,而中医只要根据外在的征象来推测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的变化。

中医的每一个脏都不是一个解剖单位,而一个整体功能的子系统。这个子系统体现了以五脏为中心的总体观,这个子系统是具有应四时而变的时间调节的特性,中医的藏象系统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运行气血能够联络人体的六腑、五体、五官、五华、五种情志,并且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时、五化、五味、五色发生统一的联系,中医的五脏系统是天人合一的调节系统。这种调节系统体现了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中医五脏整体观的特点:

中医的藏象学说是对机体、原整体的一种把握,认为人是不可还原的整体,道家学说认为宇宙是来源于“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九)

气分阴阳,阴阳交感产生万事万物,人也是大自然阴阳交感的产物,所以,我们人与大自然是融为一体的,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人体五脏六腑的气都与大自然四时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内经》的《素问.举痛论》指出:百病生于气,怒则气止,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人的情志的失常,主要是人体的气机失调。

每一个脏都是具有功能性结构的应时而变的功能子系统,而不是空间解剖系统。

中医所说的心,涉及解剖学的心脏,还涉及了血管,涉及了大脑的部分功能,比如说失眠多梦,我们会想到心脏的功能失常,如果是恶梦或者是梦游,我们会想到肝藏血的功能失常。

五脏藏神

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五脏结构应时而变

肝应春,心应夏,脾应长夏,肺应秋,肾应冬

中医是用取象比类,推演络绎的方法,藏象每一个系统内部同步共振,关系密切。

五行的相生相克: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木(肝)→土(脾)→水(肾)→心(火)→金(肺)→木(肝),

五脏相互促进还相互制约,从而保证五脏系统能够在随着自然界的变迁过程中,能够维持一种稳态,中医的防病或者是养生就是为了维持五脏系统内部的同步共振。还要维持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协调。因时养生。


中医藏象学说所认识的五脏的时间结构,与机体的细胞信号转道通路密切相关。

自然界的寒暑变迁,主要表现为光线的多少变化,夏天光照比较强,冬天的光照就比较少,光照会影响我们人体的肌肤细胞,使机体细胞的各种激素,分子发生改变,从而使身体内部发生变化,中医的以象测脏与西医的细胞信号转道是密切相关的,只是我们中医不需要那些复杂的机器和化学分析,从表象上很直观就能推测到内脏的变化,这就体现了我们老祖宗在几千年前的智慧,我们几千年前就知道的事情,西医研究半天,生产出各种检测机器和化学分析,得出来的结果与我们几千年前总结出来的经验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有人说中医不科学,我在这里说,中医是最科学的,西医用机器检测不是科学,是科技,希望大家不要把科学和科技混为一谈。

(十)

心主血脉,血脉运行的条件,一、心气充沛,二、血液充盈,三、脉道通畅。

心主血脉失常,就会表现在脉、面、舌上,脉、面、舌都是属于心脏的象,在象上看到病理的变化。

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

如果心脏功能正常,收缩有力,我们就会神清气爽。如果心脏功能失常,就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心烦意乱。

心为君主之官

心在五行属火,方位属南,为阳,人君之位。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淮南子》:'夫心者,五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五行大义》引本经作'主守之官’:'心为主守之官,神明出者。火者,南方阳光晖,人君之象,神为身之君,如君南向以治。’《易》以离为火,居太阳之位,人君之象,人之运动,情性之作,莫不由心,故为主守之官,神明所出也。’”这些都是对心为君主之官的一些描述。也是对心为君主之官的一种肯定。

中医学认为“心”是脏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脏腑进行着协调的活动。《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各脏腑在心的领导下互相联系,分工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心与小肠相表里

中医讲脏在内,腑在外,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联,所以气血相通。

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亦通于心。

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时,除表现口烂,舌疮外,还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和证候,叫做“心移热于小肠”。若小肠实热,亦可顺经上于心,则可出现心烦,舌尖糜烂等症状,治疗上即要清泻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心主汗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我们出汗的多少与心气的充沛与否密切相关,心气足,汗液分泌就正常,心气虚,就会出现自汗,心阴虚就会出现盗汗,心阳虚的时候,会出现大汗淋漓。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中医认为舌尖代表心,当舌尖红的时候,中医认为是心火上炎的表现,心血不足的时候,舌质会出现淡白,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则舌强语謇。

心与喜的关系

喜则气和自达,荣卫通利,所以,我们随时都要保持一个开朗的心,心气才会得到保养。但是过喜则会伤心,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

心与面的关系

心→其华在面,心主全身的血脉,由于血脉循行周身,人的血气是否充盈,可以在望诊面色时看出来,心血充盛、面部就会红润有光泽。心血不足,面部就会显得苍白无光泽。

(十一)

心脏通过小肠,汗,舌,脉,喜,神、面表现在体外,我们通过这些外在的征象就可以间接的推测内在的心的功能是否正常。

心在五行属火,与自然界中的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发生着相互的关系,心与夏季也是相关的,中医认为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脏,而夏季是太阳日照最强烈的季节,中医是以取类比象的概念,认为心与夏季是属于同一类,都属于火。

南方在气候上比较热,所以,把心阳也归属于南方,都属于火,中医的“火”是一个广义的“火”,并不是单纯的指燃烧的火。夏天的暑气中医认为是与心相通的,在夏天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如果是中暑了,除了有高热和烦渴外,还会有心烦,心慌气短,这就是暑热之邪伤了心气,所以,暑气是通于心气的,心与夏天是有同步共振的变化。

心为红色,大自然中的红色食物都对心都有补益的作用,苦入心,苦味的食物都可以泻心火,中医的“心”是一个大系统,包含了自然界中的南方,夏天,红色,苦味还有五化当中的“长”

“心”所属经络,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内行主干向下穿过膈肌,联络小肠。

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咽喉两旁,连系于目系,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户胛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前行进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首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其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到目内眦,经气于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我们知道了心与小肠的循行路线以后,平常我们在拍打心经手臂内侧沿时,也可以拍打手臂外侧沿小肠经。

(十二)

我们如何来测知心脏功能的状态?

1、心前区的感觉评判:如有闷、痛、痒。

2、观察面色,心其华在面,如面色青紫,说明心脏有瘀血,面色苍白,说明心脏气血不足,面色红彤彤的,红赤,说明心火比较旺。

3、心主血脉,通过切按脉搏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如摸脉的时候发现在跳跳停停,中医叫结代脉,这就提示心气虚的表现,西医叫心律不齐。

4、心开窍于舌,我们可以通过看舌尖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如舌尖发红,说明有心火,如果是绛红,提示心火很旺。

5、观察汗液,也可以推断心脏功能状态,汗为心之液。如白天不活动就出汗,这叫自汗,这是心气虚的一种表现,中医叫气虚则自汗,如果是睡觉,没睡着不流汗,睡着了就流汗,醒了汗就停,这叫盗汗,这是心阴虚的表现,心阴虚则盗汗。

6、情志也会影响到心脏,如果每天都感到很开心,这是心脏气血阴阳平衡的表现,总是悲伤,这是心气虚的表现。

7、通过观察小便也可推测心脏的功能变化,如果小便红赤,这是心火下移小肠的表现。

以上都是通过外在的征象来推断心脏功能正常与否,我们知道了心脏功能的不正常,应该如何来调理,如何用中药来调治。

当我们出现了心慌,或者是心烦,或者是心前区有疼痛,或者是有胸闷,甚至有的是不能平卧,只要是有这些症状,就要考虑从心脏上来调理和治疗。心脏与其他脏器也是有关联的,所以在调理和治疗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其他脏器。所以中医才会有“泻南补北”,“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说法,还有“治肝先实脾”的原则。

我们在用中药调理心脏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中医不是治病,是治证,根据病人当时表现出来的症状给药,有主症,有副症。西医是治病,有心脏病就在心脏这个病上去下功夫,中医是在心脏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去给药,所以,中医是辩证施治。

(十三)

心气虚,我们在临床上如何来判定?

1、心慌,胆小怕事,别人说话就吓一跳,这种,我们中医叫心悸怔仲,这是心气虚典型的症状。

2、有胸闷,胸里面感觉气不顺畅,走路,说话,都感觉到气不够用,上气不接下气,这种情况,我们中医叫胸闷气短,这也是心气虚的表现。

3、无精打采,神疲乏力,这也是心气虚的表现。

心气虚的临床表现:自汗,脸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中医的心气虚,西医诊断为,心脏供血不足,ST段下移

治疗心气虚的药物,常用生脉饮口服液,生脉饮口服液有两种,一种是党参生脉饮,一种是人参生脉饮。人参生脉饮补气的力量要强一些,党参生脉饮补气相对弱一点。心气虚严重的可以选用人参生脉饮,不是很严重,可选用党参生脉饮。

生脉饮:黄芪3-5克、党参(人参)3-5克、麦冬3-5克,五味子5-7克。

生脉饮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之功效。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另外还可选用以红景天为主要成分的诺迪康胶囊。诺迪康胶囊具有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之功效。主治气虚血瘀所致胸痹,症见胸闷、刺痛或隐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冠心病心绞痛。

诺迪康胶囊组成:党参、黄芪、茯苓、柴胡、香附、黄精、菟丝子、当归、菖蒲、酸枣仁、远志、陈皮、砂仁、甘草

党参、黄芪、茯苓健脾益气,柴胡、香附疏肝解郁,黄精、菟丝子补肾填精,当归、菖蒲、酸枣仁、远志养血宁心安神,陈皮、砂仁和胃行气,补而不滞,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健脾益气,疏肝解郁,补肾填精。

诺迪康又叫高源人参。能够提高耐缺氧的能力,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

自己也可以到药店去抓药,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每天拿来泡水当茶水喝,这样也是可以的,一天换一次,坚持一个月,你自己就能感觉得到,心气会增加不少,疲劳的程度也会轻少很多。

这些都是心气虚的调理方法。

(十四)

心阳虚如何来判断?

心阳虚证:心阳虚衰,无力温运以虚寒为主的病证。

心阳虚是在心气虚上发展而来的,如果长期心气虚,就会导致心阳虚。

心气虚与心阳虚的区别:

心气虚没有怕冷的症状,心阳虚有怕冷,也就是中医常说的恶寒,阳虚则寒,所以,有畏寒肢冷。

临床表现:心悸怔仲,心胸憋飞,心前区刺痛或者隐痛。气短,不自主出汗,畏寒肢冷。面色晃白,舌质淡而胖,苔白而滑。脉沉迟无力

胖舌和滑苔告诉我们是阳虚不能温运水湿,水湿停在体内,所以,舌体偏胖,苔水滑。

脉沉迟无力是阳虚的表现,或者是阳虚不能推动气血运行还会出现结代脉。

心阳虚的辨证要点:心悸怔仲,胸闷和阳虚的症状,畏寒肢冷。

心阳虚在临床上多见于,慢性疲劳的病人,或者是心脏手术以后的病人,心阳受到损伤,特别怕冷。

临床上可用参附汤给病人治疗,参附汤就是人参和附子组成,附子是炮附子,参附汤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粘冷,四肢不温,呼吸微弱,或上气喘急,或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临床上常用于心力衰竭见有上述症状的病人。

【参附汤的组成】人参15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

【参附汤的用法】上药哎咀,分作三服。每服以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参附汤为峻补阳气以救暴脱之剂。除上述主治外,凡大病虚极欲脱,产后或月经暴崩,或痈疡久溃,血脱亡阳等,均可用本方救治。但一见阳气来复,病情稳定,便当辨证调治,不可多服,免纯阳之品过剂,反致助火伤阴耗血。

方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附子大辛大热,温壮元阳。二药相配,共奏回阳固脱之功。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

人参补气,附子补阳,用补气和温阳的药来治疗心阳不足,就会得到很好的发送。还有一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自己在家里用生姜和红糖煮水喝,也能起到温阳散寒的作用。

(十五)

心阳暴脱是在心阳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心阳大量的丢失就会造成心阳暴脱,心阳暴脱都是很危急的,病人会出现神志昏迷。

心阳暴脱证,是指阴阳相离,心阳骤越所表现的证候。凡病情危重,危症险症均可出现此证。

临床表现: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突然剧烈胸痛,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神志模糊或昏迷。

辩证要点:心胸憋闷疼痛,与虚脱亡阳症并见。

心阳暴脱证,常见于大失血,或大汗淋漓的病人,如创伤车祸,失血过度,没有得到急时的求助,病人出现了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心前区暴痛,这些都属于心阳暴脱。

对于失血过多的病人,只能送到医院抢救,这就是西医的强项了,这种用中医的办法是来不及的,如果方便,也可以给病人腹生附汤加参脉饮加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这些中药可以帮助病人,益气回阳救逆。

生附汤和参脉饮的方子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介绍一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配方:桂枝(去皮)3g、甘草(炙)6g、牡蛎(熬)6g、龙骨二两6g。以水一公斤,煮取500克,去滓,温服160克,一日三次。

心阳不足证,烦躁不安,心悸,或失眠,心胸憋闷,畏寒肢冷,气短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迟无力。

方以桂枝辛甘而温,既温振心阳,为温心通阳之要药,又温通血脉以畅血行,为君药。臣以甘草,一则补心气,合桂枝辛甘化阳,温补并行,是温补心阳的基本结构;二则健脾气,资中焦,使气血生化有源。龙骨、牡蛎重镇潜敛,安神定悸,令神志安静而烦躁庶几可解,为佐药。四药合力,阳气得复,心神得安,血行得畅,则诸症悉除。

心气虚,没有畏寒的表现,心阳虚,有畏寒肢冷的表现,心阳暴脱,是突然出现亡阳,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神志模糊昏迷,脉微欲绝。

(十六)

心脉痹阻证:血行不畅,瘀血阻痹心脉

心脉痹阻的原因:淤血,痰浊,寒凝,气滞。

当邪气阻塞了心脉,造成了心脉痹阻不通,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心脉痹阻症会有各种痛症的出现。

临床表现是根据阻塞在血脉当中的邪气不同,症候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心胸憋闷,疼痛如刺,心懂气短,痛引肩背内臂,时好时坏,一会发作,一会又好了。

病人有心胸刺痛,放射到手前臂内侧,我们知道,前臂的内侧后缘是心经的经脉所过,我们知道,心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所以,我们手前臂内侧痛,是心脏痹阻不通造成的。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所以,心脏痹阻不通的刺痛还会放射到肩颊部,肩颊部是小肠经经过的路线,小肠经起于少泽,经肩关节上肩颊部,止于听宫。

所以,心脏痹阻通,会对小肠经和心经所循行的路线产生影响。

心胸刺痛,中医认为是心脏有瘀血阻塞了经脉的表现。有刺痛,我们还可以结合舌诊来确诊,舌头上有瘀斑或者有瘀点,唇舌紫暗,凡是嘴唇有青紫伴有心前区刺痛的,我们就可以确诊为心脉当中有瘀血。

在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血府逐瘀胶囊或者是血府逐瘀丸都可以,也可以自己去中药店抓药来煨汤药来喝。

血府逐瘀汤方剂组成: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枳壳、甘草各6g,柴胡3g。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配伍特点:一为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二是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三为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 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

心胸闷痛,有闷,中医认为是有痰浊,形体相对肥胖,常感困重,舌苔很腻,很滑,脉是沉滑的,这就是痰湿阻滞了心脉。

在治疗上以去痰湿为主,可选用二陈丸配合速效救心丸一起吃。速效救心丸药店有卖,这里介绍一下二陈丸,也可以用二陈汤。

二陈汤方:炙半夏、橘红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将药打碎煎服。

此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配伍特点,散收相合,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心口剧痛,这是寒凝痹阻心脉,天气变冷,疼痛加剧,得温则减,遇寒则重。这种病人怕冷,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紧。

在治疗上以祛寒主,可选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或瓜蒌薤白半夏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原为治疗胸痹的方药。其病势是由胸部向下扩展到胃脘两胁之间,而后胁下之气又逆而上冲,形成胸胃合病,证候之偏实者。本方由枳实、薤白、桂枝、川厚朴、瓜蒌组成。方中的枳实、川厚朴开痞散结,下气除满;桂枝上以宣通心胸之阳,下以温化中下二焦之阴气,既通阳又降逆。降逆则阴寒之气不致上逆,通阳则阴寒之气不致内结。瓜蒌苦寒润滑,开胸涤痰。薤白辛温通阳散结气。因此,无论是气机阻滞导致的胸中阳气不得通达,还是阴寒之邪凝结胸胃、阻遏阳气畅达的病证,都可以选用。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剂:枳实12g ,厚朴12g,薤白9g,桂枝3g,瓜蒌捣12g

瓜蒌薤白半夏汤方剂:栝蒌实12克,薤白、法半夏各9克,甜白酒(醪糟)70毫升

痰盛瘀阻胸痹证。症见胸中满痛彻背,背痛彻胸,不能安卧者,短气,或痰多粘而白,舌质紫暗或有暗点,苔白或腻,脉迟。

心口胀痛,这是气滞阻塞心脉,表现为常想长出一口气,善叹息,这往往是情志不畅的表现,脉弦。

在治疗上以行气为主,可选用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原为治疗胸痹的方药。其病势是由胸部向下扩展到胃脘两胁之间,而后胁下之气又逆而上冲,形成胸胃合病,证候之偏实者。本方由枳实、薤白、桂枝、川厚朴、瓜蒌组成。方中的枳实、川厚朴开痞散结,下气除满;桂枝上以宣通心胸之阳,下以温化中下二焦之阴气,既通阳又降逆。降逆则阴寒之气不致上逆,通阳则阴寒之气不致内结。瓜蒌苦寒润滑,开胸涤痰。薤白辛温通阳散结气。因此,无论是气机阻滞导致的胸中阳气不得通达,还是阴寒之邪凝结胸胃、阻遏阳气畅达的病证,皆可治之。

方剂组成:枳实12g,厚朴12g,薤白9g,桂枝3g,瓜蒌12g

(十七)

对于老百姓不是中医,分不清什么症型,什么是气滞,什么是寒凝,什么是血瘀,什么是痰浊造成的心脉痹阻,我们都可以服用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或者是消心痛,这几个药都是对心脉痹阻证都有比较好的疗效。

心脉痹阻证常会因为有的病人疗程比较长,疾病证候的表现又相当复杂,病程较长的心脉痹阻证,一般都不是单纯的气滞,也不是单纯的寒凝,也不是单纯痰浊,也不是单纯的血瘀,而是气滞加寒凝加痰浊加血瘀加气虚等等几种证候混合,交叉共同存在的一种病候,形成一种比较复杂的心脉痹阻的病机表现。

特别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病案当中出现的几率非常高。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方法可以用括蒌薤白半夏汤加参脉饮再加桃仁,红花,也就是桃红四物汤,再加上三七粉,这个方子的组合的思路就是认为冠心病的本质在于气虚,气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开成痰凝,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行成瘀血,气虚以后,气无力推动而形成气滞。

各种邪气的存在,气滞,血瘀,痰凝,这些都是因为心气虚而造成的。所以,我们用生脉饮为基础方,加上括蒌薤白半夏汤来去痰浊,加上桃红四物汤就是用来活血,这样组合的方子对胸前区心脉痹阻证的病人,效果相当不错。只要吃了这个药的病人,基本上都能迅速缓解。

括蒌薤白半夏汤和生脉饮前面我们介绍过了,这里就不说了,这里介绍一下桃红四物汤:

桃红四物汤以祛瘀为核心,辅以养血、行气。方中以强劲的破血之品桃仁、红花为主,力主活血化瘀;以甘温之熟地、当归滋阴补肝、养血调经;芍药养血和营,以增补血之力;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以助活血之功。全方配伍得当,使瘀血祛、新血生、气机畅,化瘀生新是该方的显著特点。

桃红四物汤方:当归、熟地、川芎、白芍 、桃仁、红花各15 克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

熟地:滋阴,补血。治阴虚血少。

川芎:行气开郁,祛除风燥湿,活血止痛。

白芍: 现代中医认 为它能够养血柔肝,对月经不调有着很好的疗效。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红花:活血通经,去瘀止痛。

三个方子组合在一起,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相当不错的效果

这个方子组合方:栝蒌实12克,薤白、半夏各9克,黄芪5克、党参5克、麦冬5克,五味子7克,当归、熟地、川芎、白芍 、桃仁、红花各15 克,三七10克。煮的时候加少量的酒一起煮

(十八)

心血虚就是心血不足,心失濡养所表现的症候。

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与心气虚的表现相同。

血能敛魂,血能藏神,肝藏血,心主血脉,所以,中医有一句话叫肝藏魂,心藏神。当心血虚以后,就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心血不能养脑而出现眩晕。

心其华在面,当心血虚的时候,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色淡,脉细弱。

心血虚的辩证要点:心慌,失眠、健忘,唇色色淡的血虚表现。

心血虚的病人,大多是有贫血的症状,但是,不是所有贫血的人都可以诊断为心血虚,有的人没有贫血,也有可能会出现心血虚。

心血虚的病人常用:养血安神颗粒,安神补心胶囊,这两个药都能养心血安神

养血安神颗粒具有,滋阴养血、宁心安神。养血安神颗粒属于一种中成药,功效主要是滋阴养血、宁心安神。可以用于治疗阴虚血少所导致的头晕,心慌,失眠,健忘等症状。主要成分包含仙鹤草,熟地,首乌藤,墨旱莲,生地黄,鸡血藤,合欢皮等。

因为这个药物属于滋补性的药物,所以有感冒的患者是不能服用的。而且这个药物味甜,有糖尿病的患者也不建议服用。

养血安神颗粒作为一种中成药,应该在中医大夫的指导下进行辨证应用。口服药物期间,建议患者也应该戒烟酒,清淡饮食,不能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等。

安神补心胶囊具有:镇静安神、宽胸宁心。宁心安神胶囊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中成药,它具有镇静安神、宽胸宁心的功效,可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的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它的药物成分主要有黄连、琥珀、石菖蒲、茯苓、丹参、远志、红枣、小麦、珍珠母等药物。其中黄连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远志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茯苓可以健脾祛湿,珍珠母可以重镇安神,诸药合用可用于改善患者的睡眠,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所以临床疗效较好。

养血安神颗粒和安神补心胶囊市面上有买,这里就不介绍它的配伍及剂量了。

(十九)

心阴虚就是心阴亏损,阴不能治约阳,阳就会相对偏亢,所以,会出现虚热内扰,临床表现为心悸、怔仲、心烦、失眠、多梦和五心烦热。

五心烦热→两手心,两脚心,心口。这五心经常烦热,但是,病人的体温并不高,所以,五心烦热是阴虚的典型代表。所以,心阴虚也会出现五心烦热。

另外,心阴虚的病人在临床上还会出现潮热和盗汗。所谓潮热就是每天下午三到五点钟,定时发热,其他时间热就降低了或者基本正常,所以阴虚的病人会出现潮热。

气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阴虚以后,阴不敛阳,中医有个观念,白天为阳,晚上为阴,所以,到了晚上,阴虚的病人就会出现盗汗。

心阴虚的病人在临床上还表现为舌红少苔,颧骨发红,脉细数。脉细代表血虚,脉数代表有热像。

心阴虚的辩证要点: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还有阴虚的共同兼证。

在临床上,我们如何辨别心阴虚?主要的病机就是有热像。

心血虚和心阴虚:心血虚是单纯的血虚不能濡养,没有热像,而心阴虚往往有五心烦热的虚热的征像。

所以在临床上,心阴虚的病人,我们可以选用天王补心丹来进行治疗。凡是心阴虚的,心烦的,睡不好觉的,睡着以后出现盗汗的,这些病人都可以选用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丹,具有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之功效。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冠心病、精神分裂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所致的失眠、心悸,以及复发性口疮等属于心肾阴虚血少者。

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各15g,当归(酒浸)、五味子、麦门冬、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炒)各30g,生地黄120g。

忧愁思虑太过,暗耗阴血,使心肾两亏,阴虚血少,虚火内扰所致。阴虚血少,心失所养,故心悸失眠、神疲健忘;阴虚生内热,虚火内扰,则手足心热、虚烦、遗精、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是阴虚内热之征。

治当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方中重用甘寒之生地黄,入心能养血,入肾能滋阴,故能滋阴养血,壮水以制虚火,为君药。天冬、麦冬滋阴清热,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当归补血润燥,共助生地滋阴补血,并养心安神,俱为臣药。玄参滋阴降火;茯苓、远志养心安神;人参补气以生血,并能安神益智;五味子之酸以敛心气,安心神;丹参清心活血,合补血药使补而不滞,则心血易生;以上共为佐药。桔梗为舟楫,载药上行以使药力缓留于上部心经,为使药。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二十)

心阴虚与心阳虚的鉴别:有无发热,心阴虚有发热,心阳虚没有发热。

心气虚与心阳虚的鉴别:有无寒热,有无恶寒的表现,心气虚无寒像,心阳虚恶寒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鉴别:有无发热,心阴虚有发热。

心火亢盛证:由于心火盛,热扰心神所表现的症候。心火亢盛证主要体现的是实证。

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为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小便发黄,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头溃烂,出现烧灼疼痛。如果热迫血旺行,甚至还会出现吐血,衄血,小便带血。再严重的,心火下移小肠,还会出现小便短赤,小便涩,和小便灼痛。如果热扰心神,还会出现狂躁和神昏谵语,心火亢盛病人的脉像一般是数脉。

对于心火亢盛证常会选用中药牛黄清心丸来治疗。牛黄清心丸是清热解毒的药物,具有凉血,利咽消肿止痛,降火安神的功效。对于有口角炎。失眠,咽喉肿痛,便秘或者是目赤心烦的患者有着很好的调理的作用。对于体质偏寒性的患者不适合使用。特别是有虚火旺盛,大便干燥而引发的阴虚火旺,导致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有一定的调理的效果。

黄连(生)15g,黄芩、栀子各9g,郁金6g,辰砂4.5g,牛黄0.8g。

牛黄芳香,气清之品,轻灵之物,直入心胞,辟邪而解秽。然而,温邪内陷之证,必有粘腻秽浊之气,留恋于膈间,所以,以郁金芳香辛苦,散气行血,直达病所,为之先声;而后黄芩、黄连苦寒性燥,祛逐上焦的湿热;栀子清上而导下,以除不尽之邪;辰砂色赤气寒,内含真汞,清心热,护心阴,安神明,镇君主,辟邪解毒,两者兼优。

牛黄清心丸是清热开窍,临床以身热嗜睡,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症见高热烦躁,神昏澹语,面赤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下痢赤白,舌红绛,舌苔黄褐、干燥,或见黄腻,脉洪而数或见滑数。西医诊断为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肝昏迷等见上述症状者,均可按此辩治。

牛黄清心丸对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手握拳,牙关紧闭,或震颠抽搐,口角流涎,喉中痰鸣,面赤气粗,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配上安宫牛黄丸,每日1-2次交替使用,效果也相当满意。

(二一)

中医常见心脏病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脉痹阻证,心阳暴脱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共七个证形,前面六个证都属于虚证,都是人体的阴阳气血不足而导致的,只有心火亢盛证是心脏的实证。

由于痰浊蒙蔽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证的证候,这种中医称之为痰蒙心神证,在临床上如何来判断是痰浊蒙蔽心神呢?病人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神志上的症状,比如说,癫症,痴症这一类都属于痰浊蒙蔽心神。

痰浊蒙蔽心神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神志痴呆,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举止失常,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中痰鸣。脸色浊洉,好象洗不干净一样,中医叫面色晦滞,还有胸闷恶心,这就是痰浊阻塞在胸中气机不畅的表现。还会有意识模糊,甚至昏不识人,在舌象上看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象是滑脉。

痰浊蒙蔽心神的辩证要点,一个是神志失常,一个就是有痰湿之证。一般精神失常的病人常会见到此证,还有就是肥胖之人,中医认为,肥胖多痰湿,肥胖之人如果出现神志上的问题,我们一般认为就是痰浊蒙蔽心神。

对于痰浊蒙蔽心神的病人,可选用二陈丸来治疗,二陈丸是以陈皮,茯苓,半夏和甘草为基本组成方。陈皮250g,半夏(制)250g, 茯苓150g,甘草75g,用这个四味药打成粉,加入姜汁做成丸就可以。

上面的四味药,也可做成汤剂来渴,煨汤药的时候,可在里面加入石菖蒲,石菖薄可以化痰开窍,还可以增强智慧,帮助增强记忆力,所以,对于痰扰心神的病人常会用到石菖薄。

上面做成丸剂的的用量,如果是煨汤药的话,就不要用那么多了,每一副药把后面的零去掉,陈皮25g,半夏25g,茯苓15g,甘草7g,石菖薄15g,这样就可以了。这个方剂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效果不错。

半夏辛温性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君药;陈皮辛苦性温,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臣药;茯苓甘平而淡,甘能健脾和中,淡能利水渗湿,断其源,竭其流,则湿无所聚;甘草助茯苓健脾和中,兼制半夏之毒,调和诸药为使。四药相配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为治湿痰证之主方。

(二二)

如果痰浊蒙蔽心神时间久了,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痰火扰神并证,痰火扰神证的特点,既有痰浊又有痰火。痰火扰神证是了阳证,而痰浊蒙蔽心神证是阴证。

痰火扰神证主要表现为火热痰浊侵扰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狂躁、谵语。弃衣而走,登高而歌。还会表现为便秘,尿黄,胸闷,喉间痰鸣,吐出来的痰都是黄稠的痰,而且还会有心烦失眠的症状。

痰火扰乱心神还会有狂越妄动,打人毁物,力大无比,胡言乱语,哭笑无党,不避亲疏,从舌象上看,舌苔黄腻,脉象是滑数。

对于痰火扰乱心神的证候,一般我们会用到礞石滚痰丸来治疗。礞石滚痰丸降火逐痰。用于实热顽痰,发为癫狂惊悸,或咳喘痰稠,大便秘结。

礞石滚痰丸的配方:金礞石(煅)40g,沉香20g,黄芩320g ,熟大黄320g。这四味药,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可,由于有礞石和大黄,所以,孕妇禁用。由于药性峻猛,易耗损气血,病除即止,切勿久服过量。

礞石滚痰丸中的大黄苦寒直降,荡涤积滞,祛热下行为君药;黄芩苦寒清肺为臣;礞石攻逐顽痰为佐;沉香疏畅气机,为诸药开导,引痰火易于下行,故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降火逐痰之效。

礞石滚痰丸对痰火扰心所致的癫狂惊悸,或喘咳痰稠、大便秘结,舌苔黄腻效果显著。

(二三)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瘀血阻滞脑络,也属于心脏病的范畴。瘀血阻滞脑络是指瘀血犯头,阻滞脑络,以头痛,头晕和瘀血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一般病人可能有脑部受过重伤或脑振荡的病史,这种情况会有瘀血阻滞脑络的症状。

瘀血阻滞脑络临床上表现的症状有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 或者病人会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者是心慌失眠,健忘,头部外伤后昏不识人,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细涩。

瘀血阻滞脑络的辩证要点:头痛,刺痛不移,固定痛处,头晕,经久不愈,舌头上有瘀斑瘀点。脉象一般是细涩或者有结代的脉象。

对于瘀血阻滞脑络证,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我们可以选用:通窍活血汤,愈风宁心片,银杏叶片。这些中成药,对于扩张脑血管,活血化瘀都有一定的帮助治疗的作用。当然也可以选用血府逐瘀汤也可以考虑使用,血府逐瘀汤对去除脑部的瘀血也是很有帮助作用的。

通窍活血汤的处方: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9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红花9克、 老葱3根(切碎)、 鲜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

通窍活血汤中赤芍清热活血;川芎、桃仁、红花养血活血行血,祛瘀生新,麝香芳香走上,开窍醒神,全方共奏养血活血、化瘀通络之功

血府逐瘀汤的配方: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枳壳、甘草各6g,柴胡3g。

血府逐瘀汤主治诸症皆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胸中血府血瘀之证。

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愈风宁心片和银杏叶片制作有点麻烦,建议去药店买成药,这里就不介绍了

(二四)

小肠实热证是指心火下移,致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这种病人一般都是因为一些紧急的事情而引起的,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小便赤色疼痛,由于心里有急事,引起小便疼痛,这就是属于小肠实热证。

小肠实热证在临床上表现为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口舌生疮,溃烂灼痛,小便赤涩,尿道灼痛,或者出现尿血,有舌红苔黄,脉数。这种临床表现有很多的症候,我们如何来抓住主证呢?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小肠实热证辩证的要点。

小肠实热证的辩证要点是:小便赤色灼痛和心火炽盛并见。

所以说,小肠实热证不是单一的小肠热,尿的灼痛,还要有心火炽盛的心烦和口舌生疮的临床表现。有了这两点,才能按照小肠实热证来辩证。如果辩证正确,小肠实热证,我们就可以使用导赤散。

导赤散具有清脏腑热,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啼等心经有热者。

导赤散的配方: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竹叶各6g。

由心经热盛移于小肠所致,治疗以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为主。心火循经上炎,故见心胸烦热、面赤、口舌生疮;火热之邪灼伤津液,故见口渴、意欲饮冷;心热下移小肠,故见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均为内热之象。方中生地甘寒,凉血滋阴降火;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两药相配,滋阴制火,利水通淋,共为君药。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臣药。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痛,并能调和诸药,还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为方中佐使。

临床还可以见到很多青壮年的尿频,尿急,尿痛,小便赤色疼痛,有一种病人也是小便赤色疼痛,但是,却不用导赤散,而是用八正散来治,为什么不用导赤散呢?因为这种病人虽然是小便赤色灼痛,但是,他的症候里面全是膀胱的病变,而没有心火旺的症状,所以,这种病人,我们就按膀胱湿热症来辨。

我们根据这个来对比一下,就知道小肠实热证除了尿频尿急,也就是尿的症状之外,一定还有心的症候,口渴,口舌生疮等,这样才可以用导赤散来治疗。所以在临床上辩证必须准确,才能精准用药,效果才会很好。

(二五)

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主诉:心慌气短,乏力头晕两周,

病史:近两周来,自觉心悸不安,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动则益甚,纳差,大便不实,日行一到两次。

检查: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分析:病人主诉有心慌,只要说到心慌,肯定与心脏有关,所以,病位在心。我们前面讲过,心脏的症候从虚证来说有: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心血虚,心阴虚,从实证上来说有:心火旺盛,痰浊扰神,痰热蒙蔽心神,瘀阻脑络证,还有小肠实热证。

那么上面的这些症状应该属于哪个证呢,我们要根据症状来分析,病人主诉有气短乏力,头晕,这就告诉我们气短,就是气虚,而且病人伴有纳差,大便不实,这就告诉我们病人有脾气虚。

总结:这个病人除了心气虚以外还有脾气虚,所以,这个病人的病变设及到心与脾的气的不足。

案例二、

主诉:心慌气短三年,加重一年,胸闷气憋八小时。

心慌气三年,又出现了胸闷气憋,这就告诉我们这个病人的病位肯定与心脏有关。

病史:三年前心悸气短,动则益甚,倦怠乏力。近一年来,心悸气短加重,出现畏寒肢冷,自汁痰多,痰色白而黏,胸闷,胸前区闷痛。

心悸气短,又倦怠乏力,这就告诉我们这个病人有心气虚的表现,心悸气短加重,说明心气虚加重了,但是,又聘了畏寒肢冷,这是一个关键的词,我们前面说过,心气虚和心阳虚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畏寒怕冷,现在这个病人出现了畏寒肢冷,说明这个病人从心气虚进一步发展为心阳不足了,另外,病人有自汗,有自汗,则说明是气虚,气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所以说,自汗是心气虚的表现。

另外痰多,色白而黏,胸闷,胸前区闷痛, 这几个证候告诉我们,这个病人的体内有痰湿,由于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所以,湿浊停滞在胸部,影响了胸部的气机不畅达,导致胸闷,痰多色白,也是痰湿停聚,色白表示体内有寒,心前区的闷痛,我们前面说过,刺痛是瘀血,闷痛是痰浊,隐隐的痛是虚证,剧痛是寒凝。在这里病人有心前区的闷痛,这说明有痰浊,而且时着时止,说明这个病缠绵,时好时坏,虽然经过治疗,却疗效不佳。

昨天下午,因情绪不佳,夜间突然心胸憋闷疼痛,心慌,口唇紫绀,口唇紫绀,这个症状出现,说明心脏又出现了瘀血。

形体检查:肥胖,舌质淡而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沉涩。

形体肥胖,说明有痰湿,中医有句话,肥人多痰湿,舌淡表示气虚,舌胖表示有痰湿,有瘀斑,说明心脏有瘀血,苔白腻,说明有痰湿,脉沉涩,说明有气血不通的表现。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患者三年前是属于什么证?三年前是心悸,心短,动则益甚,乏力,没有怕冷的症状,所以,三年前是心气虚证,近一年来,除了心悸气短加重之外,又出现了怕冷,所以,出现了心阳虚的病机表现。

就诊的时候,见证分析,患者又有哪些病理因素呢?因情绪因素导致心胸憋疼痛。情绪因素往往影响气机,但是,除了影响气机之外,导致了心胸憋闷疼痛,还出现了紫绀,说明心血也受到了影响,而且舌苔是白腻的,所以,在就诊的时候,患者的病理因素有:气滞,血瘀和痰凝。

所以,这个患者的基本病机由气虚发展到了阳虚,进而导致了气滞,痰凝和瘀血。这个病人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最常见的虚实夹杂的一个病机。对于这个病机,如果我们认识好了,对于临床上的冠心病的辨治,就会有非常好的疗效。

(二六)

心脏是君主之官,如何来保养心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一、季节养心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认为在夏季是保养心脏的好时节。那么有人会问,既然夏季是保养心脏的好时节,那么其他季节就不用保养心脏了吗?这是不对的,中医认为夏季是保养心脏的好时节,是强调夏季养心,对于心脏功能的恢复,作用会最强。在其他的季节,也要注意保护心脏。但是,在夏季保养心脏,作用是最强大的。

因为心为阳中之阳脏,而夏季也是太阳最盛的季节,心脏与夏季具有同气相求,同步共振的通应性的变化。夏季阳气升发最快,所以,在夏季,自然界所有生物都是长得最快的,人体的各种生机也是最旺盛的。

夏季总指挥是心脏,所以夏季最忙碌的是心脏,这个时候,如果不注意保养心脏,心脏就会受工作之累,而被损伤。在夏天,由于暑热过旺,往往要出大量的汗液,出了大量的汗液,对机体的损伤,最损伤的就是心脏,因为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而一年四季当中,夏季是出汗最多的季节,所以说,中医认为暑热伤心,就是这个道理。

在夏天,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心阳,夏季要注意养心,就在于同气相求,心应夏,这是我们夏季要保养心脏的根本出发点。夏季如何来养心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来说要夜卧早起,大家知道,夏季,白天是最长的,夜是最短的,所以,我们人一定要顺应自然。四时之阴阳,万物之根本也,顺之则生,逆之则死。所以,夏天,我们人应该顺应夏天昼长夜短的趋势,晚睡早起,使我们人体的阴阳变化顺应自然的阴阳盛衰。

夏天的时候,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这是心经当令的时间段,所以,每天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最好午休一下。通过午休,可以补上晚上睡眠的不足,这样,可以有效的预防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心脏疾病在夏季的发作。

我们每天的工作负担,如果过强,最受累的就是心脏,所以,在夏季一定要有足够的睡眠,不足的要在心脏当令的这个时间来补足,这样心脏病就远离我们。

二、饮食养心

中医认为,红色的食物入心,苦味的食物入心。所以,在夏天保养心脏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火热比较盛,我们人体的心阳也容易亢盛,所以,在夏天,我们可以适当的多吃一些红色的食物和苦味的食物。这样能对心脏起到一个很好的保养。

苦味的食物,具有消暑,退热,除烦,提神的功效,所以,夏季多吃苦味的食物,比如说莲籽,苦瓜,苦菜等,还有红色的食物也要适当的多吃,例如像蕃茄,西瓜等,这些也能够达到清暑除烦的效果。特别是西瓜,在夏季是最好的解暑食物,古人认为西瓜是夏之白虎。

中医的白虎汤,我们都知道是治疗气分热盛证的,是由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所组成,用于气分“四大”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在夏天,我们就用西瓜,西瓜称为天然的白虎汤,西瓜可以清心,利尿,解暑,西瓜红色,入心。所以,西瓜是防止暑气伤害心脏最好的食物。

三、情志养心

我们的情志也要顺应夏季的变化来保养心脏,我们知道: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其中的“喜”是与心相通,《内经》认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但是,如果是过喜,则会伤心,所以,在夏天,我们除了要保持乐观的心情之外,还要注意,要做到恬淡虚无,《内经》中认为,人的精神必须安宁,不要使于无情,这样就可保养我们的心神。我们之所以能够乐观,在于心的宁静。

所以,要恬淡,平静,乐观,豁达,要宁神自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够真正的养心,所以养心,就是要保持心灵的一种平和,养生行业有一句话叫做:“养生不养心,永远是病人,有钱没身体,永远是穷人。”说的就是养心的重要性。

如果过喜以后,会伤心,如何来克制这个过喜,古人认为,可以以恐胜喜,范进中举的故事,谁都听过。恐属水,喜属火,所以火太过,用水来克。

平常不要攀比,淡泊名利,知足常乐,要善于自娱自乐,保持平静平和的心态。

(二七)

我们前面讲到了心脏的辩证,从今天开始讲肝脏的辩证,首先我们要知道肝脏的形态和部位。中医认为,肚脐位于人体的腹腔,横膈膜之下,右胁之内,有两叶。

由于肝脏的位置在右胁下,当我们感觉右胁下有疼痛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肝。在中医里面,还有一个有争议的地方,就是“肝升于左,肺藏于右”,这个理论与肝的所在部位是有区别的。

我们知道肝所在的位置是在右胁下,为什么《内经》里又说:“肝升于左,肺藏于右”呢?这个观点其实是以气机升降和五行归类来进行理解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面朝南方站立的时候,我们的左手对应的是东方,东方在五行当中属木,与肝相通应,所以,肝气升于左,而右手对应的是西方,西方在五行当中属金,与肺相通应,而西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落就是收藏,所以肺气藏于右,或者叫肺气降于右。这是从五行归类来理解。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气机升降来理解,我们知道,肝位于右胁下,位置在下,所以,肝的气机是以升为主,而肺位于人体横膈膜的上方,所以,肺的气机是以下降为主,所以,中医的观念就是:“肝升肺降”。对于肝升于左,肺藏于右,不能以现代解剖学来认识,而是从中医的气机升降和五行归类脏腑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

中医肝脏象理论认为肝脏具有:主疏泄,主藏血,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

肝在液为泪,情志为怒,其华在爪,肝开窍于目,在体为筋。在肝脏象系统里,我们除了要理解它与解剖学有关之外,还要认识到肝脏与我们肢体当中的筋和五官当中的目,五液当中泪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胆附于肝,所以,肝脏与胆也有密切的关系。

肝脏象与自然界也有通用的联系,在季节上,与春天相通应,在方位上与东方相对应,在五气当中主风,另外,肝脏还与大自然当中的绿色相通应,还与酸味相通。

大自然当中五色、五味、五气、五季、五方都是相通应的,肝脏会大自然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所以,中医的肝脏不是单纯的解剖学的概念,而是与人与自然相通应的一个大系统。

(二八)

肝脏有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当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要靠脾胃进行消化吸收,脾主升清,把水谷精微向上疏布到心肺和头部,胃主降浊,把食物的残渣向下送到小肠和大肠,这些废物在小肠和大肠里进行再次吸收,剩下的就经过肛门和尿道排出体外。在这个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脾升胃降的协调有序,主要是靠肝脏来协调和促进的。

如果肝的疏泄不正常了,脾升胃的功能就会失常,就会影响我们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在病理,如果肝失疏泄,气机就不调畅,脾升胃降的功能就不正常,就会影响我们正常的消化吸收,临床表现为不想吃饭,两胁胀痛,这个两胁胀痛就是肝气瘀滞的表现。

不想吃饭,中医叫食欲不振,又叫纳呆,这是脾胃气滞的表现。这是因为肝气瘀滞影响到了脾胃气滞,肝失疏泄影响脾胃的升降失常,主要有两在证形,一个叫肝气犯胃,一个叫肝脾不和。

肝气犯胃,主要就是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影响到胃失和降,胃的主工功能是下降,以降为和,所以,如果肝气犯胃,影响到胃气不降,胃气就会上逆,在临床上表现为呕吐,嗳气,常会打饱嗝,还会出现吞酸嘈杂,总是觉得口里有酸水,而且还纳呆,胃脘胀满,疼痛。

肝气犯胃,胃不降浊,还会影响到大肠的传导功能不好,腑气不降,有时还会出现便秘,在临床上我们可以考虑疏肝和胃丸来进行治疗,疏肝和胃丸就是疏通肝气,调和胃肠,可以治疗两胁胀痛伴纳呆,腹胀,便秘。

临床上还会出现肝脾不和,肝气犯脾,主要是影响脾的升清功能,脾不升清,水谷精微会夹杂而下,所以,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便溏,腹泻伴有不消化的食物,中医把这种现象叫做完谷不化。

肝气犯脾主要的临床表现,除了有腹胀,便溏之外,还有两胁内胀痛,我们前面讲过,肝位于右胁下,一般,右胁的疼痛,责之于肝,但是,在临床上,病人左胁下疼痛,或者两胁下疼痛,也责之于肝。中医认为,肝虽然位于右胁下,但是,肝经却是从两胁经过,左右两胁都有肝的经脉循行,所以,只要听到病人说,两胁内胀痛,我们首先就要想到肝气不疏。

当我们遇到肝脾不和的时候,可以考虑柴胡疏肝散和参苓白术散这两个方子结合使用。这两个方子结合使用,可以疏肝健脾止泻。

(二九)

肝除了主疏泄,促进脾胃之气升降之外,还体现在疏泄胆汁帮助消化,肝与胆互为表里的关系,胆腑于肝,胆囊的作用是储藏和排泄胆汁,中医认为,胆汁是肝的余气产生出来的,肝的余气产生胆汁,把胆汁疏泄到胆囊里储存。

当我们吃饭的时候,胆汁就会排泄到十二指肠帮助我们消化和吸收,如果肝气郁滞,不能正常的疏泄,不能调畅气机,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就会出障碍,临床上会出现两胁内胀满疼痛,这是脚气郁滞的表现。临床上只要出现“胀”,我们就要想到气滞,因为胀就表示气不通的临床病机,另外,病人还会出现口苦。苦是胆汁的味道,胆汁排泄不正常,不能正常排泄到十二指肠帮助人体消化,胆汁反逆犯胃,从口中出来,就会出现口苦的表现。

由于胆汁不能注入十二指肠,所以,纳化都不正常,消化吸收都会很差,所以,临床上只要出现口苦,纳化失常,两胁内胀痛,我们就会想到肝胆疏泄失常的一种临床表现,另外,如果胆汁生成和排泄障碍,临床上还可以出现黄疸的疾病。

所谓黄疸,就是面黄、目黄、小便黄有这三黄就是黄疸,病人一般会出现急性黄疸性肝炎,或者是胆囊炎,这种情况有时候会出现黄疸,中医认为黄疸的出现是肝胆湿热,肝的疏泄不利所造成的。

肝脏能够帮助脾胃的运化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促进脾气升,胃气降,二、帮助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帮助我们消化和吸收。所以我们遇到不想吃饭或者是胃口不好的时候,不要只想到是脾胃,还要考虑到肝,通过疏肝理气,可以帮助我们消化吸收的很好完成。

肝还有通利气血水的功能,我们知道,水和津液都是人体中存在的液态物质,血是运行在脉管中的红色液体,而津液是存在在脉管外透明的液体,凡是我们的唾液,泪液,汗液和尿液等等或者关节腔里的润滑液都属于津液的范畴。

血和津液是液态的物质,是有形的物质,它们的运行要靠无形而无限运动的气来推动,所以,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所以,我们人体的津液和血液的正常环流离不开气的推动。因此,肝主疏泄,又能够调畅气机,通过气机的正常运动,又能够间接的促进血和津液的新陈代谢和循环。

在生理上,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我们人体气机就会调畅,血和津液就能正常的环流。

(三零)

如果肝失疏泄,一方面可以出现气机阻滞,日久会出现血和津液环流障碍,在我们人体会出现血瘀和癥积或者是肿块。我们如何知道有肿块?比如说皮下有瘀斑和瘀点,这就是癥积和肿块代表体内有瘀血了。比如说,舌头一伸出来,舌头上有瘀斑瘀点,或者面上出现黄褐斑,这些都属于瘀血的表现。

凡是皮肤的颜色变成紫暗,中医认为都是有瘀血的表现,另外津液的生成和代谢失常还会出现痰饮的表现。很多肥胖的人都是痰湿体质,什么是痰湿?中医认为你喝的饮料或者是吃的一些稀饭,这里面都有水份,如果你不运动,不出汗或者排尿较少,代谢以后的废液不能通过发汗或尿液排掉,吃的与排的不平衡,多余的废液在体内堆积就造成了痰饮。

痰和饮是如何表现的?比如说咳嗽,就会有痰,这就是痰,胃里面有水的声音,这就是饮,所以,我们人体的津液代谢不正常,病理产物就是痰饮,另外还有水湿,这也是属于津液代谢不正常的产物。

另外肝失疏泄如果太过了,也就是说肝气升发升腾太过了以后,还会出现血随气上逆,出现呕血,吐血,或者猝锋扑倒,昏不知人。我们在临床上常见到病人大怒之后,突然晕倒,有的时候口里吐出鲜血来。

这种暴怒造成的突然昏倒,口吐鲜血,这就是血随气上升,血随气逆的表现,这是肝气升发太过出现的血证的临床表现。

在治疗上,肝失疏泄,如果不能通利血液,造成了血液堆积在局部,比如说临床上常见的脂肪肝或者是肝硬化,或者肝脏里的一些肿瘤,像这些疾病,我们中医可以选用鳖甲煎丸,平肝舒络丸,桂枝茯苓丸,这些药都能够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疗因肝气瘀滞造成的血行不畅而引起的肿块这些疾病。

另外,如果肝失疏泄造成了津液的环流障碍,不能排泄出去,造成痰饮水湿这些病症的时候,我们可以选用二陈丸,二陈丸里有陈皮,半夏,茯令和甘草这些药,他可以化痰化湿,帮助水温 的排泄。

二陈丸的配方:陈皮25g,半夏25g ,茯苓15g, 甘草7g。

(三一)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我们知道,人的情志活动本来是由心所主的,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但是,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除了和心相关之外,还与肝有关,尤其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在生理上,如果肝的疏泄正常,我们人体的气和血的运行就正常,而精神活动是以气血为基础的,所以,气血活动正常了,我们的精神活动就会正常。

在病理上,如果肝失疏泄,不能正常的疏通发泄,比如说肝的升发太过,这个时候就会表现出急躁易怒,有时会出现心烦,睡不着觉,或者睡着了会做很多的梦,而且还会表现为头胀头痛,凡是有胀,都是肝气郁滞的表现。

如果肝的疏泄不及,就会出现抑郁,情绪低落,抑郁寡欢,而且多凝善虑,有时还会有想哭的表现。这些常会见到一些抑郁症的病人,中医往往都是从肝失疏泄这个角度来认识的。

在治疗上,如果肝的疏泄太过,造成失眠,心烦,做梦,临床上可以选用琥珀多寐丸,琥珀多寐丸这个对于很多没有接触过中医的有点陌生,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

琥珀多寐丸是由琥珀、羚羊角、党参、茯苓、远志(制)、甘草组成。具有平肝安神的功效。用于肝阳上亢,心神不安,惊悸怔忡,失眠。

如果肝的疏泄不及,病人抑郁寡欢,常悲伤欲哭,我们可以选用逍遥丸或者甘麦大枣汤来进行治疗。病人一般来说悲伤欲哭的,我们在临床上最常的治疗方剂就是逍遥丸。逍遥丸这个方剂,很好用,月经不调也可以用,抑郁证也可以使用。中医认为,只要病机相同,用药都是一样的。

逍遥丸的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主要功能就是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甘麦大枣汤也是一个安神剂,具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的功效。主治脏躁。症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临床常用于治疗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小儿夜啼等属心阴不足,肝气失和的病人。这个方剂很简单,就三味药:甘草三两(9g),小麦一升(15g),大枣十枚。

(三二)

肝主疏泄的功能还可以调节妇女月经来潮和男子排精,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的疏泄功能对于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排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肝能正常的疏泄,女子则会表现为按月来月经,月经正常,周期准时,男子也会定期排精。如果肝失疏泄,女子则会表现为月经不调,男子则表现为滑精或者是遗精或者是不射精。

比如说,有的女人的月经这个月提前十天,而下个月又退后了二十天,凡是月经先后不定期的,中医认为都是肝失疏泄的表现。如果女子的月经提前,这是肝的疏泄太过,促进血的运行太强。如果女子的月经推后,这是肝的疏泄不及,肝促进气血的功能弱了而造成的月经退后。而男子的滑精或者是遗精,这是肝的疏泄太过的表现,促进精液排泄太快,而不射精,往往是肝的疏泄不及而造成的。

综上所述,肝的疏泄功能与女子的月经和男子的排精是密切相关的。

肝的疏泄功能与女子和男子的性功能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肝的经脉是绕阴器循行而上的。所以肝的气血会在生殖系统的关系也是比较密切的。

在治疗方面,我们可以疏肝理气,可选用加味逍遥丸或者是逍遥丸来进行治疗。如果肝的疏泄太过了,我们就选用加味逍遥丸,如果肝的疏泄不及,可以考虑用逍遥丸。

加味逍遥丸,是和解剂,具有疏肝清热,健脾养血之功效。用于肝郁血虚,肝脾不和,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

加味逍遥丸的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麸炒)、茯苓、甘草、牡丹皮、栀子(姜炙)、薄荷。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以和肝用;当归、白芍养血活血,以养肝体,共为主药。辅以栀子清上、中、下三焦之火;丹皮凉血散瘀,共达清解郁热之功。佐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祛湿;用薄荷辛凉升散之性,以助柴胡疏肝透热,且有引诸药入肝经之意,为佐使之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清热,健脾养血之功。

(三三)

我们前面讲了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包括,调畅气机,通利气血和水,还有促进脾胃的运化,再就是调畅情志,最后就是调节妇女的月经和男子的排精。

如果肝失疏泄,不能调畅气机,如果是肝气犯胃,可以选用疏肝和胃丸来进行治疗,如果是肝脾不和,可以选用柴胡疏肝散和参苓白术散来进行治疗。

如果肝失疏泄,不能通利气血,可以选用鳖甲煎丸,平肝舒络丸,桂枝茯苓丸,不能通利津液,可以选用二陈丸。

如果肝失疏泄,不能调畅情志,可以选用逍遥丸或者是甘麦大枣汤来进行治疗。

如果是肝失疏泄,对女子的月经和男子的排精造成了影响,可以选用加味逍遥丸来进行治疗。

肝主疏泄是肝气、肝阳常有余,肝血、肝阴常不足就成为肝的重要病理特点。肝为五脏之贼,故除本身病变外,且易牵涉和影响其他脏腑,形成比较复杂的病理变化。

肝气、肝阳失调:肝气、肝阳失调;以肝气、肝火、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虚阳亢所致。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和肝火上炎等方面。

肝气郁结:肝气郁结简称肝郁、肝气郁,是肝脏病理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或病久不愈而因病致郁,或他脏之病理影响于肝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形成肝气郁结之候,其轻者称为肝气不舒或肝气郁滞。

肝气郁结之病理特点是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气机不得条达舒畅,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因此,临床上以情绪抑郁、悒悒不乐,以及胁肋胀痛等气机郁滞之候为特征,且每当太息、嗳气之后略觉舒缓。

肝气郁结的病理发展趋势为:

其一,气滞血瘀。气有一息之不行,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肝气郁结,气机阻滞,则血行不畅,必然导致血瘀,表现为胁肋刺痛、症积肿块、舌青紫或瘀点瘀斑等。影响冲任二脉,则冲任失调,可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或经血有块等。

其二,痰气郁结。气郁生痰,痰与气结,阻于咽喉,则为梅核气;积聚于颈部则为瘿瘤等。

其三,气郁化火。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形成气火逆于上的肝火上炎之候。

其四,犯脾克胃。肝气郁而不达,或气滞转化为横逆,均可影响脾胃之纳运,形成兼有呕吐、嗳气、脘胁胀痛等肝气犯胃和兼有腹胀肠鸣、腹痛泄泻、大便不爽等肝气犯脾之候。

肝气郁结与肝气横逆,虽同是肝气为病,且皆为实证,但二者的病理性质也并不完全相同。肝气郁结为肝之疏泄不及,肝气抑郁;而肝气横逆则为疏泄太过,肝气过旺。所以,精神情志失调,前者为情志抑郁、多疑喜愁、闷闷欲哭,后者为性急易怒。

肝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调畅气机,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因为肝调畅气机,才能通利血和水,因为通利了血和水,调畅气机,所以才能促进脾胃之气的升降,才会有后面一系列的功能。

(三四)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除了肝主疏泄,那么还有就是肝主藏血。中医认为肝具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所以,中医又把肝脏称为人体的血海。

中医理论认为,人在睡觉的时候,血全部归藏于肝,当我们醒了以后,人体开始运动,肝血通过肝的疏泄功能,就疏布到我们四肢,所以,中医句话叫:“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如果我们进行脑力活动,那么肝脏就把血液运送到大脑中,帮助我们分析和思考。如果我们在吃饭,肝脏就血液输送到胃肠当中,帮助我们消化吸收。所以,肝藏血能调节血量。

肝藏血调节血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能够贮藏一定和血液,以供人体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能的作用。比如说,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觉得脑力不够,这就是由于肝血虚,不能把血运送到大脑,大脑失去血的濡养的一种表现。所以,只有肝血足,才能保证大脑的供氧和血液的供应。

二、防止相对处于被掏的器官消耗过多的血液,比如说,当我们吃饭的时候,气血运送到脾胃,这时候,供给大脑的血液就相对减少,这样就防止了血液过多的消耗。如果我们一边吃饭一边思考问题,按正常情况,吃饭的时候,气血是运送到脾胃,但是,同时你又在思考问题,人是一个智能体,为了保证你能正常思考问题,那么,气血就会分出来一部分运送到大脑去,我们用数字来说明,假如我们的血用数字10份,吃饭的时候,把六份的血液运送到胃肠来消化吸收,但是,此时,你又思考问题,人体只能把分给胃肠的血分一份给大脑,这样大脑就变成了五份血液,那么胃肠的血液也只有五份了,这样就影响到了肠胃消化的功能。所以,建议大家在吃饭的时候,不要思考问题,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吃饭。

三、防止出血,制约涵敛肝阳。比如说肝藏血调节血量,因为没有大量工作的器官,就不需要送很多血过去,送少量的血去保证器官的正常运行就行,这样就不会造成不需要血的器官堆积大量的血液,就不会出现由于堆积不下而出血。如果肝的疏泄失去正常,不需要血的器官送了很多血过去,堆积不下就会溢出脉外而导致出血。

肝起阴而用阳,就是肝脏里贮藏的阴血是阴柔的,阴血足才能制约肝阳,当肝脏里的血液少的时候,它就不能制约和涵敛肝阳,就会出现肝阳偏亢,容易发怒和急躁的临床表现。肝血属阴能制约肝阳,只有肝血充足,肝阳才不上亢,才能保证肝脏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五)

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正常,我们人体就能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内经》的《素问.五藏生成篇》里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就是说,我们要想看东西,是眼睛受到了肝血的供应。我们要想走路,是肝脏把血送到了脚上,我们要想手握东西,是手掌受血。我们要想拿东西,是手指受血。

所以,只有肝脏里的血充足,当我们某个部位需要血的时候,肝调节血量直接送到那个部位去,这个部位的功能才能正常的发挥。

由此可见,在病理上,我们就可得知。如果肝血不足,我们人体的全身组织器官得到的血液就会相应变少,比如说,如果眼睛得不到血液,在临床上会出现两眼干涩,眼睛疲劳。这就是肝血不足的表现。

有的人不到四十岁就会出现眼花,有的人夜盲,晚上看不清东西,其实这些都是属于肝血不足的表现。

肝血不足,在临床上我们可以选用杞菊地黄丸或者是明目地黄丸这些中成药来进行治疗。常期复用半年到一年以上,眼睛干涩,眼花,夜盲都会得到相应的缓解。

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主要成分枸杞子、菊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明目地黄丸与杞菊地黄丸的功效差不多,主要成分就是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煅)。辅料为:淀粉、糊精。

杞菊地黄丸和明目地黄丸,药店里都有卖,可直接卖来服用。

如果你想自己做也可以,下面把这两个方剂提供给大家:

杞菊地黄丸:熟地黄240克,山茱萸120克,山药120克,牡丹皮90克,白茯苓90克,泽泻90克,枸杞子90克,菊花90克。

本方还常用于治疗中心注视网膜炎、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视神经乳头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脱落等,可以说本方是治疗眼科疾病的基本方剂。另外,脑震荡后遗症、高脂血症等也可用本方来治疗。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酸性及生冷之物。

明目地黄丸: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枸杞子60g 菊花60g 当归60g 白芍60g 蒺藜60g 石决明(煅)80g

暴发火眼者忌用,其表现为眼白充血发红,怕光、流泪、眼屎多。

(三六)

肝脏是解毒的器官,每天人休息后肝脏主要在23点到1点开始工作,如果熬夜不能使肝脏顺利工作,那么会造成身体严重的后果。

肝气,即肝之脏腑之气,是肝进行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肝气充沛,肝的各种功能均正常。若肝气不足,则各种功能减退,如藏血功能减退,摄血无力,则出现各种出血,临床称“肝不藏血”;如气虚疏泄无力,则见疲乏,脉软无力等,如单用疏肝药,难以奏效,而用补气加疏肝药,则效佳。肝血,即肝脏贮存之血和养肝之血,对肝脏、肝经、目、筋、爪甲等有营养滋润作用。

如果肝不藏血,就会出出呕血,衄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正常是七天,那么她就会出现十天甚至半个月都还不止。一个月除了量的不正常外,还会出现周期的紊乱,这个时候,中医叫崩漏。

凡是肝不藏血出现的血症,我们都要以养肝血为主。所以,在临床上,可选用乌鸡白凤丸来治疗。乌鸡白凤丸是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加上益气补肝养血的药材而成。

乌鸡(去毛、爪、肠)640克,当归144克,白芍128克,鹿角胶128克,干地黄256克,熟地黄256克,川穹64克,丹参128克,香附128克,人参128克,黄芪32克,山药128克,甘草32克,鳖甲64克,天门冬64克,银柴胡26克,牡蛎48克,其实64克,鹿角霜48克,桑螵蛸48克。

乌鸡白凤丸是以乌骨鸡为主,具有补肝益肾养血、健脾益胃补气、清虚热之功。配干地黄、熟地黄、当归、白芍、丹参、川芎、香附以滋补肝肾,养血调经;又配人参、黄芪、山药、甘草以补气健脾;用鹿角胶以温肾助阳,益精养血;用鹿角霜以固肾收涩、固经止带,加牡蛎、荧实、桑螵蛸以增强鹿角霜的收涩之功;配鳖甲、天门冬、银柴胡以滋阴潜阳,清泄虚热。全方有气血双补,阴阳兼顾,肝肾同调之功,而且又多用血肉有情之品,故有较强的补益之力。又妇女“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本方虽有气血双补、肝肾同调之功,但以养血补肝为主,十分符合妇女的生理特点,擅长调治各种妇科疾病,成为妇科调补名方。

另外,乌鸡白凤丸还可用于男子体虚,隐匿性肾炎,胃下垂,慢性胃炎,中风病后痴呆,斑秃,荨麻疹,前列腺增生,遗精,阳痿,精液不液化,更年期综合征,神经性耳鸣等,都有满意的疗效。

【注意事项】本品宜用于虚证,病证属实者慎用。孕妇忌用。服药期间少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

(三七)

我们知道肝在体和筋,如果肝血不足,经脉失养,如经常脚腿转筋,经脉痉挛或者曲伸不利,或者麻木没有知觉。如果病人舌质淡,苔薄白,属于肝血不足,这种情况,可以选用当归补血丸和活血通脉片。这两个药物的结合就是养肝血,通经络进行治疗。

在食疗上,可以考虑丝瓜络和当归烧汤喝,这些都具有通行血脉,养血活血的功效。

当归补血丸主要的功能就是有很好的补气养血的功能,可以用于身体虚弱,气血两亏的治疗。

当归补血丸处方:当归150g、白芍(炒)、150g 、地黄400g 、炙黄芪150g、 阿胶150g 、牡丹皮100g 、香附(制)150g 、茯苓150g 、杜仲(炒)200g 、白术(炒)200

性状本品为暗棕色的水蜜丸,味甜、微苦。

炮制以上十味,除阿胶外,当归等九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阿胶用适量水溶化,与炼蜜和匀。每100g粉末用含炼蜜35~45g的上述混合液泛丸,干燥,即得。功能主治养血调经。用于气血两虚,月经不调。

活血通脉片处方中含有鸡血藤、桃仁、丹参、赤芍、红花、降香、郁金、三七、川芎、陈皮、木香、石菖蒲、枸杞子、酒黄精、人参、麦冬、冰片等十七味中药材。具有行气活血,通脉止痛之功效,在临床中被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等疾病。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传统中药制剂。方中陈皮、木香、降香、郁金行气,加强活血止痛;人参补气,加强活血之功;鸡血藤、桃仁、丹参、赤芍、红花、三七、川芎活血通络止痛;石菖蒲开窍豁痰;再配合枸杞子补肝肾,麦冬养阴。

活血通脉片配方:鸡血藤98-102份、桃仁18-22份、丹参98-102份、赤芍48-52份、红花38-42份、降香38-42份、郁金48-52份、三七98-102份、川芎28-32份、陈皮98-102份、木香38-42份、石菖蒲48-52份、枸杞子98-102份、黄精198-202份、人参48-52份、麦冬98-102份、冰片8-12份

(三八)

如果肝血不足,血海空虚,女子会出现月经量少或者经闭。特别是有的女孩子为了减肥,经常不吃饭,只吃少量的水果,不吃饭结果,就是气血生化不足,无血可下,出现了血枯,经闭。

肝血虚出现了无血可下的闭经的时候,我们可以选用八珍益母丸进行治疗。就是八珍汤,四君子加四物能够益气养血,益母草,能够活血化瘀,帮助通行血脉。

八珍益母丸具有补气血,调月经之功效。用于妇女气血两虚,体弱无力,月经不调。

八珍益母丸的处方:益母草200g 、党参50g 、白术(炒)50g 、茯苓50g 、甘草25g 、当归100g 、白芍(酒炒)50g 、川芎50g 、熟地黄100g、以上九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40~50g 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 120~14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方用四物和四君子加益母草而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四物活血调经,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四君子益气健脾;纯用四物则独阴不长,纯用四君子则孤阳不生,两方合用,则气血有调和之益,再合益母草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功。诸药共奏补气血,调月经之功。

下面还有几个八珍益母丸的处方,一并介绍给大家:

1、处方:益母草120克(不见铁器,只用上半截带叶者)人参(去芦)白术(土炒)茯苓(去皮)炙甘草(去皮)当归(酒洗)川芎 白芍药(醋炒)熟地黄(酒洗)。制法药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气血两虚,脾胃并弱,饮食少思,四肢无力,月经不调,或腰痛腹胀,或断或续,或赤白带下,身作寒热,及体虚无子。脾胃虚寒者,加砂仁30克(姜汁抄);腹中胀闷者,加山楂30克(净内,饭上蒸熟);素常多郁者,加香附子30克(童便制)。

2、处方:当归(酒洗)、川芎(微炒)、白芍药(炒)、怀熟地、人参、白术(土炒)、白茯苓、炙甘草、香附(分4份,盐、醋、酒、童便各制听用)、阿胶(切碎,蛤粉炒珠)、益母膏。制法上药分两随证加减,各制为末,入益母膏,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行气,养血,调经,种子。主胎前、产后诸虚百损,月事不调,子宫虚寒,久不受孕。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3、处方:益母草4两(不见铁器,只用上半截带叶者),人参(去芦)1两,白术(土炒)1两,茯苓(去皮)1两,炙甘草(去皮)5钱,当归(酒洗)2两,川芎1两,白芍药(醋炒)1两,熟地黄(酒洗)2两。制法上为末,蜂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补气血,调月经。主妇人气血两虚,脾胃并弱,饮食少思,四肢无力,月经违期,或先期而至,或腰疼腹胀缓而不至,或愆期不收,或断或续,或赤白带下,身作寒热,久不受孕。

4、处方:益母草(上截)1斤(不见铁),人参1两,怀熟地4两(酒煮),白茯苓3两,当归身4两(酒洗),川芎2两,广木香1两,砂仁2两(炒),生甘草2两,白术4两(饭上蒸),白芍药2两(醋炒)。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调经种子。

但凡与血液相关的疾病,如血少,经亏或者出血,我们都可以考虑肝脏的藏血调节血量的功能。从这些功能入手来进行治疗。

(三九)

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这两大功能如何来判断?在临床上,我们可以通过五体、五华、五窍、五志等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肝在志为怒,我们知道怒是不良的情绪刺激,怒与肝是最密切,所以,中医论肝在志为怒。在病理上,怒容易伤肝,如果怒太过,造成了肝失疏泄,肝的气血运行不正常,血随气上涌,平常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人大怒以后,整个面部通红,面红目赤,这就是怒造成的肝气上升,血随气上涌而表现出来的症状。如果大怒太过,还会出现呕血,衄血的症状,更严重的会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如果肝脏的疏泄功能不正常,平常肝脏的功能不是很好,这也会导致情志的失常,情志失常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所以,怒与肝脏是互为因果的。所以有的人不明原因,动不动就发脾气,特别更年期的妇女,动不动就发脾气。这种动不动就发脾气,那是肝脏的疏泄功能不正常所造成的。反过来,如果说,与邻居或者是同事之间,由于某些事情引起了不愉快,而大发雷霆,这种的怒也会反过来刺激肝脏,影响到肝脏的疏泄失常。所以,怒与肝失疏泄有着密切的关系,互为因果。

由于病人发怒,由于肝火旺出现了肝的疏泄失常,或者是肝的疏泄失常而易怒发火,我们可以选用一些中成药来进行调理。如牛黄上清丸,龙胆泻肝丸,这些中药都能平抑肝火,治疗病人容易发怒的情绪反应。

下面我们来看牛黄上清丸和龙胆泻肝丸的配方:

牛黄上清丸配方:牛黄2g 、薄荷30g 、菊花40g、 荆芥穗16g 、白芷16g 、川芎16g 、栀子50g 、黄连16g 、黄柏10g 、黄芩50g 、大黄80g 、连翘50g 、赤芍16g 、当归50g 、地黄64g 、桔梗16g、 甘草10g 、石膏80g 、冰片10g

性状为红褐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气芳香,味苦。

炮制以上十九味,除牛黄、冰片外,其余薄荷等十七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散风止痛。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1、龙胆泻肝丸配方:龙胆120g、 柴胡120g、 黄芩60g、栀子(炒)60g 、泽泻120g 、关木通60g、 车前子(盐炒)60g 、当归(酒炒)60g 、地黄120g、 炙甘草60g

性状为暗黄色的水丸;味苦。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2、龙胆泻肝丸配方:龙胆草2两,栀子3两,胡连1两6钱,木通2两,泽泻3两,熟军1两6钱,甘草2两,车前子3两,当归3两,生地3两,柴胡1两5钱。

制法上为细末,水打小丸。

功能主治泻肝胆之热,清肠胃,利便,助消化。

(四零)

肝脏在体表和五液当中的泪最为密切。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眼泪的正常作用是在眼睛里起作润滑、滋润和保护眼睛的。肝脏与泪的分泌是密切相关的。

在病理上,如果肝的阴血不足,就会出现两目干涩。由于肝血不足,供应到眼睛的津液就不足,眼睛就得不到精血的濡养,所以,就会出现两目干涩。

肝血不足,两目干涩,可以选用杞菊地黄丸和明目地黄丸。这两个药都能够养肝血,可以提高眼睛的润滑程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个中成药的方剂组成:

杞菊地黄丸处方:枸杞子40g 、菊花40g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微酸。

炮制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明目地黄丸的处方1: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枸杞子60g 、菊花60g 、当归60g 、白芍60g 、蒺藜60g 、石决明(煅)80g

性状为黑褐色至黑色的水蜜丸、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香,味先甜而后苦、涩。炮制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9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明目地黄丸处方2:怀生地(酒洗)120克、熟地120克、 知母(盐水炒)60克、黄柏(酒炒)60克 、菟丝子(酒制)30克、独活30克 、甘枸杞60克 、川牛膝(酒洗)90克、 沙苑蒺藜(炒)9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生精养血,补肾益肝,祛风明目,治翳膜遮睛,羞涩多泪,及暴赤热眼。

明目地黄丸处方3:熟地黄(焙干)120克、 生地黄(酒洗)、山药、 泽泻 、山茱萸(去核,酒洗)、牡丹皮(酒洗)、柴胡、 茯神(乳蒸,晒干)、当归身(酒洗)、五味子(烘干)各6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肾虚目暗不明。

明目地黄丸处方4:生地(酒洗)500克 、牛膝60克 、麦冬180克 、当归150克 、枸杞子90克制法上药研末,用甘菊花180克熬膏,和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治内障,隐涩羞明,细小沉陷。

明目地黄丸处方5:熟地黄150克 、萸肉60克、 泽泻30克 、丹皮45克 、茯苓60克(去木)、山药90克(炒)、当归60克 、川芎30克 、麦冬90克(去心)、石斛90克

制法上药为末,蜜丸。功能主治补肾滋阴,养肝明目。治肝肾不足,两目昏暗,脉虚者。

明目地黄丸处方6:熟地240克 、茯苓 、牡丹皮(酒炒)各90克、 泽泻(盐酒炒)90克 、怀山药(炒)120克 、山茱萸肉(酒炒)120克、 白芍药(炒)、白菊花 、当归 、枸杞子 、白蒺藜(炒)各90克 、石决明120克

制法共研细粉,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视物模糊,目涩羞明。

(四一)

如果肝经受了风热,比如说春天多风热,春风内通于肝,所以,在春天最容易感受风热的邪气,出现怕光流泪,两目红赤的表现,这种表现,中医诊断为肝经风热。

风热之邪侵犯肝经之后,我们可以简单的买一些如菊花、桑叶之类各10克泡水当茶喝。也可以选用桑菊饮或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这个中成药都能够疏散风热,帮助肝经风热的驱除。

桑菊饮处方:杏仁6克 、连翘4.5克、 薄荷2.4克、 桑叶7.5克、 菊花3克、 苦梗6克、 甘草2.4克 、苇根6克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者。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6克,犀角3克;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6克;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方中桑叶、菊花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桔梗、甘草、杏仁清咽利膈,止咳化痰,连翘清热解毒,苇根清热生津。配伍同用,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凡风温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可以用之。

银翘解毒片处方:金银花200g、 连翘200g 、薄荷120g 、荆芥80g、 淡豆豉100g 、牛蒡子(炒)120g、 桔梗120g 、淡竹叶80g 、甘草100g

性状为浅棕色至棕褐色的片;气芳香,味苦、辛。

炮制上九味,金银花、桔梗分别粉碎成细粉,过筛;薄荷、荆芥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连翘、牛蒡子、淡竹叶、甘草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淡豆豉加水煮沸后,于80℃温浸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浸出液,滤过。合并以上各药液,浓缩成稠膏,加入金银花、桔梗细粉及适量辅料,混匀,制成颗粒,干燥,放冷,喷加薄荷、荆芥挥发油,混匀,压制成1000片,即得。

功能主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四二)

如果肝经湿热比较盛,病人的临床表现会目眵增多,什么是目眵?通俗的讲就是眼屎。有很多人早上起床,眼睛感觉粘粘的,都被眼屎粘住了,感觉眼睛都睁不开,这种中医认为是肝经湿热的表现。

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种肝经湿热,眼屎多,常会用到龙胆泻肝丸,清热去湿,来治疗眼睛的分泌物又黄又粘的临床表现。

龙胆泻肝丸1:处方龙胆120g 柴胡120g 黄芩60g 栀子(炒)60g 泽泻120g 关木通60g 车前子(盐炒)60g 当归(酒炒)60g 地黄120g 炙甘草60g

性状为暗黄色的水丸;味苦。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龙胆泻肝丸2:处方龙胆草2两,栀子3两,胡连1两6钱,木通2两,泽泻3两,熟军1两6钱,甘草2两,车前子3两,当归3两,生地3两,柴胡1两5钱。

制法上为细末,水打小丸。

功能主治泻肝胆之热,清肠胃,利便,助消化。

龙胆泻肝丸3:处方龙胆草2两,柴胡4钱,当归8钱,泽泻8钱,木通6钱,蝉蜕3钱,车前子5钱,栀子7钱,黄芩7钱,生地1两,甘草4钱。

制法水为丸。功能主治蟹睛症(虹膜凸出)、鱼子石榴症(滤泡性结膜炎)。

以上的龙胆泻肝丸孕妇禁用

(四三)

肝脏在体合筋,我们人体当中的筋和筋膜或者是肌腱,筋膜和肌腱是护着在我们的关节和骨头中间的,是连接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一些组织,筋膜,中医认为它的功能好坏与肝血密切相关,如果肝血充足,筋膜就会强健有力,活动就会自如。

如果肝血少,不能濡养筋膜,筋膜就不能正常发挥功能作用,我们体就会表现出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或者失去知觉,或者手指拘挛而且有时会振颤,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用归芍地黄丸来进行治疗,归芍地黄丸就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当归和白芍。

归芍地黄丸具有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滋阴养血,柔肝补肾之功效。主要治疗肝肾两虚,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足跟疼痛。临床常用于原发性高血压证属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型。

归芍地黄丸:当归、白芍各二两(40g),熟地黄八两(160g),山茱萸、山药各四两(80g),牡丹皮、茯苓、泽泻各三两(60g)。辅料为炼蜜。

归芍地黄丸由8味药组成。方中重用熟地黄为君药,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补益肝肾精血之要药。臣以当归、白芍补血活血,养血柔肝;山茱萸温补肝肾,固精止血;山药补脾益肾,四药相合,共助熟地黄滋阴养血之功。佐以茯苓健脾渗湿,制山药之壅滞;牡丹皮清泻肝火,防山茱萸之温热;泽泻清泻肾浊,防熟地之滋腻。诸药配合,共奏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之功。本方由六味地黄丸加当归、芍药变化而来,在补益肝肾的基础上增强了滋阴养血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归芍地黄丸通过养肝血活血,就能帮助筋脉拘挛、麻木这些症状的恢复。中医理论里有这样一句话:“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所以,凡是肢体麻木,我们都要养血。

临床用于慢性肝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肺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神经衰弱、妇女月经不调、产后病后虚弱、贫血、吐血失血后血少体衰等属肝肾两亏、阴虚血少者。

 使用注意

1.感冒时忌用。2.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3.肾阳虚或脾虚湿盛者禁服本药。

(四四)

肝脏在病理方面,如果是热邪侵犯人体,比如说病人感冒发烧,高热39~40度,一个礼拜不退烧,病人就会突然出现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等这症状。

高热侵犯人体为什么会出现肢体动风的表现呢?中医认为是高热邪气燔灼了肝经,袭夺了肝,热为阳,阳盛则阴病,阳邪盛伤了人体的阴液,造成了肝脏的精血不足,精血不能濡养肝的经脉,所以,筋膜失去营养,这个时候去出现四肢抽搐这种抽风的表现,中医把这种现象叫热极生风。

热到了极点,就会生风,出现动摇不定,凡是动摇不定的特点,中医认为都是和自然界的风相类似,严重的时候,出了四肢抽搐以外,病人还会出现脖子发直,也就是颈项强直,这个“颈项强直”我们在中医课本里经常会读到。另外还会出现角弓反张,“角弓反张”指的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曲度异常,也就是头和腿向后背,躯干向前伸,这种症状中医叫“角弓反张”。

当我们遇到高烧不退的病人,有的病人输液输激素,他的热都退不下来,我们中药有个急救三宝是很好用的,比如说,止血丹,至宝丹,或者是安宫牛黄丸,这三个药可以根据症状去选用。

尤其是抽搐的,我们可以选用止血丹,效果比较好,如果是痰热内闭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我们可以选用至宝丹或者是安宫牛黄丸。

通过止血丹,或者至宝丹或者安宫牛黄丸治疗,通过清热,熄肝风,那么病人的抽搐就会得到缓解。

安宫牛黄丸处方1:牛黄100g、水牛角浓缩粉200g、麝香25g、珍珠50g、朱砂100g、雄黄100g、黄连100g、黄芩100g、栀子100g、郁金100g、冰片25g

安宫牛黄丸处方2:牛黄30克、郁金30克、犀角30克、黄连30克、朱砂30克、梅片7.5克、麝香7.5克、珍珠15克、山栀30克、雄黄30克、黄芩30克

至宝丹处方1:生乌犀屑(研)、朱砂(研.飞)、雄黄(研.飞)、生玳瑁屑(研)、琥珀(研),各一两。麝香(研)、龙脑(研),各一分。金箔(半入药.半为衣)、银箔(研),各五十片。牛黄(研)半两,安息香一两半。

至宝丹处方2:生乌犀、生玳瑁、琥珀、朱砂、雄黄各30克,牛黄、龙脑、麝香各7.5克,安息香45克(酒浸,重汤煮令化,滤去滓,约得净末30克)金银箔各50张。

(四五)

肝其华在爪,这里的爪,指的就是手指甲或脚趾甲,指甲中医认为是筋之余延伸到体表的部分,所以,中医又称为爪为筋之余,爪甲的荣枯反映肝血充足的窗口,所以,如果指甲的荣润那就是我们的肝血充足,如果指甲苍白,那就是肝血不足的表现。

在生理上,一个人的血是否充足,看看他的指甲,如果指甲红润明亮而饱满,且坚硬,就表示肝血充足。病理上,如果肝的阴血不足了,爪甲就会失养,病人就会体现为指甲一块一块的掉,指甲很薄,颜色苍白枯萎,易断,有这些症状,中医认为就是肝血不足的表现。

对于肝血不足,指甲容易碎断的,中医可以选用归芍地黄丸进行治疗,归芍地黄丸就是当归和白芍加上六味地黄丸。

归芍地黄丸出自《景岳全书》。具有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滋阴养血,柔肝补肾之功效。主治肝肾两虚,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足跟疼痛。临床常用于原发性高血压证属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型。

归芍地黄丸:当归、白芍各二两(40g),熟地黄八两(160g),山茱萸、山药各四两(80g),牡丹皮、茯苓、泽泻各三两(60g)。辅料为炼蜜。

归芍地黄丸由8味药组成。方中重用熟地黄为君药,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补益肝肾精血之要药。臣以当归、白芍补血活血,养血柔肝;山茱萸温补肝肾,固精止血;山药补脾益肾,四药相合,共助熟地黄滋阴养血之功。佐以茯苓健脾渗湿,制山药之壅滞;牡丹皮清泻肝火,防山茱萸之温热;泽泻清泻肾浊,防熟地之滋腻。诸药配合,共奏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之功。本方由六味地黄丸加当归、芍药变化而来,在补益肝肾的基础上增强了滋阴养血的作用。

(四六)

肝脏在五官方面与我们的眼睛有关,《内经》认为眼睛是精明之腑,我们能视物,取决于眼睛的功能是不是正常。中医认为肝的经脉上连目系,肝经的经络起于瞳子穴止于窍阴穴,所以,我们的视力是否正常,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而且与肝的藏血功能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生理上,我们知道五脏六腑的精微都要上疏在目,而眼睛的精明视物作用,所以,我们就要注意,虽然是肝开窍于目,但是,目与五脏的精微都是密切相关,以后,我们还会学到眼科学的五轮学说,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与我们的五脏都是有关系的。

五轮学说在临床上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例如有的人饱餐一顿一后,眼睛上长了一个麦粒肿,中医叫针眼,针眼一般是长在眼皮上的,可以是上眼睑也可以是下眼睑。中医对麦粒肿认为是脾胃急火的表现,所以,常会用到泻黄散或者是清胃散进行治疗。

如果病人面红目赤,眼睛红肿,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所以中医治疗一般采用清肝泻火的方法,常会用到龙胆泻肝丸来进行治疗。肝开窍于目,在临床上可以有以下几种病理的表现:

1、肝的阴血不足:眼睛干涩,夜盲,视物昏花。为了预防夜盲和视物昏花,特别是40岁以上的妇女可以服一些杞菊地黄丸或者是明目地黄丸这一些补肝肾阴血的药物,可以预防老花眼的产生。

2、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眼睛红肿,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黄连上清丸或者是龙胆泻肝丸来进行治疗。

3、肝阴虚而阳亢:头目眩晕。一但病人出现头晕目眩,那一般来说就是肝阴虚而出现阳亢,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清肝火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如决明子茶,或者是用决明子来泡水喝。

肝开窍于目,在临床上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四七)

我们前面讲了肝脏与体表组织器官的关系,以及与情志的关系,在中医的肝脏象大系统中,与肝相互密切的一个腑,那就是胆,胆的部位位于肝的短叶之间,肝与胆有经脉络属,中医的观念是肝与胆是互为表里的。

肝与胆的表里关系,是指足厥阴肝经为里和足少阳胆经为表,所以,我们有了肝胆相照的说法。说到表里,就是表示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

胆从形状上来看,是中空的器官,里面藏胆汁,中医把胆汁又叫做精汁,所以,胆,有时候又称之为中精之腑,属六腑之一。但是,中医又把胆叫做奇恒之腑。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从形态上来看,胆是中空的器官,与其他的腑相类似,因为所以的腑都是中空的。而且胆汁又能适时的排泄,帮助消化,参与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从这点亚看,与六腑的功能 相似,所以,胆属于六腑之一。

胆由于内藏精汁,这个精汁与六腑负责饮食物的传导和排泄糟粕是有区别的,所以,它的功能类似于脏,所以,胆又叫奇恒之腑。所以,胆,兼有六腑和奇恒之腑的双重命名。

胆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内所藏的胆汁由肝之余气所化生,通过肝脏的疏泄,又能排泄胆汁。当我们 吃饭的时候,胆汁就会注入十二指肠的肠腔,帮助我们的作物消化和吸收。

胆汁正常的生成和排泄取决于肝胆的疏泄功能正常,肝胆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就会正常,脾胃的消化吸收才会正常,只有这样,我们饮食物才能够正常的消化和吸收。

在病理上,胆汁的生成排泄功能不正常,出现了障碍,我们的脾胃升降就会紊乱,在临床上就会出现胁痛,腹胀,食欲不振。有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的表现。如果胆汁上溢于口,还会出现口苦或者是呕吐酸逆苦水的表现。如果胆汁外溢肌表,还会出现面黄,目黄,小便黄,这时候,中医把它叫做黄疸。

2、主决断和主调畅情志。胆的生理功能和情志活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决断和勇气的方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非常干脆的就买下来了,但是有的人却是犹豫不决,这就是胆的决断功能起的作用。

胆又主勇气,有的人胆大包天,有的人胆小如鼠,胆大包天是说这个人的胆气比较大,非常勇敢,胆小如鼠,遇事怕事,这是胆气虚的表现。

在病理上,如果胆的功能不正常了,主要表现在胆火过旺,临床症状就是口苦或者是烦躁易怒,或者是胁肋胀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疏泄肝胆。临床上常见急慢性的胆囊炎,这些病人往往都要有胁肋痛的表现,而且还会出现口苦,临床上我们 可以用茵陈来治疗,茵陈能够疏肝利胆,遇到胆囊炎,肝胆气不疏,口苦的时候,常会用到一个中成药,消炎利胆片。

如果病人胆虚痰扰,出现口苦恶心呕吐,烦躁,失眠,惊悸,在临床也从肝胆来治,我们常用用芩连温胆汤来治疗 。这个方子治疗胆虚痰扰,舌苔黄腻是非常有效的。

(四八)

在肝脏大系统中,除了肝脏与胆有着密切相关之外,我们还要关注肝的经脉和胆的经脉,中医所说的肝胆与西医所说的肝胆不完全等同,西医的肝与胆,指的就是肝和胆的两个脏腑器官,而中医的肝胆包含的是一个系统,不只是肝胆的两个器官,还包括了肝胆的经脉,包括眼睛也都包括在肝脏系统中。在整个系统中,离不开经络的疏通气血的作用。


我们打一个比方,假如说三峡水库是肝脏,那么像乌江,嘉陵江以及上游的所有小河小溪都是三峡水库的经脉,统统属于三峡水库系统。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足厥阴肝经的循行部位,加强对肝脏功能的理解。

图一

图二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也就是大敦穴这里,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这,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所以说,我们在临床上,凡是头顶部位疼痛的,都应该想到肝经的问题,这是因为肝经到达头顶部。

肝经的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连接。肝经从足大趾的大墩穴到内踝尖上八寸以下是在脾经的前面,八寸以上是在脾的后面,肾经的前面,符合太厥少的顺序。关键的一点就是绕阴器以后再向上胁肋部行走,见图二。因此,两胁内的胀痛都要考虑肝经的病变。

我们前面讲了肝经的循行路线,对肝病的防治,我们就要通过这些经脉的拍打或者是按揉来进行。具体内容,我们后面慢慢介绍。

(四九)

我们前面学了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见下图:




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就是瞳子髎穴这个地方,向上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主要经过风池穴,由颈侧,经肩,进入锁骨上窝,也就是锁骨上面凹陷的地方,直行脉再走到腋下,治胸腹侧面,在髋关节与眼外角支脉会合,然后下肢外侧中线下行,经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侧端,也就是窍阴穴。

有三分支;一支从耳又叫风池穴穿过耳中,经耳前到眼角外,一支从外眼角分出,下走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目眶下,下经颊车和颈部进入锁骨上窝,继续下行胸中,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肋到耻骨上缘阴毛边际,到达气冲穴,横入髋关节,到达环跳穴。一支从足背足临泣穴分出,沿第1~2跖骨间到大拇指甲后即大墩穴,交与足厥阴肝经。

胆经的循行主要就是要记住在我们躯干的两外侧,差不多就是我们两侧的裤缝循行,它是阳经与阴经过度的枢纽。

胆经是在23点~1点主事,如果在这段时间出现病变,一般我们都会考虑胆经的异常。假如说晚上11点~1点咳嗽,那么,我们就可能判断为胆气犯肺出现的咳嗽。

肝经主事时间是晚上1点~3点,如果病人1~3点这个时候出现咳嗽加重,那就是肝气犯肺的表现。我们从经络的时间段对病证进行判断和定位,进行诊断。所以,我们学中医一定要明白经络,中医有句话:“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掌握经络的循行,这样才能够对临床诊断疾病才准确。

(五0)

在临床上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的肝胆是否正常,在中医来说,由于藏象理论指导临床,所以,中医判断肝胆是否正常,不是跟西医一样,通过实验室的化验,得出来的数据,看看肝功能是否正常,看看转氨酶的高低,以此来判断。而中医判断肝胆正常与否,主要从临床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

藏象理论指出,肝藏魂,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主筋,在液为泪,五味为酸,情志为怒,与胆互为表里。根据这些藏象理论,我们中医就通过询问病人的情况,眼泪分泌的情况,看看爪甲的荣枯,问问病人是否喜欢发怒,动不动就发火,再看看舌象,摸摸脉象。通过这些来判断肝胆的功能是否正常。

如果有病人说,他最近脚总是脚转筋,腿脚总是曲伸不利,筋脉拘挛,出现筋的病变,我们就可以根据藏象学说来判断,确实病位在肝,是肝脏的功能不正常了,如何不正常,那我们就要结合其他的兼证来辨寒热虚实,然后根据辩证来用药。

如果有病人说,他的眼睛有问题,或者眼睛红肿,眼睛痒等,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所以,我们把眼睛的问题,也是判断病位在肝。而西医对于眼睛红肿,可能就会判断为结膜炎或者是角膜炎等,只是去针对局部眼睛这个部位来分析病症,而中医则是认为人是一个整体,所以,是通过全身来诊断,把病位确定在肝。

如果病人的爪甲无华,很苍白,或者爪甲断裂,西医可能会认为是灰指甲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原因,而中医看到爪甲苍白,不会只看到局部,而是从整体观念来入手,以此来推断病位在肝,是不是肝脏的气血出现异常。

还有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眼泪不由自主的流出来,眼睛不能固涩眼泪,中医认为是肝脏出现了异常,西医则有可能认为是泪囊炎或者是其他的眼睛器官的问题。

不有的人动不动就发脾气,那么西医可能要让你做一下脑部CT,看看大脑的问题,或者是神经源出现了病变,所以,西医是从神经系统去找问题。而中医,根据病人的情志是不是正常,则是把喜、怒、悲忧、思、恐惊归纳到五脏。只要看到病人动不动就发怒,中医则认为是肝脏出了问题。

中医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是从整体的,宏观的表象上来判断,然后推断脏腑的阴阳、寒热、虚实,所以,中医测知肝脏功能状态的方法是以象测脏,通过筋、目、爪、泪液、情志阙云太等情况了解肝脏功能状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