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取消中小学英语主科地位,会带来4个问题,每个问题都不好解决

 轶工坊 2021-03-05

近日,某委员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一时间,关于“取消中小学英语主科地位”的声音再次占据网络。

“取消中小学英语主科地位”的建议,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有些人虽然不明确表态支持这个建议,但言语之间仍对当下英语的“超高”学科地位很不满,他们认为英语学科不应该得到如此大的重视。
比如浙江大学郑强教授,早前就曾说过:“英语耗费了我们多少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人家60年没出过国人家就不能得诺贝尔奖了吗?这20年时间里,我们过分地夸大了英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分量,实际上是我们民族极其不自信的显著表现……”
站在普通大众的角度看,一些人支持“取消中小学英语主科地位”、“把英语踢出高考”,一是因为英语学习时间太长、过程太辛苦,从小学开始算,到大学毕业,每个学生要花十几年时间在英语学习上,这让语言能力不强的学生感到异常痛苦;二是因为多数人几乎一生都用不上英语,就算是英语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若以后不从事外事、翻译等与英语有关的工作,平时也很少使用英语。人们在英语上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却极少有实际用处,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再给英语学科主科地位。
但取消中小学英语主科地位,会带来4个问题,解决不好会引发震动。
第一个问题:英语教师的富余问题
在中小学阶段,英语学科与语文、数学两个学科同等重要,它们一起被认为是中小学的三大主科。英语学科的课时量与语文、数学两个学科差不多,英语老师、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是中小学里数量最多的三科老师。如果英语课主科地位被取消,英语课的课时量必然会减少,学校里的英语教师必然会富余。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可以通过培训转岗,让富余的英语老师教授其他科目,或让他们从事行政后勤工作。这个做法没有问题,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类学科,教学模式比较独特,长期从事英语学科教学的老师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其他学科教学,而强制性地让他们教授其他学科,只会拉低其他学科教学质量水平。
第二个问题: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应付师资紧缺问题,国内创建或改建了大量师范类院校。2000年之后,诸多师范类院校进行了“升级改造”,“师范学校”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院校”;“师专”升格为“师范类本科院校”;“师范学院”升格为“师范大学”。
师范类院校“升级”的同时,各学科招生人数也随之大增,特别是英语这种主科,很多师范院校每届招好几百名本科生,如果算上与英语有关的研究生人数,每年会有大量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
中小学一直是师范类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主要就业地之一,一旦英语失去主科地位,英语老师富余,中小学就要花很多时间“消化”现有的英语老师,师范类英语专业大学生将没有机会进入中小学任教,这是极大的高等教育资源浪费,也是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第三个问题:学科教师结构性变化问题
英语课时量减少,势必要增加其他学科的课程量。若我们按照前面委员的建议,“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那就要配备相应的素质教育学科教师。一个合格的学科教师,通常需要接受三到五年的系统培训,这三到五年的空档期该怎么处理?
另外,所谓的素质教育课程,究竟是指哪些课程?这些东西必须要相关部门明确,并发布细则,高校等人才培养机构才能据此做出学科教师培养的结构性调整,这样一来,空档期又要延长几年。在空档期,学科教师结构会很不合理,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既没学好英语,又享受不到优质的素质教育。

第四个问题:学生的国际思维培养问题
当下是一个全球化社会,而英语是近60个主权国家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面积最广的语言,也是学习最广泛的第二语言(母语之外的语言)。我们把英语作为主科不是独创,是一种顺应国际化浪潮的做法。放眼世界,越是发达地区,英语普及率越广。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为以后融入世界提供了基础,也培养了孩子的国际思维,让他感受到中国以外,还有广阔的世界。
虽然英语很重要,但我们究竟应不应该把它放在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还是需要讨论的。另外,英语的学习应不应该“以分数论高下”?我们如何让语言教育回归本质?这些问题需要专家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不管怎么说,英语教育的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棍子打到底”。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学生,也涉及到教师、高校毕业生、家庭等,它与整个社会体系的每个环节息息相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