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最后的夜晚》遭反噬:文艺还是万能的“遮羞布”吗?

 文娱价值官 2021-03-05

撰文丨大福

编辑丨奈奈

文娱价值官解读:

一部由新导演执导的文艺片,以1.6亿预售跻身影史第五就已经够匪夷所思,但在首日收获2.6亿后,次日却又以1100万画出一条二十倍差的票房曲线,创影史第一跳水纪录。这种完全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票房表现,即便以夸张的“跨年一吻“的营销噱头也无法让它变得合理。大概也只有在中国这样的电影市场,才会产生如此畸形的怪胎。

除了涉嫌挂羊头卖狗肉的虚假营销外,从片名、海报、到分镜、镜头,都被指抄袭的《地球的最后一夜》(当然,导演可能会说这是“致敬”),让曾被寄予厚望的新生代导演毕赣,陷入了口碑崩盘的危机。

紫薇星真的要陨落了吗?

注水?还是病毒式营销的反

早在半个月前,价值官记者已经注意到这部现象级电影的存在。

是的,半个月前,它的预售就已经超过7000万!要知道,这只是新导演毕赣的第二部作品,他的前作《路边的野餐》的总票房才600万;主演是黄觉和汤唯,两个扛不动票房的演员;还是文艺题材,看故事梗概,讲的是不知所云的梦境……这样的电影何以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预售成绩?

粉丝的解释是:因为官方在抖音上“跨年一吻”的成功营销。

12月31日晚9:40那一场电影结束时正好就元旦的0:0分,因此片方在各种通稿和联合抖音的营销里一再强调,当《地球最后的夜晚》在2018最后一夜上映时——“与你爱的人,一吻跨年”。于是,这部电影创造了一个跨年的人造节日;或者可以说,它其实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

但是,即便这个营销策略确实打动人心,9:40场的电影总票房又能有多少?1.6亿的预售是真实存在的吗?对比以往所有的高票房片,也能看出来,预售好的不外是大IP、进口特效片和火爆电影的续集,一部文艺片,再怎么营销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电影票又不是限量的,差半个月预售能到7000万,别说抖音了,“天音”也没有这么大的魔力。

所以,当有人实名举报《地球的最后一夜》票房注水时,记者一点都觉不意外。

还有一证,在预售阶段,购票APP就置顶显示,在近期所有的电影里,只有《地球的最后一夜》不能退票。

电影院为什么不让这部电影退票?

大家应该记得半年前有一部引发电影圈大震动的《后来的我们》,片方靠注水推高首日预售,骗进了真观众以后,又退票撤注水,让被伤了元气的院线实行了很久不让退票的政策。

退票政策刚解禁不久,又出了一部票房畸高、有相同套路之嫌的电影电影院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为怕再来一次《后来的我们》的骚操作,便做了限定,让《地球的最后一夜》成为最近唯一一部不让退票的电影。

而这两部电影预售奇高的模式如出一辙:

1、病毒式营销;

2、预售注水引起观众跟风。

但,虽然是一样的病毒营销,《后来的我们》还是在骂声中收获了13亿票房,而《地球的最后一夜》次日就1200万的走势,总票房3亿都悬。

原因在于《后来的我们》营销的受众和电影受众相符,所以观众即便是跟风被骗进去,大部分人还是吃得下它的情怀的,影片的质量也不差,所以票房没有大崩,猫眼甚至守住了8分。

但是《地球的最后一夜》的病毒营销受众和电影本身受众相反,裹着浪漫爱情的外衣,实质是晦涩难懂的内容,观众不吃,导致猫眼3.1,淘票票3.4,连文艺大本营的豆瓣分也只有6.8,最终口碑和票房直接双崩盘。

确实,这完全就是一场是严重的欺诈式营销,多少小年轻,那么重要的跨年夜被你毁了,不反噬给你看?才怪


文艺片还是万能的遮羞布吗?

抛开货不对版的营销手段,再说回到电影本身。

全片带着叙事旁白一样的腔调,说着一堆不合逻辑更不符合人性的方言,试图营造一种压抑的情绪与状态。

毕赣用一个多小时,以大量考验观众耐心的长镜头去铺垫男主梦境里的线索、来源。具体演了什么根本记不住,只记得一个人吃苹果吃了两分钟,一个人跳舞跳了两分钟,一个弯着背唱歌唱了两分钟,四十分钟才出现片名。至于后面讲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大部分的人可能撑不住一小时,要么已离场,要么入睡。

演员部分,汤唯演不了农村失足女,黄觉也演不了落魄痴情的乡镇无业男,乡镇男女最动人的野蛮生命力,被歪曲分解成了扭捏造作的台词和各种自以为戏感爆棚的“尬演”。

而人物自带灯光和稳定器俯仰轴抖动极大破坏观众沉浸,更不用说在景深和光区的毫无建树,让之前营销中极力渲染的一个小时的3D长镜头更像是一个笑话。

豆瓣电影点赞前两位的评论

虽是新导演,但毕赣在网上的口碑和存在感都极强,是盘点新生代导演时绕不开的人物,网友更奉送外号“毕紫薇”,取天降紫薇星之意。一致看好他,是能扛得起新生代导演领军大旗的人物,而能获此高看,仅凭此前的一部《路边的野餐》。

价值官记者去年看《路边的野餐》,散场时因为说了一句不好看,而被同行的“精英”斥责不懂艺术电影,于是,再多吐槽的话也只能生吞下去。确实,记者就是大众审美趣味的样本,但也并不是看不了文艺片,今年看的《小偷家族》、《江湖儿女》都觉得好。

无独有偶,价值官另一位记者去《路边野餐》曾获奖的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采访时,一位看过《路边野餐》的华裔女士说:“是不是我离开祖国时间太长了?为什么我完全看不懂这电影拍的什么意思?那些长镜头看的我简直坐不住。”而她的瑞士丈夫显得更包容:“这是一部处女作品,我感觉导演还在探索的过程中。”

文艺片在英文里是“art film”艺术片”的翻译其实更准确。艺术片本身就带有探索性质,不是每部电影的目的都是给你讲故事,有些电影是展现导演的艺术风格,有些电影是探索讲故事的方法,欣赏当然是需要门槛的,所以小众。

文艺片更突出的是导演个人的审美趣味,情感诉求。而个人诉求本就是极个人的东西,所以有的人能get到,有的get不到,都很正常,跟审美有关,但无法以高低来区分。只能说明,电影里表述的东西,和观者的生活体验、知识结构产生不了链接,观者GET不到你的思考,你埋的各种意义和内涵,你表达的自我情绪,仅此而已。不是GET得到,就是审美高,就是阳春白雪; GET不到,就是审美低,就是下里巴人。

毕赣《地球的最后一夜》原来的投资是2000万,这对于一部文艺片来讲,已经是不小的投资,但拍摄过程中一再超支,最终耗费7000万才完工。再有艺术理想的投资人,也不能看着自己辛苦的血汗钱拿来打水漂,所以用商业片的营销手段去运作,能看出投资方的不得已。

很多人觉得,这种虚假营销的方式是杀鸡取卵,是在毁毕赣。但对一个导演,尤其是文艺片导演来讲,更毁灭性的打击还是在于对原创力的否定吧。

来看看网友的发现。

大陆版海报,原图来自《枕女优》封面

法国预告版海报,原图来自夏加尔的《散步》

如果说海报的“抄袭”与导演无关,那么剧情里的“致敬”,未免多了一些。

除了照搬莫迪亚诺小说和塔可夫斯基电影语言,毕导还致敬了怀尔德、昆汀、戈达尔……不管是致敬还是抄袭,当你的作品里不论从片名,海报,还是分镜,镜头,都不是你自己的原创时,这样的一部作品,难道不是一套大型拼贴画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