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化:疆界与世界领袖新定义

 青衫老祖 2021-03-05

全球化,是肇始于上世界90年代初,滥觞于本世纪初的一场关系人类未来的伟大革命。它使我们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冲破了主权、宗教、文明、地域等的藩篱,彼此紧紧连在了一起,实现了全球性的大融合、大合作、大交流。不同大洲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密切,以至于我们各自的命运不仅仅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世界、取决于它国。发生于美国金融危机,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什么叫“蝴蝶效应”。亚马逊河上的蝴蝶抖抖翅膀,的确令太平洋上空卷起了暴风巨浪。或许,任何国家都想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因为,全球化在促成生产要素全球性自由流动的同时,也把世界凝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泛人类的世界性的命运共同体。

因为这个革命的世界性、巨变性,它已经对过去所形成一些学说、观念以及地缘政治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过去认为对的,现在已经难以找到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过去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今天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对这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洪流,我们惟有与时俱进,努力适应。我们必须彻底改变不适应时代潮流的理论、观念和学说。我们必须为当今的许多问题提出新的定义、制定新的标准、确立新的目标。

这里,限于篇幅,我仅举二例:即疆界和世界领袖。

一、疆界

疆界的概念始于主权国家的出现。代表一个国家的合法治理范围,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寓意。任何一个国家不经允许擅自进驻另一个主权国家都被视之为侵略,这个主权国家有权采取任何手段将其驱逐出境。因此,有史以来历次国家之间的战争,基本属于侵犯和保护疆界之间的战争。中国的疆界概念历来存在两个概念,一个是天下概念,这个概念属于朝廷。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一个是国家概念,适于周朝的分封制,诸侯国之间有明确的边界。随着大秦王朝的建立,这两个概念统一于天子之国。皇帝既是王国主权的代表,也是天下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国家疆界概念逐步确立。但忽略国家疆界的“天子”心态依然存在,以至于共和国成立60多年,仍未彻底解决边界问题。而辽阔的海洋疆界,则尚未纳入全面守护状态。应该说,在主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疆界,是一个国家主权必须严守的底线。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疆界的概念已经发生变化。国土疆界更多的是一种象征而不是实际治理的范围。大量的跨国企业、全球公司超越边界限制,把治理范围扩大到地球的各个角落。肯德基的中国公司,雇用的都是中国员工,这些员工除了履行共和国公民的义务外,还必须听取肯德基公司的组织管理。肯德基的员工实际具有了双重身份,中国公民和美国跨国公司雇员。同样,我们的联想集团,在收购IBM后,也大量雇用美国员工。这些美国员工也有了双重身份:美国公民和中国跨国公司雇员。全球化就是这样改变了疆界概念,任何国家的疆界都已经为资本和商品的流动所冲破。在由世界主要国家组成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下,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性金融机构的促动下,这样的疆界模糊化趋势已经为各国所接受。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因为这笔钱或这个商品贴有“美国”或“中国”二字而加以拒绝。因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已经由“国家守护者”变为“国民福利创造者”。为了实现国民福利最大化,疆界已经成为联系的桥梁而不是壕沟。

中国是全球化的后来者,也是全球化潮流中的高分赢得者。中国的成功很大原因在于成功的融入了全球化而不是相反。由于全面融入全球化,中国的疆界概念也必然的发生了变化。一是在国土疆界之外增加了战略疆界。这个疆界无限接近于整个地球。我们的商品流向哪里、我们的企业开到哪里、我们的轮船驶向哪里,哪里就有我们的重大利益需要保护。二是由注重陆地疆界转向陆地海洋疆界并重。我们总喜欢说中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这实际是陆地面积。而多达38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那里不仅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也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各种稀缺矿藏。三是开拓疆土不再是衡量一个政府的治理成就的标准。开拓疆土是封建制度下农业国家的事情。在全球化的今天,拥有雄厚的资本和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四是把开拓无人居住的极地和外空纳入治理范围。这里没有主权国家的竞争。但是,却关系国家未来发展。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我们应该在那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是与我国国力相适应的一席之地。

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拥有核心技术比拥有劳动力重要;拥有资本比拥有疆土重要;拥有竞争力比拥有大国名分重要。

二、世界领袖

世界领袖,顾名思义就是领导世界。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当今敢于明确自称为世界领袖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但是,目前感觉最失落的,一定也是美国。因为他在一个早晨突然发现,它这个所谓世界领袖徒有虚名。长达10年的领导世界的努力不仅没让美国变得更伟大,反而更虚弱,甚至连几十年积累起来的道德形象,也被打翻在地。这究竟为什么?要让我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美国错了。它们对世界领袖的定义还停留在冷战时期;而全球化的今天,世界领袖的定义已经被彻底更新。

在冷战时期,世界划分为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这两大阵营都相信自己的意识形态是世界最佳意识形态,都以改变对方为己任。为防止对方改变自己,就在两者之间筑起一道“柏林墙”,这个“墙”成为双方都不得跨越的疆界。为维护这个疆界,双方都建立起集体防卫组织。西方的叫北约,东方的叫华约。在北约,美国是当之无愧的领袖,承担着保护西方世界的主力军作用。加之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在欧洲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在西方世界也就确立了不可动摇的领袖地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版图重新划分,柏林墙轰然倒塌,美国发现,它迎来了成为“世界领袖”的历史机遇。把领导范围从西半球向东半球延伸,成为美国自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以来的孜孜追求。

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谋求成为世界领袖原本也合情合理,但是,它却采取了一个与其目标相悖的政策,适应冷战的政策而不是适应全球化的政策。它继续把这个世界先验的划分为两大阵营,服从的阵营和不服从的阵营。对于服从的,称之为盟友,给予支持;不服从的,称之为对手或无赖国家。对于对手或无赖国家,不是采取协商或合作的方式加以吸纳,而是试图用武力的方式予以征服。于是,巴尔干战争、两次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等,连续发生。一方面,美国的做法严重增加了世界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打败一个国家容易,征服一个民族困难。数次明显带有侵略性质的征伐不仅没有达到征服这些国家的目的,反而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美国靠举债、靠赤字支撑战争的政策再也无法继续,金融危机爆发,美国陷入空前的历史困境。一度在“反恐”旗帜下支持美国的西方盟友,也纷纷倒戈,放弃支持立场。《里斯本条约》的通过,还加快了欧洲对美国的离心倾向。现在看,连“西半球的领袖”地位也摇摇欲坠。这说明,当世界存在两大阵营对垒的时候,军事实力是可靠的领袖支柱;当世界已经不存在两极对垒、没有一个实际对手的情况下,军事实力已经不再是影响领袖地位的决定性因素。相反,滥用武力、穷兵黩武,还会引起世界的共同愤怒、一致讨伐,失去成为世界领袖的道德影响力。

有鉴于此,新的世界格局为中国成为“世界领袖”创造了空前的历史机遇。第一,能否成为世界领袖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影响力,而非军事影响力,为中国在不具备全球军事能力的情况下成为世界领袖创造了条件。目前,谋发展、求合作、望和平仍然是世界意识形态的主流。谁能够为这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谁就能够赢得世界各国的欢迎,也就能够获得对世界问题的更大的发言权。现在看,中国具备这样的条件。一是,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处于产业链的核心部位。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机遇而不是挑战。二是中国是外汇储备大国。有条件对世界进行大规模投资,从而促进那里的经济发展。三是中国是主张和平合作和谐的国家,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没有敌意。包括被美国斥责为无赖国家的伊朗、朝鲜等,都能够坦诚相见。四是中国是国际贸易大国,几乎与世界所有国家都有贸易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在这样的形势下,只要中国确立领袖性质的行事原则,坚持互利共赢,而不是“零和游戏”,中国就一定能够把世界各国凝聚在一起。第二,中国已经有成为“世界领袖”的思想准备。要成为世界领袖,必须具有大国胸怀,全球视野。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做这样的准备。包括提出与世界各国一道建设“和谐世界”的奋斗目标;包括承诺作负责任的大国;包括在一些关系全球利益的规则指定及集体行动中发挥作用。如积极参加维和行动、应邀参加索马里护航、积极参加其后大会主动提出减排指标等,说明中国已经决心把自己的命运同世界联系在一起,走国际主义发展道路而不是孤立主义发展道路。第三,中国的军事实力足以维护现有的国际政治秩序。现在的世界基本是“相对均势”的世界。美国已经无力扩大入侵边界;世界各国也不会挑战现有国际政治秩序。中国作为军事现代化的后来者,也没有挑战现有政治秩序的愿望。中国的基本国策现在和将来都会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尽管防御的内涵和外延都会有所变化,但是,中国决不会主动入侵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随着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军事实力将有条件成为世界和平秩序的有效维护者。

因此,尽管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且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但是,中国也不需要为此而放弃成为世界领袖的机会。因为中国已经和世界联在一起。世界的发展对中国不是挑战而是机遇。中国在发挥好世界领袖作用,和世界各国一道加快发展的同时,中国自己的问题也必将得到有效解决。双赢,或许也是充当世界领袖的重要逻辑。

(2009年12月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