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高邮渌洋湖湿地公园

 zqbxi 2021-03-05

扬州至淮安一线,大小湖泊连绵不断,而在江都的北部,更是五湖四荡星罗棋布——邵伯湖、艾菱湖、荇丝湖、渌洋湖等,对于这样的一个个湖荡,古人形象地将它们比喻为“贯珠”。渌洋湖经关河、淤溪河(老百姓称玉溪河),与小泾河以及高邮东部其他湖荡相连。如今经过筑圩垦殖,渌洋湖曾经的芦苇、荷藕、菱角、蒲草被良田、鱼塘所代替。这里还建起了湿地公园,林木繁盛,有70多种鸟类。

渌洋湖总面积15.3平方公里,地形如釜,四周高、中间低,周围有16.5公里的圩堤环抱。这里水资源丰富,村村有鱼池,整个鱼池面积有300多亩,水产养殖场的面积达1300亩。1976年秋天,省、市、县土壤和林木专家对渌洋湖荒滩进行了综合论证,认为这里虽然是荒滩,但水生、陆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如果植以茂盛的林木,这里将成为鸟类、野生动物栖息、繁殖的良好场所,成为荒滩上的绿色银行。

这里曾经一片汪洋

《江都乡镇史话》中有一首江都诗人杜明甫关于渌洋湖湖荡的诗:“一望平湖水接天,星光渔火伴愁眠。芜滩蔓草忧寒岁,老树昏鸦叹暮烟。”没来渌洋湖之前,听说现在的渌洋湖早已不是白茫茫一片,但在我的想象中,“渌洋”顾名思义,这里必然还存在着一片广大而清澈的水面,无论大小,这里始终有一个湖的概念。

沿着大运河东岸大堤(淮江公路),一路向北,过邵伯,在路边便会看到“渌洋湖”的标志,转弯东进,便到了渌洋湖。一路走来,发现曾经的渌洋湖真的早已被棋盘星落一般的稻田、鱼塘和层层的密林所覆盖,纵然四顾千回,也想象不出,这里曾有着《甘棠小志》中所描述的“南北长十八华里,东西阔十华里”的水荡,更不能想见当年渌洋湖中烟波浩渺、白浪腾飞、风狂雨骤、船冷水凉的情景。

踏上湖区边沿的河堤,依稀可见这里地形如釜,四周高、中间低,在它的周围有十几公里的圩堤环绕。张万祥自小生活在渌洋湖周边一带,他可谓是渌洋湖的“活历史”。“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渌洋湖周围是无人居住的沼泽荒滩。”张万祥回忆,鲜有人生活在这里。虽然渌洋湖风景秀美,但是由于这里蒿荻遍布,密不透风的水草丛,也为不少人“铤而走险,落草为匪”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解放前,渌洋湖一带曾有一个出名的土匪头子。虽然不曾见过他的模样,但在张万祥记忆里,当年凡是听过他名声的人无不要打个寒噤。“据说,这个土匪是个瘸子,人虽瘸,但是却心狠手辣。”张万祥想了想说,平日里他抢劫地方百姓,每到湖面风大、水急,船只翻船之际,他们就会蜂拥而出。他们还在附近建了炮楼,躲在里面,俨然一个小型的城堡。遇到紧急情况时,茂盛的蒿荻又给他们提供了隐蔽场所。“解放后,这个土匪头子被抓,渌洋湖一带终于太平了。”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渌洋湖填湖造田,1955年4月筑圩垦殖,渌洋湖名存实亡。曾经的芦苇、荷藕、菱角、蒲草被良田、鱼塘所代替,六圩、泰安、嘶马等地的部分村民也来此定居。由于“渌洋湖”比邵伯甘棠一带低了约有1.5米,每到下大雨或是发大水的时节,这里曾经是汪洋一片。“在渌洋湖村四周建有排灌站,现在每到大雨倾盆季节,排灌站就会将积水抽出。”渌洋湖村副书记朱小华介绍。

古邗沟的重要通道

“这一带有人居住,并不是这几十年的事情。”张万祥说,据说,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开辟过这片土地。当地人曾听父辈们说过,在渌洋湖底曾有过一座城池“六羊城”,城池的消失还有这样一段故事:“传说城中有一个专门为官员放羊的小羊倌叫小竹青,与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相依为命。小竹青的孝行打动了一名老者,老者嘱咐他,如果有一天城门前的狮子眼睛发红了,你就要赶紧背着母亲离开。后来狮子眼睛果然发红,小竹青按照老者的吩咐做了,随后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回头一看,只见'六羊城’尘土飞扬,水漫城池,变成了渌洋湖。”

说起埋藏湖底的古城,当地人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为,古代这儿有座陆阳城,地壳的变化使得城池沉降为渌洋湖。据称有人曾经挖到过不少古井,但是这个古城究竟有多大,有多少店铺,有多少人家,到底是什么年月沉入湖底的,大家却说不上来了。

“有没有古城没有人能说清楚,不过前几年我们在荷花池取土时,曾在那一带挖到了大量的木板。”朱小华曾亲眼见过湖底挖出的木板,“层层堆积了老高,但是铲土机刚碰了一下,木板一下子就塌了,可能它已经腐败不堪。”

被渌洋湖吞没的古城仍蒙着它神秘的面纱,但关乎渌洋湖,历史却有着丰富的记载。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到古邗沟走向时说:“中渎水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今邵伯湖)、陆阳湖(今作渌洋湖,位今江都、高邮交界处)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渌洋湖,曾是沟通江淮水上运道的重要一段。在数千年前,人们若想从长江进入淮河,需要“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由江先入海,循海岸线北上进入淮河入海口,再溯淮而上达中原,这样的通道多有风涛。到了春秋末期,吴国战胜了其邻国楚、越,为北霸中原,开邗沟则是关键性的工程。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在长江北岸曾属古代邗国的地方筑城、开沟,引江水北上通往淮河,利用河湖连接成了一条水上通道,运送兵马粮草。1955年渌洋湖围垦造田时,曾从湖底发掘出春秋时期吴国的青铜兵器,似乎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湖底的宝物的客观考证,邗沟古道从渌洋湖穿过都是事实。现在渌洋湖的湖网中,每一滴水似乎还攒着吴王北伐时浩荡而过的声响,顺水而去的,是渌洋湖丰厚的历史积尘。

“水上森林”入梦来

晚清诗人李伯通曾作长诗《雨过渌洋湖》,其中有,“东风吹雨不肯住,满卷湖光扑烟树;水鸟群飞相往还,孤船破浪帆悬布”;“湖心破浪堆白雪,在船颠倒欲倾叶;拥被还嫌水气凉,敲蓬猛听雨声遽;须臾湖尽村树丛,一笑收帆向戚墅”。

航船经风雨的时代恍然过去,船在渌洋湖一带早已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了。建国初期渌洋湖的围湖造田,这里变成农场和水产养殖地。林间小道一直深入到湖区腹地,周围成片的树林,这里已经建起了渌洋湖湿地公园。

在我的印象中,湿地总让人生发关于柔美的想象,渌洋湖的湿地在柔美的外表下,有着钢铁般的身躯。现在的渌洋湖湿地种上了成片的意杨、池杉等等,这些促使生态多样化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野趣天成的渌洋湖,现在是鸟类的天堂,包括湿地鸟类、森林鸟类,朱小华说,中国鸟类协会的专家曾考察了林区,确认林区内野生动物有野兔、野鸡、蛇类、獾类、鼬类等,鸟类有70多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鸟类就有10多种。

在林间轻轻吆喝一声,成群的鸟儿鱼贯飞出。湖边常有一行白鹭飞过,似乎杜甫笔下“一行白鹭上青天”在这里是司空见惯的场景。“若是清晨或是傍晚时分,鸟类出巢和归巢的时节,这样的场面更是壮观。”朱小华说。

湿地内的“水上森林”是渌洋湖别样的风情,株株池杉伫立,绿叶蔽天,疏瘦有韵;树下,碧水盈盈,挺拔的树干在水中留下美丽的倒影。四面环水,林中有水,水中有林;林间鸟翔,水下鱼游,葳蕤葱郁的杉林,宛如一帧绿色的油画铺展。浅水处有几只小船停留,想必坐着这样的行船在池杉林中穿梭,必然有一种“树在水中长,船在林中游,鸟在枝头鸣,人在画中行”的感受。抬眼望去,在池杉林内,似乎有白鹭掠过,夏日蝉鸣时远时近不绝于耳。

想那吴王夫差御舟逐波,千船随扈,穿越这一片水域时,也不曾料想到,沧海桑田,曾经的烟波浩渺变成了眼前的蔚为大观的如阴树林。

渌洋湖风物变迁史

史料记载,数千年前,渌洋湖河湖澄碧,水土肥沃,因此水生植物十分丰富,湖滩上盛产芦苇和蒲草,夏日好似一片绿色海洋。湖区还有大量的荷藕、菱角、芡实、蒌蒿等水生植物。随着围湖造田,水道改造,这些水生植物在渌洋湖的水系内已鲜能看到。如今的渌洋湖上却是白鹭翩飞,鸭儿肥美。河道纵横,水草丰美,让这里的蛋鸭养殖业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渌洋湖的咸鸭蛋、皮蛋代替了菱角、芡实远销国内外。

在湖区,成千上万只戏水的鸭子映入眼帘,仔细听听,还有不少鸭子穿过圩堤,躲到了对岸的意杨林内避暑纳凉。朱小华说,渌洋湖湖区已经建成了鱼禽共养、鸭场、苗鹅生产、炕鸭鹅、蛋品加工等基地。在渌洋湖养殖场,71岁的华攀金已经养了三年的鸭子了,他告诉我们:“年纪大了,给村里打工,养上几千只鸭子,一年到头能苦不少钱。”苗鸭集体管理、饲料统一配送、村里有专门的技术员指导,“养得好的农户,一年能赚到两万块钱。”朱小华说,对于年纪大了已经无法打工赚钱的农户来说,给集体打工养鸭是个不错的选择。而这样的蛋鸭,在渌洋湖有10万只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