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多少人,只有在经历了生死后,才会看清楚这个世界?

 0号狙击手 2021-03-06

图片记忆或许会被风干,灵魂却要永远保持纯粹。

1

黎明其实是一种过渡,一头是黑夜,另一头是白昼。

每一个人都会有过在黎明中醒来的经历,一睁开眼便是模模糊糊的世界,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窗外。

每一个人也都会在黎明中走向未来,头顶着星月,脚踩着光华,虽不知前方,却又不得不往前的踉跄。

但是,此刻的我却不一样。

我坐在急诊抢救室的办公桌前,身后便是没有拉上窗帘的巨大落地窗,如果没有这硅酸盐的阻隔,我便要宛若真的置身于黎明之中了一般。

天色已经没有了那么黑,就算是这黎明也用不了多久便要被白昼所代替了。

我看了看满屋熟睡或昏迷中的病人们,即使忙碌到满头大汗,却似乎依旧感到十分冰冷。

因为这些躺在病床上的人们,有人永远也看不见黎明之后的天色了。

日复一日的时光尚且会在黑夜、黎明和白昼之间循环,注定要生老病死的我们呢?

或许,被送进急诊抢救室的那一刻便是我们一生之中最黑暗的时刻的吧。

只有经历过这孤独的黑暗,经历过黎明微弱光线的照射,我们才能够懂得过去、未来,才能够看得清周围的人和物吧?

各种抢救设备在滴滴作响,有家属已经开始收拾起了行李。

将他送进手术室后,我站了起来,环顾了这满屋依旧熟睡着的和昏迷着的病人们。

我清楚的知道,他们其中谁还有机会看见黎明之后光景,又有谁将永远被禁锢在黎明前的黑夜之中了。

而我,除了眼睁睁看着之外,双手除了还能够拿着听诊器之外,便真的要无能为力了。

2

凌晨两点多钟,夏风从医院门前吹过。

如果不是120救护车送过来一位昏迷之中的男性病人,我甚至还没有注意到这沉寂的时光竟然流逝了这么许多。

“病人已经昏迷了!”我确认了病人的神志状态。

120救护车交代说:“昏迷多少时间不知道,家属就在后面,说马上就过来。”

病人病情危重,家属却没有陪在身边?

我并没有过多纠结这个问题,毕竟120急救医生刚才已经做出了解释,而且他们丢下病人后又去开始新的任务去了。

“血糖多少?”

“只有1.3mmol/l,推高糖吧?”搭班护士说着话已经麻利的拿出了两支高糖。

静脉推注了40毫升高糖之后,病人渐渐有了意识,甚至能够抬起了双手。

眼见病人已经逐渐恢复了神志,我便也有些心安了:“原来导致病人昏迷的原因就是低血糖昏迷!”

然而,事情会有这么简单吗?

除了低血糖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存在?

病人有没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又为什么会在深夜里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呢?

除了我们所见的昏迷之外,病人近期还有没有其它不适?

家属为什么没有及时陪同来到医院,能不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魔鬼往往藏在细节之中。 

虽然患者逐渐恢复了神志,但新的麻烦出现了:病人不能配合治疗,甚至连一个字也不愿意说出来。

“你现在清楚吗?知道在什么地方吗?能说话吗?”因为担心这位看上去六十多岁的病人存在耳聋的情况,所以我趴在他的耳边大声询问着。

但是,病人依旧毫无反应。

病人为什么不愿意开口说话?

是因为某种原因导致了失语,还是因为存在其它社会因素?

虽然在急诊抢救室里常常出现一些因为社会因素而不愿意开口透露病情的病人,但是绝大多数这样的病人依旧是因为存在急性脑卒中、脑肿瘤、喉部疾病都器质性病变。

如果这位精神萎靡,不愿意开口说话的病人真的存在失语,又会是什么原因呢,是既往原本便存在失语,还是急性发生?

“瞳孔怎么样?

神经系统查体怎么样?

结果自然都是没有任何明显异常的,但是新的问题立刻又出现了:复查的心电图提示着可能存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同病人20分钟前在120救护车上做的那份心电图相比,眼前这份心电图存在着明显的改变。

也就是说,病人低血糖虽然已经得到了纠正,但是急性心肌梗死却更要棘手。

3

家属不仅还没有赶到医院,留下的电话更是始终打不通。

我甚至在心中已经开始埋怨自己,为什么不向120医生问清楚病人的信息,以至于病人已经病重,我却还在像无头苍蝇一般。

“不能等了,还是抓紧时间做头颅和胸部CT吧。先看看有没有颅内出血,看看会不会有明显的主动脉问题,如果没有的话,肯定要先解决心肌梗死的问题。”对于病人来说,每流逝掉的一秒钟都是生的希望。

“没有钱怎么办,现在连号也没有挂!”被独自送来医院的病人自然连号也没有挂上。

“帮他挂一个号,先尽量把检查做了,我在电脑上看看,不打印片子就是了。”

向总值班领导汇报后,我便亲自带着病人前去检查了。

没想到的是,我和护工师傅刚将病人搬上CT机器上,病人却不肯配合检查,用手示意着要拿纸和笔。

赶紧找来纸笔给了病人,只见他歪歪扭扭写下了几个字:“死了算了。”

在凌晨时分,看见这几个字后,我的心犹如掉入冰窟一般。不仅是因为对一位病情危重却不肯治疗病人的感慨同情,也是因为透过这几个字便可以推测在病人身上有着不为人知的沧桑故事。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一瞬间的内心想法。

当务之急,依旧是争分夺秒完善检查明确病情,为后续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创造条件。

“该治疗还是要治疗,你年纪又不大,也不是什么治不好的病!”戴着口罩的我除了这些看似冰冷的话之外又能说些什么呢?

好在病人没有在拒绝,而是配合了检查。

CT检查除了两下肺有一些感染之外,并没有其他明显异常,包括脑出血等。

检查结束回到急诊抢救室后,赶来会诊的心内科医生又同病人沟通了起来,已经完全从低血糖昏迷中恢复过来的病人再次在纸张上写下了自己的病情。

原来这位病人失语的原因是八年前做过喉部肿瘤手术,而低血糖的原因则是患有糖尿病的自己近日咳嗽、发热、胸闷、纳差,胰岛素却没有减量。

根据患者的症状、多次心电图检查和心肌酶欧检查,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确认无疑了。

没想到的是,在交代了手术住院的建议后,病人再次拒绝了。

4

就在同病人的沟通陷入僵局之时,家属赶到了医院。

赶到医院的是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性,手里挎着一个包站在病床前一言不发。

“你怎么才来?”我忍不住询问这位姗姗来迟的家属。

她看上去很不开心,有些生气的问答我:“我一个人又走不开,不把家里安排安排吗?”

“就只来了你一个人?”

“不就是我吗?”

我又追问:“这几天病人有没有什么不舒服,平日里都吃什么药?”

她却告诉我:“我们不住在一起,这些情况都不知道,他又不能说话,就算有不舒服也不知道。”

“那今天晚上你怎么知道他被送进医院了?”

“是他邻居打电话给我的。”

“你是他什么人?”

“我是他侄女。”

120急救医生说的那个随后就来的家属只是病人的侄女,病人的妻子呢,子女呢?

“他没有家里人。”这位始终不开心的侄女给出了答案。

“他是没有家里人,还是现在家里人联系不上?”我必须要确认这个至关重要的信息。

有人说为什么神志清楚的病人自己不能做主,重要的决定非要取得家属的同意呢?

是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病人应该可以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了,我们还有着不可摆脱的现实生活习俗和文化。

侄女斩金截铁的说:“他没有子女,老伴也死了。”

既然如此,便只能同这位自称是侄女的家属沟通了。

在得知了病人的病情后,这位侄女却为难了起来:“一定要住院吗?住院的话我那里有空照顾他呀?”

在再三沟通后,这位侄女依旧暂时拒绝了所有治疗方案,因为在他看来病人并没有什么大碍,她需要同丈夫商量。

虽然不知道病人和家属都如此不积极治疗的原因是什么,但我却总是不死心想再劝说一下。

有一番通过之后,病人又透露了其它信息:“我有房子。

病人自己有房子是一件好事,反正自己孤家寡人,万一真的有需要完全可以用抵押房产来治病救命。

虽然卖房看病听起来有些悲凉残忍,但总比那些连一分钱也拿不出来的病人要好上许多吧?

让我吃惊的是,病人紧接着又写下了几个字:“他们不想给我看病......

虽然没有人愿意承认这残酷的人世间,但细思极恐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

“你自己的病自己可以做主,而且钱是你自己的,命也是你自己的。”除了这些话之外,我再次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或许听起来有些残忍甚至冷漠,但我面对的也仅是一个素未谋面的病人,医生能做的也只是尽力治病救人,而不是介入患者复杂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去。

打完电话的侄女又走到了病床前,病人不再说话,我也只好赶紧收起病人写了字的纸张转身询问她:“商量好了?”

她却再次心存侥幸道:“能不住院吗?这个大年纪还做什么手术?”

“现在活到八九十岁的人太多了,六十多岁不算大。不住院不积极治疗,可能会没有命的。”我看着这位内心动摇的侄女又乘胜追击“这么大的事,你还是再考虑考虑吧,毕竟现在的技术是完全有可能救他一命的,这又不是癌症。”

“那你先去把抢救室的费用交了吧?”既然一时之间难以做决定那也只好让她继续考虑了。

听完我的话后,她并没有去缴费,也没有再次言语,只是有沉默了起来。

没过一会儿,原本躺在病床上的病人突然要拔掉输液管跳下病床来,示意着自己要去小便。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来说,是需要减少活动量,绝对卧床休息的。

“你去哪个尿盆,就在床边解决吧.”作为急诊医生,我见过太多不听医嘱非要去厕所大小便而晕厥、甚至猝死的病人。

虽然我这样叮嘱了,但这位侄女却坚持不肯。

“没有什么事,能有什么事。”

“你没见过,我见过很多,不能离开。”

“不行,这样多不方便。”

“出了事情你能负责吗?拿一个尿盆的事情有多复杂?实在不行也可以导尿。”

“我负责,我给你签字。”越说越激动的侄女始终坚持要带病人去厕所。

即使如此,我却依旧不能答应:“就算你签字也不行,我要为病人的安全负责。”

5

就在为这个问题争执时,病人的病情突然急转直下了。

面色苍白的病人突然安静了下去,躺在病床上紧闭着双眼,有些开始呼吸急促起来。

事实上,此刻的病人突发了频繁的室性早搏,血压也下降到了只有96/45mmHg.

即使如此,这位侄女依旧还在冷眼旁观。

“到底怎么说?病情和治疗方案我已经告诉你了,我也只能给你提供建议,决定权在你们自己手里。”

她没有说话,病人自己也没有反应。

“其它家属呢?不能再拖了,你再拖就把他的命拖没有了!”

事实上,我和会诊医生已经着急无比了,甚至有些义愤填膺。

眼看着这位侄女正在犹豫不决,我们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答案,最好是能够说服家属给患者最积极的治疗。

幸运的是,就在这时,另一位年轻的家属赶到了医院。

这位年轻人自称是病人另一个侄儿的儿子,他在了解了病情之后,不仅支付了急诊抢救室里的抢救费用,而且毫不犹豫的做出了手术、住院的决定。

6

在送走这位失语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之后,已是黎明时分。

我知道躺在手术室里的病人必然没有看见那日的黎明和黎明之后的日光,但他一定还有着大把的机会去迎接每一个新的黎明。

我知道的在黎明之后,在经历生死之后,他一定能够可以更清楚的看见这个世界了。

然而,我们自己呢?我的其它病人呢?

又有多少人,即使可见了黎明,却依旧无法看清楚这个纷纷扰扰的人世间?

又有多少人,只有在经历了生死后,才会看清楚这个世界?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