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妈妈的反思:放低声音,好好说话

 古典图书馆v37w 2021-03-06

最近正值孩子期末复习的时间段,大概因为自己的工作也比较忙碌,出现了一些急躁情绪,已经有两次大声训斥儿子的情况。现在回想起来,起因其实都和他完成作业的马虎、大意有关。

图片

起初在引导他时,尚能保持平心静气,但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就提高了音量,带上了情绪。孩子最后带着哭音嘟囔着说:“我都知道了……但是您好好说不行吗……”

我下意识地回了一句:“好好说,你能听吗?”

等风波过去,我也开始反思孩子所指出的“好好说话”的问题。

作为家长,不得不说,做到“好好说话”确实很难。和身边的家长聊起教育孩子,常常能听到一个字:训。“因为……我把孩子训了一顿。”“我家儿子又挨训了。”这样的描述已经习以为常了。

所谓“训”,就是言辞激烈,音量调大,“气势恢宏”地指出问题。这和孩子期盼的“好好说话”截然相反。孩子眼中的好好说话,就是慢慢地、平心静气地说,像朋友之间的对话。

如果不是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通常来说,家长第一次指出孩子的某个问题时,做到“好好说话”不难,但是,正所谓“事不过三”,如果多次未能奏效,最先反应出的变化就是语气——提高音量且语言中充斥着不满。

用训斥的方式,不断提高音量,本意是希望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采用的方法是让孩子感知到成年人的情绪起伏。声音越高,事情越严重。这和常说的“看脸色行事”是一个道理。只是,这种方式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无效,直至出现怎么大声说话孩子都无动于衷的情况。

北师大教授钱志亮曾指出: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效果也就会越好。所以,“好好说话”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图片

“好好说话”的误区

其实,我们对“好好说话”的理解有一定误区。

误区一:训斥的方式比“好好说话”更管用。

正如我自己在不假思索时回复孩子:“好好说,你能听吗?”在潜意识里,我认为只有非常严厉的警告才会立时奏效,那些和风细雨的表达方式不能让他快速改正问题。

这其中的关键,恰在于我们对孩子“反应速度”的期待上。

当孩子出现某一问题时,我们希望他/她可以立刻改掉,第一次犯了,第二次绝对不要再犯;前一分钟出问题了,下一分钟就马上纠正过来。

从这一点来看,家长的认识出现了问题。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也都有一个缓慢接受并适应的阶段。成年人尚且会有“不长记性”的时候,孩子自然也不可能立时变成一个完美的样子。

孩子的发展是个不断积累、不断“滚雪球”的过程,他们需要经历“认识问题所在—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知道改正的方法—逐一行动”等一系列的变化,这个变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起效,即便是在短时间内依靠训斥的方式改正了,也难保不会“反弹”。所以,训斥的方式虽然看似更加“短平快”,但解决得可能并不彻底,甚至将一些问题积累下来了。“好好说话”则是在孩子形成习惯的过程中,循循善诱、稳扎稳打,效果从长远来说效果会更好。

图片

误区二: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好好说话”

在教育问题上,如果不分大事小情一味地“好言相劝”是不现实的。根据事情本身来调整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才是更好的教育之道。

有关大是大非,一定要严肃地说,语气放慢但掷地有声,音量可以调大。但指责和谩骂式的批评是无效的,要让孩子听清楚并认识事情的严重性。

有关学习态度,要适时重复地说,见缝插针地说,或者邀请老师协助自己说。如果屡教不改,则要规定一个时间,大家一起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严肃地指出问题,也可音量调大,但不急躁,目的是要引起孩子的重视。

有关学习习惯,要心平气和地说,指出问题的同时给出解决方法,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并陪着他们去做,去改正,而不是模棱两可地指责:“你怎么又马虎了?”

有关生活细节,要开玩笑地说,要有技巧地说。比如房间凌乱,“你的屋子要是再乱,我都找不到你了”。找个时间,陪他一起收拾,让孩子享受生活秩序感带来的清爽。

图片

高声说话更像是个带有“杀伤性”的武器,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使用。“好好说话”更像是个可以长期用的秘密武器,不仅可以增进感情,还可以起到教育效用。

记得说一句“对不起”

查阅了一些调查数据,据说,在国内,将近90%的家长都曾经“训”过孩子。但密歇根大学的某位博士则在一项实验中发现:情绪受损和身体疼痛在人类大脑区域反应极为相似。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因为被家长“训斥”而感到心痛难过的话,这种感受和身体上的疼痛是同一个级别。相信没有父母愿意让孩子承受这样的疼痛。

但作为家长,总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指出,父母做错了某事或者违背曾许下的诺言,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

图片

也就是说,当家长意识到自己的批评过重、不应该在某事上大声训斥孩子时,在双方情绪相对稳定之后,和孩子说一句“对不起”,那种因为被父母责备而产生的伤痛感,也会随之降低。

《道歉的力量》这本书中也曾提到了道歉的方式:后悔、责任和补救。

当父母意识到问题之后,表示后悔是最好的第一步。比如我可以和儿子说:“对不起,用这么大声来训斥你,是妈妈不对,我不应该这样发火。”而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怪在孩子头上。比如,我应该和儿子说:“这次的发火,问题在我,是我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不起。”最后,“补救”则是为了弥补我们对孩子的伤害。比如,我应该对儿子说:“以后我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做到好好说话。”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所以,一句“对不起”,是在修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裂痕,保护他们的心灵。

图片

希望自己从今天起,也能学会“好好说话”,听说,这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愿与大家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