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与被看”,鲁迅隐藏在《孔乙己》背后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21-03-06
文|倪文尖

引:
观视频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倪文尖。

每年开学之初,媒体上就会炒作或者说就会传说鲁迅的选文的一个变化,选文的变化,很多人都说鲁迅现在的文章在教材里多了还是少了,诸如此类,背后的道理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就会有不同的鲁迅形象。

一、鲁迅有怎样的地位?

1、鲁迅现在依旧是我们初高中教材的重点
我做了一点功课,就是事实上鲁迅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科书里面还是出现不少,鲁迅作品在语文书里有十二篇之多。

初中有这么七篇,大家一听就很熟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三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还有一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孔乙己》七篇。

高中有这么五篇,《拿来主义》、《祝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阿Q正传》不少了吧?十二篇。

图片

所以说鲁迅依旧是我们初高中语文教育的重点。

2、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坐标原点
从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来讲,鲁迅就是一个坐标原点,如果说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地图,鲁迅是哪儿呢?鲁迅是“天安门广场”;如果是上海地图,鲁迅是“人民广场”。这就是一个所谓坐标的原点,也就是说鲁迅是我们看待中国现代文学,看取其他作家的一个标准和尺度。

图片


如果要说鲁迅和中国的语文教育,可以这样说,鲁迅就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有一个词叫原点,这个原汉语很有意思的,既可以写成原初的原、原来的原,也可以写成元旦的元,它就是这样一个经典中的经典,原点。鲁迅就是一个我们学习中国语文,学习中国文学的一个根基性的、奠基性的这样一个存在。

我们现在都很喜欢说要强调中国的传统,我们一说传统就会想到孔子,想到唐诗宋词,当然是传统经典的古代文学,但我要告诉大家,古典是传统,在我看来现代其实也已经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

而鲁迅就是我们的现代传统的一个核心,那么要论当代传统、现代传统的核心,他也就当然的,也可以说是当仁不让的,因此也就会众说纷纭,就会有很多的议论。

二、鲁迅名篇《孔乙己》

讲现代的语文名篇,鲁迅是当仁不让的,但是选哪篇来先讲呢?我这个人是有点选择焦虑症的,但是最后还是选定了今天接下来要讲的《孔乙己》这一篇,而且越想还觉得越有道理。

1、鲁迅最喜欢的自己的小说是《孔乙己》
为什么是《孔乙己》呢?我觉得首先是来自于作者鲁迅自身的理由,他自己的理由。当然这个理由准确地是靠别人的回忆得来的,是鲁迅的一个弟子孙伏园的回忆。

图片


他在回忆里就讲,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就是《孔乙己》,鲁迅把《孔乙己》亲自翻译成了日文,他也讲出了关于《孔乙己》的两点非常经典的自己的解读。一个,他说《孔乙己》写的什么?它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凉薄”这个词是鲁迅式的用词。第二个是鲁迅觉得《孔乙己》写得从容不迫

2、《孔乙己》对于青少年读者是平易近人的
现在中学教育里讲学生中心,我们也讲读者中心。所以更重要的理由,选择《孔乙己》其实是来自于普通读者,来自于诸位,是青少年读者的理由。因为我觉得相对来说,《孔乙己》还是比较平易近人的一篇。

实话实说,我们都是过来人,在初中的时候真的要把鲁迅读懂其实很难的。但是就像我前面讲的,鲁迅已经是我们的传统,我们在今天如何做中国人,说起鲁迅你一点反应也没有,这不行的。所以假懂也好,我们先学了成为基奠,留待以后回想,留待重读,比如今天、现在。

3、说起《孔乙己》,我们可能会有的回忆
提起《孔乙己》,我估计诸位可能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些回忆来。“多乎哉?不多也。然后“茴”字有四种写法,四样写法。还有“窃书能算偷么?”还有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我估计每个人记的东西不一样,但这儿肯定会有,当然了如果你读得更认真,你的老师当时讲得更精彩,可能你还会记着我要说的这两句话叫“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还有一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以上我说的是小说文本里的。

再比如说课堂上的,看看我说得准不准,肖像描写叫“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然后还有动作描写“排出九文大钱”。现在我们搞课改,说不定还请过你表演过怎么来排。

图片


然后我们还会怎样?老师还带着大家排为什么好,还要比较还要推敲,可能初中还可以,有的时候到了高中还在这么玩,所以我觉得有时候可能你们对语文就会稍微有点觉得我们都玩儿过了,对吧?

再比如说《孔乙己》是悲剧还是喜剧?再比如说我们过去讲《孔乙己》的主题是什么?鲁迅说的对于苦人的凉薄,但我们讲的更多的是批判科举制,当然还有一讲鲁迅你们都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一堆。

当然了,现在是2021年,我还得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也许诸位读中学的时候,你们的老师已经不再满足于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了。

也许你们老师已经开始追求深刻和潮流了,包括讲小说也开始讲所谓叙述的问题,比如说《孔乙己》,可能你们的老师讲过叙述人称的选择。

如果是这样,我首先要告诉大家这个的出处在哪里,源头在于北京大学我的老师钱理群老师。他有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或者还有更早钱老师的弟子吴晓东的《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这些都是八九十年代的文章了。

图片


三、我今天要讲的《孔乙己》

1、《孔乙己》是鲁迅小说的原点 
那么我今天要讲的可以说是接着前人的。我为什么会选择《孔乙己》来讲?我现在要说一个我的理由,是因为在我看来,《孔乙己》小说叙述者的选择里面,或者说《孔乙己》这篇小说有鲁迅小说的原点。我前面讲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原点,这个观点我可能也还得进一步的推敲,但是我也就说了,我认为《孔乙己》是鲁迅小说的原点。

2、《孔乙己》是鲁迅“看与被看”叙述模式的第一篇小说 
为什么会选择小伙计“我”,来作为叙述者,或者说我为什么说孔乙己是鲁迅小说的原点?是因为,是因为《孔乙己》这篇小说里面有一个鲁迅小说的母题,也有人说是鲁迅小说的一个叙述的模式,我甚至都觉得你也可以说是套路。This is套路。当然以后我还会说,不要轻易地认为套路一定是贬义词。

这可能,接下来我今天某种意义上就要讲这个问题。简单的说就是《孔乙己》这篇小说是鲁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叙述模式,“看与被看”的第一篇小说。

在这个小说里面,大家想一想,孔乙己是一个被看的,他被什么人看?他被酒店里的看客们在看。看客们在鲁迅这儿是有两种人的,有酒店的掌柜,还有酒客,也还包括了小说里的小伙计。后请注意,小说里面小伙计又在看着看客们在看孔乙己。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就是作为成年后的二十年后的我在写小说的时候,事实上又在看着当年的我在看看客们在看孔乙己,明白这样一个序列。

图片


所以我刚刚说了为什么会选择小伙计来作为叙述者,我结合前面的人的那些看法,我做这样几个概括:一个《孔乙己》事实上它是一个回忆性的叙述,有一个所谓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然后最后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有这样一个叙事。它同时还是一个限制性的叙事,它又是一个童年视角的叙事。

这个童年的叙事有什么好处?就是小伙计那时候还是一个孩子,他对周边的复杂的东西,他也不怎么了解,所以这个事情的背后复杂性的了解程度和理解力有限,所以鲁迅就可以所谓举重若轻,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叫从容不迫。

还有他是小伙计,他就守在咸亨酒店,所以注意到小说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孔乙己,他偷书。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读小说你会发现,孔乙己偷书是通过转述的,那么转述是不是一定可靠呢?这个和亲眼所见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通过选择这个,在艺术上删繁就简。

三、小伙计和鲁迅在幻灯片事件中的位置有惊人的同构之处

这个成年后的我,从叙述学的角度有一个比较高深的术语,叫做隐含作者。二十年后的我再看当年的小伙计我,然后又再看酒客,酒店的看客们,然后最后是再看孔乙己。这样一个小伙计在看与被看的链条里的位置,在我看来和鲁迅幻灯片事件里的位置,它有惊人的同构之处。

这个话我来做一些展开,凡是中国人都应该知道鲁迅弃医从文了,然后也知道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是因为幻灯片事件,是因为鲁迅有一个所谓身体和心灵的这样一个对比。

1、鲁迅在作品里两次讲述幻灯片事件
可能诸位不一定很知道,关于幻灯片事件,在鲁迅的作品里被讲述了两次,
第一次是1922年写《呐喊》自序的时候,它就是说:

其时正当日俄战争,我在这一个讲坛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中国人了。

图片


好,这是一个叙述。还有一个是在1926年的,《藤野先生》里,它和我刚刚讲的《呐喊》自序里的叙述有一个不大一样,它前面有一个铺垫,就是因为鲁迅在仙台读书,有一个事件对于他个人来说比较重要,就是他考试,其实成绩也不咋地了,也就考了个及格多一点,但是就考成这样,日本同学还认为可能老师给他作弊了,这个事情对鲁迅的刺激很大。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藤野先生》里面鲁迅就叙述:“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下面一句话尤其重要,“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重要的是什么?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大家要体会。

图片


2、鲁迅意识到他始终被看作一个“愚昧的”中国人
幻灯片事件里面有一个比较复杂的看与被看。一个是讲幻灯片里面,有被杀头的人,有周围一些看客,然后这个幻灯片被看。

诸位想一想,脑子里稍微要有点画面感。就在鲁迅读书的时候,在日本、在仙台,他在教室里、在讲堂里,看着这个幻灯片。很重要的是什么?很重要的是教室里这个空间,这个空间有两类人,一个是日本同学,一个是鲁迅。

所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什么?是日本同学和鲁迅之间有一个非常多重的复杂的看与被看。日本同学是在像看幻灯片里的中国人那样看着鲁迅,他们觉得你鲁迅和幻灯片里的无论是杀头的,还是那些看客都是中国人嘛。
 
但是请注意鲁迅事后把它给叙述出来,或者说鲁迅对这个有感觉,它又证明了什么?又证明了鲁迅深刻地意识到,无论他是一个和幻灯片里的中国人多么不一样的,有自己思想的,有反思能力的,有启蒙能力的知识分子,他都必须面对一个他充分意识到的事实,他在日本同学那儿是和幻灯片里的中国人一样的,他是他们中的一员。

图片


所以鲁迅的伟大就在于他是和幻灯片里的中国人用现在的词是“共情共感的”。所以鲁迅说他不是启蒙的英雄,他也是中国人的一员。

3、读者阅读时一开始往往被叙述者带着走 
钱老师的文章里,说我们读者读小说,最初往往是被它的叙述者所带着走的,你一开始也会觉得孔乙己确实挺好玩的,是一个挺可笑的人。

但是读这个小说,写得好的是什么?写得好的是最后,就是“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画面感,如果有画面感的话,你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读者,你是不是会反思你原来在读小说之初,觉得孔乙己很可笑这个行为很可笑了?这个其实说里小伙计的一个变化。

这就是好的小说的魅力,它最初是会认同小说里的主要人物,认同叙述者。
最后总是被隐含作者点醒,他就是鲁迅的一个分身,最后的“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你们有没有读出鲁迅的影子?

图片


鲁迅说他写的这一篇《孔乙己》主题是什么?是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是不是就在这儿体现了?这个凉薄就是孔乙己这样一个,这样一个失败了的人,他和丁举人都去考科举,丁举人走通了,他没走通,所以他沦为苦人。而且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这个沦落就使得他非常尴尬,他既不愿意和短衣帮搞在一起,但是他又没办法和穿长衫的搞在一起。

这个就是鲁迅的深刻之处。鲁迅笔下有两种人写的最好,一个是农民,还有一个就是知识分子。

4、《孔乙己》中有鲁迅讲述最深刻的生命体验的方式
回到我要讲的一个核心,就是小伙计的位置和鲁迅在幻灯片事件,这个作为鲁迅文学起点的事件中的那个位置,有惊人的同构之处。它是什么意思呢?

鲁迅写小说,大家记一个时间点,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那是1918年4月,然后是1918年冬天,他写了第二篇小说,这第二篇小说就是我们今天讲到现在的《孔乙己》。

图片


在他1918年的时候,我觉得他找到了一种讲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的故事的方式,鲁迅想起来他要写《孔乙己》,他在选择怎么来写怎么来讲的时候,他就无意识地觉得必须要这么来讲这么来写,他才觉得对,他才觉得舒服,他才觉得这个故事可以讲出来。

结:
我们为什么会说鲁迅的小说有叙事模式,有母题,甚至我刚刚开玩笑说有套路,也就是因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总是在不断地写他最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