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解读:为何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写乎 2021-03-10

作者:赵心放

俗话说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虽然道的是“分”、“合”两件事,但这是从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给予了两人共同的高度评价:均系古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本文专门聊聊刘伯温的故事,还原一个真实的刘伯温。相信读者朋友们会感兴趣。

(一)怀才不遇隐桑梓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处州府(今温州市)青田县人。他从小聪明伶俐智商高,加之家庭条件较好能接受到正规系统的教育,一些人早就预料到他将来肯定会成为一个做大事、光宗耀祖的人。

据野史载,他和李太白小时候有个相似的思想转变过程。由于属学霸级人物,看书一遍就能过目不忘,再看一遍且能滔滔不绝地背诵出来,因此他对老师“看书百遍”的要求不以为然,常偷空从学堂溜出去玩耍。某天他来到一条溪涧边,见到一个老大妈在浣沙。老大妈从闲聊中得知他的情况后说:没有我们辛苦的劳动,大家就没有衣服穿。如果学生不认真读书,就不会收获高深的学问。“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真理,你读书认不认真呢?如果不认真学习,将来是不能做大事的。

少年刘伯温听了浣沙大妈的话,醍醐灌顶,受到很大的启发,从此十分认真地读书学习。据说他的字号“百温”就是由此而取得。后来他当官勤政为民,老百姓感谢他,将其字号改称为“伯温”,就含有尊重的意思了。

元代至顺年间,刘伯温考取进士入仕,任江西高安县丞等职,工作勤奋颇有政绩。元至正十二年后,历任浙东元帅府都事、枢密院等职,初步显示出了其政治、军事才能。由于朝廷不重用他,刘伯温很失望,便遵循孔夫子的“只为清廉勤政朝廷做事”的古训,弃官归隐于青田山中,天天认真读书,等待知遇者的来临。

他的确是个天才人物哦,凡天文兵法、四书五经、诗词文章,过目就洞识其意,吟诵不忘。他写的《郁离子》,既是书名也是他的自称,用寓言形式表现了他具备的渊博学识和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书中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涉及到思想、伦理到神仙鬼怪等广泛的内容,令人惊叹和深省。但他的才华,世人负面评价得多,认为他大言不惭、浮夸轻狂,只有少数人认为他是个奇才。

(二)半百出山施才能

慧眼识才的朱元璋打听到刘伯温的才能后,派出使者礼请他出山,他拒绝了。朱元璋不罢休,再次派使者来。这次他觉得再不出山与情理不合,与自己的本性不合,于是随使者来到了建康(现南京)。这一年他刚好满50岁。

到建康后,朱元璋以上宾之礼接待他,住进有司修礼贤馆。刘伯温自认为遇到明主,呈上了时务18策,分析内外形势,提出了消灭割据势力、实现统一的大计方针。朱元璋十分看重他的才能,夸他可以比肩辅佐汉高祖的张子房,尊称他为老师,作为自己的谋士参与机密事务的研讨和决策。有关心信任自己的领导,有如此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刘伯温的政治、军事才干有了用武之地。

在消灭割据势势力方面,他不仅在战略上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具体的战术上也施出了不少妙计。如有一次敌军攻占了朱元璋军据守的太平城,朱元璋军被迫退守建康。敌军又气势汹汹前来攻打,一些人主张继续撤退。刘基说,骄兵来战,劳师袭远,我军以逸待劳,那有打不赢的道理?随后给朱元璋出了个诱故深入,以有利地形伏敌之计。待敌军船只驶入一条狭窄河道的时候,朱元璋军伏兵四出,水陆两路夹攻,打得敌军大败,不仅保卫了建康,还收复了太平城。

刘基在战斗中十分沉着冷静,细心观察,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有一次朱元璋军和敌军在鄱阳湖中大战,朱元璋坐在指挥船上发号施令。突然刘基叫朱元璋换乘另一条船。朱元璋行动慢了一点,刘基叫卫士迅速将其拉走。刚踏上另一条船,那条指挥船就被敌军炮火击中。为啥刘基能神机妙算?原来他早就观察到,朱元璋求胜心切,让指挥船穿行于兵阵之中,已经暴露在敌人眼皮底下了。

刘伯温成为了朱元璋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他晚年将要告老还乡之前,还上了最后一道奏章,提出了不可轻视一些割据势力等建议,可惜朱元璋没认真考虑他的建议,匆匆发兵西征,最后失败而归。朱元璋一想起刘伯温那道奏章,就感到后悔不已。

(三)德法并举治国家

刘伯温认为治世安民要德政和刑法并用,以德治为主,刑法为辅。使用刑法的目的不是为用而用,而是用严明的法纪作为德政的保证,以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

他协助朱元璋审理处置了一批积年没处理的冤案,给受害者平反昭雪。朱元璋觉得很有成效,以后就将重要囚犯都交给刘伯温审理,刘伯温严格依法办事,安定了人心。他还拟定了明律令,成了明代后来立法的依据。洪武三十年颁布的《大明律》,就是在它的基础上修订完善的。刘伯温任御史中丞后,要求御史们纠劾违法乱纪之事,对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要一视同仁。左丞相的亲信、中书省的一个李姓都事犯贪污罪,案发后左丞相多次向刘伯温说情。他不讲情面,秉公执法,将那都事处死,引起了朝野的震动。当时朝廷不少人结成朋党,朱元璋说只有刘伯温从不同流合污,是一个好人。

刘伯温把“卫农”和养兵两件大事当作治国的根基。养兵的目的是“卫农”和卫国。他为国家军队专门制订了管理办法,在各地专门设立部队驻地,和平时期军队参加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尽量减少财政的养兵支出。发生了战争,由朝廷统一安排作战任务。这个办法,有利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集中兵权,加强国防力量,稳定朝廷统治。

刘伯温的治国理论和实践,以国家和老百姓为出发点,德与法相辅相成,重视选拔、识别人才,取得了洪武年间较为清平的政治局面。

文末补白: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用在刘伯温身上硬是恰如其分哟。刘伯温告老还乡后,断绝了和朝官们的一切往来,其目的就是打算超脱凡事,安心度过晚年。但他对世事的关注之心并没泯灭。离家乡不远有个地方治安很不好,但当地的官吏隐瞒此事,不向朝廷报告。刘伯温叫儿子向朱元璋报告,那些官吏就诬蔑他想把那块地占为墓地。

朱元璋偏听偏信,本来要从重处理他的,念他劳苦功高,给了他一个象征性的处分。刘伯温入朝见朱元璋,由于心里害怕,不敢为自己辩护,只是一个劲地引咎自责,请办自己的罪,也不敢提回家的事。这么一折腾,就病倒了。据野史载,对他心怀不满的时任丞相,借机假惺惺关心他,派一个医生为他治病,用慢性毒药害死了他。

洪武十三年为他平反昭雪,朱元璋颁布诰令,他的子孙世袭他的爵禄。明武宗称赞他是建国的首席谋士和头号功臣。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