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文化与壮族、易经、堪舆学的关系,四海龙王全解

 历史小说家 2021-03-06

广西上林、武鸣自古是壮族聚居地。而藤县、岑溪古代也是壮族聚居地,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进军岭南后才变成汉族聚居地。壮族地区是龙文化发源地,还有名著《封神榜》为依据。

《封神榜》中南海龙王叫“敖明”,“敖”在壮话中是“大”,“敖明”的壮话意思正是“大明”,而武鸣与上林交界处的大明山正是传说中“龙”葬母之处。表明武鸣正是南海龙王的故乡。《封神榜》中,东海龙王叫“敖广”,“广”在壮话中是“蛇”的意思,因为龙就像一条长有角与爪的大蛇。因此藤县一带很可能正是东海龙王的故乡。

《封神榜》中北海龙王叫“敖吉”,而“吉”正是“特掘”的“掘”的近音,因此上林可能正是北海龙王的故乡。敖明、敖广、敖吉等四海龙王其实也是人,因原始社会前期还不会织布,所以他们用龙皮制作衣物。因为当时自然灾害频繁,而龙能预测自然灾害,各地的人都迫切需要学习驯养龙的技术,这四个人便分别赴东、西、南、北方教人们驯养龙。就像现在我们称养猪多的人为“猪王”,称养蛇多的人为“蛇王”,人们分别称这四个人为“四海龙王”,并以他们驯养的龙的名字来称呼他们本人。

上面我们说过,龙是一种对地震、晴雨等自然变化极敏感的动物。五千年前自然灾害频繁,人们于是通过对龙的观察来安排生产生活。因为毎次地震前,龙都会有预感并逃离震区,所以《易经》中有“潜龙勿用”的说法。

如果看到龙在田野里悠闲的活动或在天空中飞行,说明近期不会有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所以《易经》中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说法。(古人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意思是说龙有很多种类,各种龙的形状也不一样。其中会飞的仅是有翼恐龙,无翼恐龙应当是不会飞的,神话中无翼龙会飞的说法,应当是后人想象。)如果看见龙心烦意乱的乱动,肯定要下雨了,所以《易经》中有“亢龙有悔“(悔通晦,原始时代是下雨的意思。)的说法。

堪舆学(俗称“看风水”)与龙也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在“龙、穴、砂、水、向”等地理五要素中,“龙”为最重要的要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