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滹源情思

 平型关杂志 2021-03-06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横涧乡名不见经传的泰戏山下,由东向西流去。经代县,在原平市绕了个Y字形,又向东流去。流经定襄、五台两县,东出太行山,进入冀中平原。

滹沱河流经繁峙县境内约百余里。千百年来,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哺育着两岸的百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滹沱河常年河水丰沛。每年雨季,总少不了要发几场大洪水。澎湃而来的河水,翻着大浪、常常会改变沿河两岸的地貌,形成30年“河南”,30年“河北”。等到洪水过后,滹沱河渐渐恢复了昔日的平静,河水清澈见底,是天然的浴场。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河里“打江水”(游泳)尽情嬉戏。一到冬天则是另一番景象。南望五台山,北眺恒山,银装素裹,原驰腊象,滹沱河上下,“渐”失滔滔,又是天然的溜冰场。

孩子们三五成群“打滑踩”(溜冰),迎着刺骨的寒风,在坚冰上忘情地驰骋。在这些孩子中间,有一个衣服褴褛、面黄肌瘦的孩子,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忘乎所以地尽情玩耍,而拣起石块试着去砸坚冰。石块砸下去,仅能出现几个白点儿。每年进入“二九”,他便脱开人群,独自在一处固定的地方,开始精神专注地猛砸坚冰,“虎口”、手指常常会震破口子,渗出殷殷鲜血。由于天寒地冻,今天好不容易砸深一点,明天又冻实了。就这样日复一日砸,赶在三九”的第一天,终于砸开了碗大窿。后便把预先从家中背出的几个装有纸灰袋子轻轻解开,把纸灰小心翼翼地倒入砸开的冰窟窿,纸灰随着坚冰下的河水流去。这时,像完成了一件神圣的使命,脸上还透出几分成就感。这孩子年复一年的怪异举动,成了人们街谈巷议家喻户晓的“笑话”。这个笑话的主人就是“我”。

从小失去爹娘,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含辛茹苦一手拉扯大。爷爷是位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老者。老人家只念过三年私塾,却能把“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古典名著讲得活活现。“关云长单刀赴会”“美髯公千里走单骑”中关老爷那气吞山河,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文王拉钎”周文王那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胸襟等脍炙人口的段子,爷爷讲得津津有味,绘声绘色。一到农闲季节,爷爷便成了“豆腐坊”里“倒古”的中心,人们围坐在一起,听着、谈论着、争论着我常常听得如醉如痴。老人家教育子孙的十字规:老实依然在,巧取不到头和八字诀:吃人一牛,还人一马和他老人家的身体力行,成为教子传家的无价之宝。爷爷在接近古稀之年,负责生产大队电磨坊称粮会计因丢失了27块钱,老人家觉得像做了件对不起集体对不起“社员”的丑事,虽经自己补还,仍一直自责不已。次年正月中风,至去世不会言语一直到弥离之际,嘴唇抽搐,手指比划着二十七……尔后,老泪横流闭上双眼……这些催人泪下的故事和爷爷做人之境界已成为教育子孙处世立身、自强自立的好典范,好教材。

奶奶她老人家是一位一辈子吃斋念佛、乐善好施、秀外慧中的慈祥老人。她老人家走过了人生87春秋,一直耳聪目明,精明强干,乐于助人,全村很有口碑。20世纪80年代以前,村里没有正式的医疗机构,村里大小人等有了病患,只扛着,扛过去算是好运,扛不过去的不在少数。特别是刚出生的婴儿,4至6天是最难熬的。在这几天,大多数婴儿要患一种叫“四六”的疾病。奶奶她老人家积累了一手“扎风”(针灸)的好手艺,凡经过她的手调理,一般能度过婴儿的生死关。老人家从15岁嫁侯门的70多年间,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夜半三更,凡叫必到,跌跌撞撞地拖着不到三寸的小脚,不知挽救了多少患儿的生命,从不收分文,从不言回报,只要听到孩子“治好了”,奶奶她老人家笑得是那样开心,那么灿烂……

二位老人生不逢时,一辈子基本上没过一天好日子。少年时代,正赶上军阀割据、倭寇入侵,老蒋腾,连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好容易全国解放百废待兴,又频遇自然灾害粮食欠收,国家还要欠债还钱。奶奶她老人家,把粗糠野菜高粱团团,让给老人小孩,她老人家靠对青灯黄卷的坚定信仰和相夫教子神圣职责,送走太阳,迎来月亮,熬煎着难捺的岁月。奶奶她老人家虽然没文化,但是对祖先文字文化的热爱,对“文昌爷”的尊崇,可以说是到了不可割舍的痴迷程度。她自始至终认为:凡印有文字的纸张,都是不可亵渎的。她认为文字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字字纸”就是“文昌爷”,庶民百姓不能不尊,念书人更不能不敬。因此,她老人家一年365天,凡发现丢弃的“字字纸”,总要拣起来,保存好,等到入冬后烧成“字字灰”装入袋子,“三九”的第一天投入母亲河的怀抱。一般每年要装大小十几个袋子。这便出现了前面河滩上“笑话”。奶奶这种看似笑话执着,实则倾注了老人家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无限敬仰,无比热爱和独特的传承。一直到1963年冬参军入伍,每年都要重复认真地演绎着以上的“笑话”并成为一生处身立世,修身养性的规矩和原则

只持有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的初中毕业证书。而参加工作后,却阴差阳错地“耍”起笔杆子,成为单位“捉刀人”。其中,除受到一些良师益友的指点外,特别是得益于具有知遇之恩的“伯乐”加挚友,原繁峙县公安局长宫永和仁兄的“拉拔”。老宫的援手,不求图报的君子之交,不仅成为我人生事业和命运的拐点,而且在写作上也愚钝大开。尽心尽力为本单位、为本职工作,为求助的单位和同志们,量体裁衣做嫁妆,呕心沥血搞包装。从1963年冬参军入伍,到2005年退休,走过42个春秋。始终如一当人梯,忍辱负重做基石,文字长河苦游弋,成人之美满欣慰。遗憾的是,虽然“著作半身”,但一直处在了“民间艺人”低水平,没有机会登上文学殿堂深造习。一生辛辛苦苦工作,碌碌无为度日,之所以能“写刷”几句,我想那一定是因为几十年前倒入滹沱河坚冰下的字字灰变成“文昌爷”的垂青,成为滋润心田的涓涓文字溪流,再加上老祖宗的荫及,个人的辛苦,坎坷的人生破茧成蝶成全了一支“拙笔”。正如与我共克时艰相濡以沫的糟糠之妻揶揄道:你那称不上“捉刀”,而是“周仓无智,扛刀一世”。的确,42年的风风雨雨,其中的挫折,苦闷是可想而知的。在42年不同岗位工作期间,时常似有“如来手掌”“唐僧咒语”如影随行,虽有一时的费解与困惑,但均以平常心应对。多少年来,或本职工作,或份外之事,力争达到领导满意,同事高兴,常常无暇顾及家庭。“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好在家有贤妻,懂得教育子女张驰有度,孟母三迁,寒门出贵子的道理。近半个世纪,全家五口人仅本人一个人的微薄收入,生活极为拮据,全靠老伴省吃俭用,精打细算苦渡日月。

我生活的村里有个旧俗,每年阴历3月28日“作头村”庙会,村里总要扶老携幼赶大庙。有一年,两个女儿要去赶庙会向她妈要点零花钱,妈妈找了半天,“寻出”两角钱,两个女儿心满意足拿了两角钱去赶庙会。庙会上花了伍分钱买了一根生水冰冻糖精冰棍,姐妹俩吸溜着共享了。剩下壹角伍分钱买了一张饼子,姐妹俩生怕把饼子弄碎,小心翼翼轮流用小手攥着,步行十里路,返回家要与妈妈和蹒跚学步的弟弟分享。姐弟三个一直到念高中,穿得都是打补丁的破旧衣服。脏了,往往是晚上洗了,第二天再潮再湿也得穿上。老伴有一句名言:破布裹珍珠。值得庆幸的是三个孩子果不其然,学业有成志存高远。两个女儿都在“央企”工作,儿子在“央行”工作。分别持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两个女儿还持有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专业职务。孩子们还先后担任了县处级领导职务。

香醇的滹源之水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智慧,让滹沱河两岸的人民繁衍生息,不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不经意间,我想起了生长在滹沱河两岸的蒿草。它是一种一年生草木植物,它不起眼,不婀娜,却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最先破土而出,象一只只小鸡顶破蛋壳,身上披着冬日的冰雪风霜,毛绒绒呈现着灰白色,俗称“白头蒿”,给人们带来春天的第一缕气息。在过去的年代,这个时候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各家各户靠白头蒿拌高梁面充饥度日。年代久了,滹沱河两岸的百姓又发现它还有非常好的药用价值。它还可以舒肝理气,健肾消肿。到了秋季,它长得枝繁叶茂,“立秋”过后,庄稼人把它割倒晒干既可做牛羊的备冬饲料,又是农家烧饭热炕的传统燃料,“”还是松土助长的有机肥料。

蒿草,不去争生长的沃土,无权选择自己的周边环境,一般只默默生长在田埂路边,任凭人畜践踏无怨无悔,凭着生就的顽强与命运抗争。深秋,朔风是它的播种机,饱满的籽粒,被风吹落在哪里,来年春天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这不正就是滹源儿女的真实写照么?! 

             (作者系人行退休干部

责编:张萍花    配图:侯常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