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花微雨 感缘相遇

 平型关杂志 2021-03-06

            杏花微雨  感缘相遇  

                               ——读《论语》有感

你可曾遇见一个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将古典文化化为一汪清泉,浸润着繁华世界中沉浮的心灵。

 你可曾遇见一本书?有容乃大,气象万千,把先贤哲言传入万户千家,指引着泱泱华夏中的炎黄子孙。

                                    ————前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初闻《论语》时,尚在孩提。童稚之时已能诵读其中个别篇章,然而只是牙牙学语,不求甚解。待到真正开始认识它并渴望了解它时,年已蹉跎。好一种错过,好一种等待,一个人的无知和自大,让他/她不懂在圣贤的光辉下谦卑,让他/她漠视在生命的信仰中思考。点点回忆都已沉淀,再回首处灯火阑珊。

直到2010年暑假的一天,我满怀期待地踏上了去山东曲阜参观三孔(孔府、孔庙、孔林)的旅程,也正是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对孔子生平和儒家思想有了更加深入而清晰的认识,对儒学经典特别是《论语》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也正式开启了我与《论语》的深厚情缘。返程途中我就迫不及待地网购了杨伯峻先生著的《论语译注》。在随后研读过程中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到后来,我干脆把它放到枕边,闲暇时便翻看几页,有时间也尽力背诵些接地气的话语,旨在铭记于心且学以致用!

杏花微雨,感缘相遇。如今而立之年,成家、立业、生子,经历了人生的点点滴滴。在我为师、为母、待人接物等诸多方面,有欣喜有收获,但也存在着很多艰辛和挑战。对《论语》中的字字句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斗胆尝试再去接近,去探寻,去圆一个遥远却亲切的梦。尝试跨越两千五百年的历史长河,拂开九朝十八代的舆论掩盖,寻找夫子思想的足迹,追随这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千古圣贤。

凭着对《论语》的一知半解,且写下近年来我读《论语》的一些感悟及心得。

               一、为人之道

阅读《论语》以来,我对“人性向善”这四个字印象格外深刻,它绝不等同于人性本善,我认为此乃为人之法宝和修养之体现!其中重要的是怎么择善固执。择善是最难的,需要考虑两点:第一,要求自己真诚,而“仁”就是真诚的情感,这也是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如果你与别人相处,但却丝毫不真诚,那不是作戏、作秀吗?第二,既然与别人相处,就要知道对方对自己的要求。比如对待认识时间长短不同的朋友,做事说话方式就不一定相同。注意对方的期许,我对你很真诚,同时我要知道你有啥样的需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其次,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相互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就是说明着这个道理吗?

《论语》中的思想激励人和谐相处、行善避恶,不是为了死后的善报,也不是为了别人的赞赏,而纯粹是由内而发的,根本是要承礼启仁,以真诚为起点,唤起良知的力量,确立人格的尊严,礼貌诚信地对待别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些朴实的道理,时常犹如灯塔般显眼,指引着我前行。

                     二、处事之道

我时常把《论语》中孔子教导子张的话作为座右铭,就是“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就是说:“说话真诚而能够守信,做事认真而负责,即使到了蛮荒没有开化的地方,都可以行得通。”我心里想,在蛮荒落后的地方都可以行得通,何况是在当今先进发达的时代呢。所以在今年年初我就做了个试验,就是平时做事说话时,练习好像同时自己在旁边看自己做事或听自己说话,这不是精神分裂,而是一种训练。这样有什么问题时不用等别人讲,自己就能立即察觉并纠正或改善。效果真的不错呢。加之内心有真诚的情感,外在有“礼”的规范,这样一来——有内涵有外形,“循礼行事”,适时懂得变通,好多事情完成起来也顺利多了。

《论语》有言:“温、良、恭、俭、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从之,博学于文,并约之于礼。

作为中国公民,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在行事时都应该遵守社会规范。比如,在学校,老师和学生;在单位,老板和员工,双方都有共同的社会规范,叫做共识。这是公开的,也是普遍的,就不允许例外。有原则、有约束,未必不是好事。在生活中与人为善,工作学习上认真严谨,懂得礼让和恪守规范,奉献自己力量,做益于社会的事情。

                             三、孝敬之道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儒家思想中做人的第一要义。从《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到《论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百善孝为先”等,其理由就在这里。然后,我们以此为基点,推广出去。《论语》中提到“色难”一词,说总是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确实,关于孝顺,首先应做到给父母好脸色,事实却常常是我们习惯把最坏的脾气丢给最亲近的人,殊不知这是不对的,对于父母也是违背孝道的,所以这一条给我敲响了警钟。子曰:“无违。”即不要顶撞父母,不要违抗父母的意愿。又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说父母会为子女的疾病担忧,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尽孝了等等,这些字句看着就觉得非常亲切温暖和实用,也发人深省。

亲情在这世间,总能让生活充溢着一份份平常却持久的温暖。岁月已将父母的青春燃烧,但父母的关怀和勉励却伴我们信步风雨人生。我们都会变老,子女们请多尽孝心,不要落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我也坚信孝顺父母的孩子运气一定不会太差。

                四、教学之道

记得上小学时,老师让我们每一位同学谈自己的理想,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将来要当一名老师”。也许当时,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觉得老师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样子,很值得我崇拜。高考填报志愿时,同样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师范院校,毕业后我顺利地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而孔夫子在《论语》中对于弟子的教学方式更是给了我深刻的启示,给了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标杆的作用。

一是有教无类。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收学生,是不问家里有没有钱的,凡到他那里求学的,只要交纳一定的学费,他都予以收留,然后一视同仁地传授知识,“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不诲也”。他的学生颜回就是一个例子。他和他的父亲颜路都是孔子的学生,家里非常穷,孔子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最终,颜回成为孔子最出名的学生之一。

教育公平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如果孔子生活在现代,必然会是教育公平的支持者和严格执行者,为我们当代的老师起到典范作用。

二是区别性情,因材施教。《论语》中,我很喜欢孔夫子与各位学生的对话,真实而可爱。孔子因为采取有教无类的方法收取学生,所收的学生自然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既有富家子弟,也有穷孩子,既有聪明好学的,也有比较愚笨的,既有性格急躁的,也有慢性子的,为把每个学生都教好,孔子可谓煞费苦心。他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对于,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都问过,孔夫子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这正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性格、喜好等环境,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孔子对于自己的学生非常了解,他曾对其中四位学生做出过比较中肯的评价:高柴比较直板,曾参比较迟钝,子张比较偏激,子路比较鲁莽。这也是我们现在的老师需要做到的事情――了解自己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与方式来教导学生。

三是学以致用,学而时习。《论语》中记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意思是说:其用孝梯教育人,从而施加影响于当政者,“是亦为政”了,未必一定要亲自参政。因此,孔子提出了“君子学以致其道”的口号,认为“君子”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道”,即孔子倡导的“仁道”,为人之道和治国之道,君子学而得道后,则“学而优则仕”而“君主之仕也,行其义也。”这就是孔子的学而得道,得道而仕,仕而行道的教育思想。

四是因循诱导,谦抑启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为老师的孔子,为什么这么伟大?学生为什么对他心悦诚服?我觉得有部分原因是这个老师不会泰山压顶,以势压人——我是老师,我就要高高在上,你们就一定要听我的——没那回事。一位好老师,一定要教出超过自己的学生,才能使自己的学问传承、发展下去。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作为教师,该有从容不迫的气度、科学合理的教学技巧和谦抑的态度......这些都是作为教育者该学习的。

读《论语》后我发现,孔子教育学生很少疾言厉色,常常是因循诱导,用缓和商榷的态度教导弟子们;还发现有不少类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多种有效学习方式的倡导。我反思自己,刚当老师时,不太会把控情绪,经常声色俱厉,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原来,是自己境界不够,真正的好老师就应该像孔夫子这样,才德兼备、态度平和、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总而言之,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道理简单而朴实,但其给人的启迪却是无穷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仅抒发我的部分感悟而已。

    记得程子曾说过:“君子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唯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而四灵毕至矣。”我愿以《论语》为我的生存哲学,直道原本在迩,静水方能流深。悠悠岁月,且让我携一方《论语》渐行渐远。

文字责编:张萍花     图文编辑:侯常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