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镇印象

 平型关杂志 2021-03-06


乌镇印象

文/钟昱星

       最初知道乌镇,是因为那部《似水年华》的电视剧,虽然故事情节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是乌镇的水墨风情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上大学的时候,人们问我最想去哪里旅游,脱口而出的便是乌镇。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我爱的,只是一种感觉。

       这个心愿在结婚那年得以实现,老公提议提前做好攻略,方便出行。而我始终沉浸在心愿终于达成的喜悦中不予回应,老公无奈笑笑,说随你吧,开心就好。其实我除了知道它是一个千年古镇和有茅盾故居之外,其他一无所知。只是觉得我到乌镇来是寻梦的,这种懵懵懂懂、隐隐约约的感觉刚刚好。

       一入古镇,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乌镇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清代江南水乡的建筑格局,街上很安静,整个小镇像睡着了一样。即便游人众多,来来往往,依然难掩这样的静谧安然。如果没有黄磊与刘若英的那次造访,乌镇也许会更加安静醇美,但也幸亏那次惊鸿的回望,让更多人记住了乌镇的似水年华。

       小镇家家户户都是两层木楼,面河当街。巷子很瘦,房子也很小。江南气候多潮湿,一楼当然就不做卧室了。这里的人们和这里的建筑一样,生活得不受外界打扰,偶尔“吱哑”一声,哪家二楼的窗户开了,一个阿婆静静地看了你一眼,又关上了窗子。就这样走在老街里,言语已然多余。

       大户人家的房子,庭院深深,宽大空洞,摆了再多的展品,也仿佛没有灵魂一般。所以,乌镇最美的,就是它的古旧。时光斑驳的民居,青石板铺成的小桥,依稀有点浑浊的河水,还有像外婆一样慈祥的老人,住在里面。

       乌镇距今已有1300年的建镇史,它守护了千年的历史和沧桑。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块区,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当时南栅与北栅尚在开发之中,东栅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民居和石桥,西栅兼具古典与现代气息。夜幕降临,东栅沉静在一片宁静里,西栅已经是灯火阑珊。街边格局小却装修得很有格调的酒吧、咖啡厅此时已是人声鼎沸,张扬着这个小镇浓浓的现代气息。走过这些喧闹的场所,来到石桥上,一座座木楼内灯火通明,酒馆里的伙计奔跑于客桌的吆喝声中。河面上映着大片大片的灯火琉璃。

       河面上时不时会有几条乌篷船穿行而过,载着欣赏夜景的游人,指点风景处,已满是笑意。站在桥上放眼望去宛若回到了当年的秦淮河上,仿佛看到了秦淮八艳在展示自己的才情之时,又流淌着辛酸的泪水。逢源双桥带着浓浓的现代气息,又透着古典的韵致,繁华却不轻浮,落红尘而不世故。突然觉得乌镇的桥是有记忆的,它静静地搁置在流水之上,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再抖落一地的故事,如英和文,直至终老。

       来到乌镇,不得不访茅盾故居。走进去,但见内部布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的静雅之气。与文学巨匠的雕像合影,心中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感动。他的作品原稿《蚀》《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和著名的《子夜》都被完整的保存着。在天井,我看见了沈爷爷亲自栽种的棕榈树,似乎是受到了文学的熏陶,长得格外葱郁。

       不知不觉夜色已晚,若不是我过分陶醉, 又在各种蓝印花布制作的工艺品前挑花了眼,耽误了许多功夫,只匆匆看了一眼新版《红楼梦》的取景地,景区即将关门谢客,此行告一段落,也留下了些许遗憾。

       就这样,我带着懵懂的梦行至乌镇,又带着未醒的梦离开。再次站在乌镇的街道上,连呼吸都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仿佛乌镇就是我前世的故乡,时光没有匆匆淹没她,替我保留着她的容颜,等着我回家。

    (作者系80后,繁峙县神堂堡乡人。新闻人,文学界的小学生。热爱生活,相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超过180人已经关注订阅




文字编辑:王志秀    图文编辑:侯常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