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糁羹”新识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1-03-06

        饮食烹饪史料表明,宋代记有四种“玉糁羹”。一种为萝卜加米糁所制,见于林洪的《山家清供》。其“玉糁羹:言:“东坡一夕与子由饮,酣甚,槌芦菔烂煮,不用他料,只研白米为糁。食之,忽放箸抚几曰:“若非天竺酥酡,人间决无此味。”'一种仅是萝卜所制,见于陈达叟编的《本心斋疏食谱》。其“土酥”条言:“芦菔也,作玉糁羹。”还有十六字赞语:“雪浮玉糁,月浸瑶池。咬得菜根,百事可为。”上述两种“玉糁羹”都明白无误地提到了“芦菔”或“土酥”,即今人称呼的萝卜。一种是芋头所制,见于王十朋“食芋”诗:“我与瓜蔬味最宜,南来喜见大蹲鸱。归与传取东坡法,糁玉为羹且疗饥。”表明也有以大芋头(即蹲鸱)米做“玉糁羹”的。        

        另一种“东坡玉糁羹”(有的书也称“玉糁羹”),则是出自《苏轼诗集》。其诗题目甚长:“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诗云:“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从此诗可见,这种“玉糁羹”或者说“东坡玉糁羹”是用山芋为原料制作的。        

       但是,问题来了。“山芋”是什么?由于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清王文诰辑注的《苏轼诗集》在此诗题注中有“[李注]”引《唐本草》“芋有六种,白芋、真芋,连禅芋、紫芋,并毒少,正可煮啖之,兼肉作羹甚佳,蹲鸱之饶,盖谓此也。“还有王文诰的[诰案]广<案>……盖是时,公所食惟芋,过真无以为养,故变此方法也。……”这么一注一案,就把人们的思路引向“山芋”即是旱芋之一种的认识上去了。加之翻检《广群芳谱》,亦可见苏轼的这首述“玉糁羹”诗,被收录在赞誉“芋”的“七言绝句”之中,仍易使人觉得“山芋“即芋的一种。附带说一句,《广群芳谱》收录苏轼此诗时,有“原”字,则说明明代的王象晋也是这么认识的。因《广群芳谱》系清代著作,其基础是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凡《群芳谱》书中已有的文字,均以“原”标出。            

        笔者过去也把“山芋”当成了旱芋,曾在《苏轼与川菜》(发表在《中国烹饪>>1983年第1期笔名渝实》文中说过“苏轼命名的东坡'玉糁羹'所用的山芋,看来是早芋“;近年出版的《蔬食斋随笔(第二集)》“芋艿札”篇,《素食纵横谈》的“蹲鸱,芋艿,芋头“篇,也都把山芋当成了芋了。          

       山芋不是天南星科植物芋,而是薯蓣科植物薯蓣。可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是名称。       

        山芋之名,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里。此书的“署豫”条言:“旧作薯蓣“,“一名山芋,生山谷。”《吴昔本草》的“署豫”条亦释”一名诸署,秦楚名玉延,齐越名山芋(也有作山羊的),郑赵名山芋(也有作山羊、土薯的),一名玉延,一名修脆,一名儿草。“薯蓣除了写作“署豫”又叫“山芋”之外,尚有很多名称,如叫“[]”(见《山海经》)、“山[]”(见《名医别录》),“薯药”(见《清异录》),“山药”(见侯宁极《药谱》),等等。当今各地的叫法更多,如白苕(四川)、野白薯(湖南)、野山豆(江苏)、蛇芋(浙江)、怀山药(河南)之类即是。     

       而遍查有关芋的名称,归入天南星科植物芋下的,只有蹲鸱(见《史记》)、芋魁(见《汉书》),土芝(见《名医别录》)、芋头(见《本草衍义》)、渠芋(见《广雅》),以及一些芋品种的名称,如君子芋,善芋,百果芋、鸡子芋、车毂芋、钜子芋,旁巨芋、青泡边芋、长味芋,九面芋,青芋、曹芋,象芋,蔓芋、博士芋,百子芋(见《广群芳谱》)、天芋、雀芋(见《酉阳杂俎》),赤鹊芋、蛮芋 (见《益部方物略记》)等等。这么多芋的名称,就不见“山芋”之名出现。      

      二是有关苏轼“玉糁羹”的史料记载。        

      苏轼所述的“玉糁羹”诗,是在海南写的。据《苏轼诗集》王文诰的 [诰案]言,此诗写于“在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鉴书公事贬所”之时,即绍圣五年至元符二年(公元1098—1099年)间。当时,苏轼身边仅有三儿苏过,生活极贫困,常以山芋充饥果腹。这从苏轼另一些诗文中也可以证明其穷困。在《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并引中说,“吾谪海南,尽卖酒器,以供衣食。”在《和陶劝农六首》并引中又说,“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杭徐,不足于食。乃以[]芋杂米作粥糜以取饱。“在《闻子由瘦》诗中,他说“土人顿顿食 []芋“,自己也只好从俗。苏过性至孝,又拿不出珍美的食物孝敬父亲,才想出了“以山芋作玉糁羹”。       

       海南原属广东。据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所记物产中的“[]”条与“芋”条,广东人是把“茁”与“芋”都看作“大米”的:“凡广芋有四种,号大米。诸搪亦然。“屈大均把“玉糁羹“列在“[]”条内加以说明,表明他的观点乃玉糁羹为“[]”所制。请看摘引原文:“东粤多[]。其生山中,纤细而坚实者,曰白鸠[],似山药而小,亦曰土山药,最补益人。大小如鹅鸭卵,花绝香,身上有力者,曰力[]。形如猪肝,大者重数十斤,肤色微紫,曰猪肝涪,亦曰黎峒[]。……皆甜美可以饭客,称[]饭,为谷米之佐。……子瞻称海中人多寿百岁,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落。……芋则苏过赏以作玉糁羹云。“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曾列了“薯蓣”与“甘薯”条,看来他是把“甘薯“作为“薯蓣”的一个种类对待的。当时尚无后来引进的番薯,其“甘薯“只能当“[]”的一种看待。在“甘薯“条的集解里,李时珍说:“按陈祈畅《异物志》云:甘薯出交广南方。……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用当米谷,果食,蒸炙皆香美。初时甚甜,经久得风稍淡也。又按嵇含《南方草木状》云:甘薯,薯蓣之类,或云芋类也。……蒸煮食之,味同薯蓣,性不甚冷。珠崖之不业耕者惟种此,蒸切晒收,以充粮糗,名薯粮。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李时珍所引《异物志》与《南方草木状》文中所言,与“东坡玉糁羹“所用的山芋是十分接近的。        

      三是山芋与芋头性状有区别。       

      山芋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芋头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块茎,科属不同。山芋乃多年生缠饶草本,茎细长,蔓性;芋头为多年生草本,无细长的茎,形状不同。山芋的叶对生或三叶轮生,叶腋间常生珠芽,叶片形状亦多变化,长仅3.5—7厘米,宽2—4.5厘米;芋头之叶乃基生,常4—5片簇生,叶身阔大,质厚,长约30—50厘米,大小不同。山芋的花为单性,雄雌异株;芋头的花则雄雌同生于肉穗花序之中,性质不同。       

         正因为山芋与芋头有种种不同,特别是山芋有缠绕蔓生的状态,一些诗词里才大加描绘。与苏轼同代的宰相韩琦写的《东厅山芋》诗言“随竹萦回翠蔓延,土[]名异出前编“,宋陈与义写的《玉延赋》亦有“蜿蜒赤植之腴,煌扈白虹之英”,王安石也在《次韵奉和蔡枢密南京种山药法》诗中说“区种抛来六七年,春风条蔓想宛延“,王硅的诗中又有“凤池春晓绿生烟,曾见高枝蔓玉延“,这些诗句都把山芋的缠绕藤状写得明明白白。       

        在宋代,以山芋入诗的除了苏轼,还有黄庭坚等人。黄庭坚的《和七兄山蓣汤》诗言:“厨人清晓献琼浆,正是相如酒渴时。能解饥寒胜汤饼;略无风味笑蹲鸱。打窗急雨知然鼎,乱眼晴云看上匙。已觉尘生双井碗,浊醪从此不须持。”朱熹《和秀野山药》诗言:“怪来朽壤耀琼英,小剧顷筐可代耕。豢豹于人尽无分,蹲鸱从此不须生。雪镜但使身长健,石鼎何妨手自烹。欲赋玉延无好语,羞论蜂蜜与羊羹。     

       “张镒、张舜民、.文彦博,文同等人也有诗词谈论山芋。        

        四是复制“玉糁羹”的实践,证明山芋才是“东坡玉糁羹”。        

        北京“东坡餐厅”老板张达先生出研究经费与四川烹饪专科学校联合开发东坡菜,其中就有“东坡玉糁羹”这一菜品。笔者为此研究项目的课题负责人,依据苏轼诗提出了仿制此菜的原料要求与烹饪工艺设计方案。课题组在讨论时,负责菜肴试制的烹饪系副主任吕懋国同志提出了“玉糁羹”是芋头还是山芋的疑问,推动了笔者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对“东坡玉糁羹”的仿制,又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曾做了三种试验:一是将新鲜芋艿制作,结果成菜后颜色灰白,既不“酽白”,又无“龙涎”般的香气,味亦离“牛乳”甚远。二是用中药铺的干制山药片磨细后加水调成糊状,再下锅用清水煮成,味较接近苏轼诗中的描述,但颜色仍不够酽白,香气也不浓。最后,想办法找来了新鲜的山药制作,这才成了。其色十分酽白,其味接近牛乳,热温时,尚有淡淡的香味。“香似龙涎”说不上,恐怕是苏轼对东坡玉糁羹夸张的文学描写。但课题组的同志都很高兴,至少通过实验,证明了此菜本应是个什么样,也对清代以来史料上的以讹传讹得到了反证。        

        文:熊四智《中国烹饪》1993、4、P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