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惊蛰三日晴,暑后剥树皮,为啥?惊蛰晴天好吗?

 刘沟村图书馆 2021-03-06

惊蛰雷是春耕开始的信号,湛蓝白洁的天空下深埋种子和希望;惊蛰雷是万物苏醒的乐音,阴暗潮湿的泥土中野草和蛰虫唱着欢快的歌;惊蛰雷是来自脑和心中的质问,漫漫长夜向黑夜诉说苦闷和担忧。说起惊蛰,浮现的念头就是响,因雷而生的不止是花草树木,还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希冀。

普通农民眼中,惊蛰是田间陌上凝结在身上晶莹剔透的汗水,惊蛰是黄牛和犁而行粗重的喘息。由于惊蛰是重要节气转折点,是播撒种子的时间,因此在农民心里中弥足珍贵。人们通过惊蛰期间天气,判断农作物是否丰收,就是理所应当。

图片

俗语:“惊蛰三日晴,暑后剥树皮”中的三泛指数量大,出现持续性的晴天就是干旱。因此俗语意思是:惊蛰出现持续性的干旱天气现象,过了夏天就要剥树皮来吃。简单来说:干旱导致粮食减产,人们要通过剥树皮来充饥,吃树皮是人们荒年的无奈选择。

树皮真能吃吗?答案是肯定的,在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次饥荒,粮食储存量不能满足需求,就只能吃树皮或者草根维持生命。榆树挨过饿的人不陌生,几十年前吃榆树皮都不是稀罕事。人们把榆树皮磨成面粉,同面粉搅和在一起,做成榆树面馒头或面条充饥。虽说榆树皮能用来充饥,但不能长期大量食用,能给身体会带来负担。

图片

惊蛰三日晴,暑后吃树皮是夸张说法,根本上是表达惊蛰出现持续干旱天气,可能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主要有两点影响:一是惊蛰是春耕时间,不降雨,春耕时水热条件差,庄稼的出苗成活率就要下降;二是惊蛰大地回暖,部分地区庄稼开始返青生长,返青过程中持续性降雨会导致庄稼出现发黄枯萎的现象。因此说,惊蛰出现持续干旱天气,庄稼的产量可能下降。

结合社会背景下,就能理解出现这种说法的原因。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不到位,只能通过大量实践总结规律。实践总结出的规律和现实存在差距,不能全盘接受,要辩证对待俗语中的说法。再者来说,俗语有明显时代属性,不能笼统就某件事得出结论。

图片

俗语中和现代实际存在矛盾的有三点。一是我国农业技术日新月异,水利设施修建和人工催雨技术成熟,能减小干旱天气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二是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粮大国,有其它国家望尘莫及的储备粮,能应对中长期粮食供应不足问题,吃树皮现象不可能出现。三是我国有世界顶尖的科学技术,能对天气变化做出准确预测,能准确预测出天气变化,相关部门有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惊蛰晴天与否,对人们的影响微乎其微,真正能带来影响的是持续性干旱天气。不过面对持续性干旱天气,我国有全套的应对措施,能减小干旱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用有太大的担心。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国农业有这样的底气和自信。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