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宁海蚕桑文化杂谈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1-03-07

宁海蚕桑文化杂谈

文/应可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古代希腊人、罗马人就称我国为“塞里斯”,意即“丝国”。罗马的大奴隶主们把我国运去的丝绸视为无上珍品,耶稣钉死十字架时,罗马兵丁为了耶稣的丝绸内衣,特地拈阄来分给谁。可是直到五世纪,他们还不知道丝是从蚕儿嘴里吐出来的呢。

公元前3000年 - 传说公元前三千年,黄帝的妃子-嫘祖,发明了“育蚕治丝”的方法,把蚕丝作为纺织的原料。这说明蚕丝的应用在我国已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了。全世界公认我国最早发明养蚕治丝,欧洲称我国为“丝国”。而宁海我蚕桑生产历史一直是一个谜一般认为是解放后才开始的其实在明朝以前就有蚕桑记载兹就笔者所掌握史实浅述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宋代宁海已禃桑养蚕,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贡丝绢额3875寸。崇祯间916281644)有丝绸、棉绸、生绢、葛絹等数种。清光绪年间(18751908)桑有黄桑、花桑、水桑、过海桑数种。丝织品有绸、絹、素绫之分。民国时期农户门前屋后,地边园角皆育桑。蚕茧产量无考。

桑洲镇地处宁海县西南部,东南邻三门县。面积58.9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桑洲,中古时该地处清溪畔沙洲上,多桑得名。1950年为桑洲乡, 1984年置镇。产稻、茶叶、蚕茧、柑橘。民间多工匠。集市兴旺,为县西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昔为县南孔道,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桑洲驿。也说明宁海禃桑历史较早。

宁海描写蚕桑的诗词也较多,诸如宋代舒岳祥的《十村绝句》说:“桐花开处青鸠醉,桑椹甜时紫鸽忙。正是三眠三起日,送蚕小妇出烘房。”

至少清代的竹枝词更多,如鮑式奎的《翰家岙竹枝词》写到:“亩墙阴却树桑,家家多为采桑忙。黛痕未整郎休笑,待理旧时新样妆。”又如鮑谦的《梧岑竹枝词》也说:“红蚕四月正三眠,村北村南麦满田。麦要阴寒蚕要眠,一时怎得两重天。”王继履的《春日田家词》写到:“伺蚕天气雨霏霏,陌上采桑色正肥。不道女郎忙采摘,满头犹插杏花归。”王振刚的《白岩竹枝词》曰:“蚕老桑稀采采频。东邻姐妹约西邻。提篮恰过黄花畈,不避生人避熟人。”王魁的《铁场竹枝词》曰:“黄泥桥下桑正肥,采得桑来茶叶稀。三月清明魂欲断,妙屛山脚纸鹞飞。”又说:“泗洲堂畔野田多,菽粟草生奈若何。五月侬家蚕了,打来蚕豆送哥哥。”诗中提到养蚕采桑,已成侬家主要生产。

宋陈耆卿编著的《嘉定赤城志》上面记载着:“孝女湖,在县西三十里。平野中有山特立,名塔山,山之麓有湖。旧传唐时有汪氏女苦节不嫁,纺织以奉其亲,亲好湖水,其家距湖五里,女日汲以供之,亲殁,建塔报焉。人遂以此名湖与山,凡大旱取之不竭。”到了明崇祯《宁海县志》以山川记载:“孝女湖,西南三十里,塔山之麓,以汪氏女得名。”到了光绪《宁海县志》作为人物志,烈女孝女篇记载:“唐,汪女,塔山人,守贞不字,织奉亲,亲好饮湖水,家距湖五里,女日汲以供之,亲没,建塔报焉,人遂以孝女名湖,以塔名山。”从这处记载可知宁海唐代,纺织业比较普遍,一个汪氏弱女子,通过自己努力纺织,可养活双亲和自己。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