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的智慧:既要处乱不惊,又要善于应变

 自然金鹰 2021-03-07

图片既要处乱不惊,又要善于应变

[原典再现]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键。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2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重点注释]

①往:过去、往事。

②来:未来、将来。

③牧:统治、驾驭。

(白话翻译]

但凡事情的发展有不合时宜的地方,就不要轻易付诸实践。做事要懂得揣摩内情以切中时宜,给自己的所作所为提供方便,以求得事情的改变。用善于变化进言技巧来争取被采纳,这样就能像以门管来接纳门犍一样顺当。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着君王的心思加以合理的解释;凡谈及未来的事,可以与君主有不同意见。善于变化的人,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通晓天时,遵循四时变化规律,驾驭鬼神,合于阴阳之道。他统治下的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只要看君主的做事方式,就可判断出其志向和意愿。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还有不了解的地方。如果你的计谋合乎君主之意,却没有任何结果,那么你应表面上亲近,而暗中与之疏远。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

I鉴赏评议 ]

在本节中,鬼谷子强调了“应变”的重要性。“变”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应变”则是为臣者能力的表现。灵活通变并不是牺牲原则,而是一种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如果我们的思维方法总是沿着既成的模式和程序而进行思维活动,那就等于把自己的思维限制在狭小的天地里,抑制了自由创造的生机。所以,要想提高应变能力,就必须学会非常规性思维。一个人必须思路广阔、头脑灵活、敏捷好动、审时静思,方能在变化中取得主动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处乱不惊和随机应变都是心理素质优秀的表现。应变能力高的人往往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沉着应战,而不是紧张和莽撞从事。在工作和生活中,遇事沉着冷静,学会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鼓励,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假如我们遇事总是迟疑不决、优柔寡断,就要主动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迅速做出决定;假如我们总是因循守旧,半途而废,那就要从小事做起,努力控制自己,不达目标不罢休。

在封建社会,为臣者要想成就一番事业, 不仅需要有治世之才,也需要有应变之才。每个人的应变能力都是不一样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有先天的因素,如多血质的人比黏液质的人应变能力高些;也可能有后天的因素,如长期从事紧张工作的人比工作安逸的人应变能力高些。因此,应变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只要下决心锻炼就会不断增强的。

[深度解读]

处变不惊,灵活应对

鬼谷子认为,一个经常与居上位者接触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必须要小心谨慎,不能有半点马虎,否则就可能会遭遇祸事。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谁都无法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因此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保持沉稳的心态,用处变不惊的稳重,应对变幻莫测的命运。

东汉末年,曹操权倾朝野,急需招揽人才,便召司马懿出来做官。司马懿看出汉朝已国运衰微,朝政大权已落入曹操之手。他是大士族的后裔,而曹操乃宦官的后代,他不愿屈节事曹。于是,他以患风病不能起居为由,拒绝应召。

曹操马上怀疑司马懿是借口推辞,对己不敬。为此,曹操派人扮作刺客前去查验。一天深夜,刺客悄悄潜入司马懿的卧室,暗中观察,见司马懿果然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刺客仍不放心,挥刀向司马懿劈去。刺客暗想,司马懿如果是装病,见到利刀夺命,一定会匆忙招架。可是,司马懿只是睁开眼睛瞅了瞅刺客,身子仍然像僵尸一样一动未动。刺客这才信以为真,收起佩刀,回去向曹操禀报。

其实,司马懿在刺客潜入卧室时就已察觉,并且猜到是曹操派来打探其病况的。他十分清楚,如不露马脚,定会安然无恙;若露出破绽,必然死在刺客刀下。所以,司马懿将计就计,演出了这场惊险剧。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有时候光是注意措辞还不够,还必须要头脑灵活。在应付突然事件时,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凡居上位者都带有一定的傲气和霸气,有人将其形象地比喻为“老虎的屁股一-一摸不得”。但话说回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总有疏忽的时候,若不慎触怒了居上位者,真摸了“老虎的屁股”,就该设法予以补救。

西汉初年,刘邦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当面评论一下朝中将领的才能。韩信一-说了,但那些人显然都难以入韩信这位军事大家的法眼。刘邦听完了他的评论,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人马?”韩信随口道:“陛下能带十万。”刘邦又问:“那你呢?”韩信傲然说:“我多多益善!”刘邦心里不快,就质问他:“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为我所用呢?”韩信这才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您'善将将’,所以我们才能为你所用!”刘邦一一听这话,心里顿时舒坦了许多,也就不再计较韩信的失言了。

虽然韩信后来死于非命与他功高震主、不知收敛有很大关系,但在这里,韩信给刘邦戴上“善将将”这顶高帽子,确实是体现了他的应变之才。

东汉末年,西凉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统率着二十万大军进驻洛阳,废了少帝,立了献帝,自封为相国,从此把持了朝政。他欺主弄权,作威作福,残暴凶狠,大臣们都想除掉他,却苦于没有办法。骁骑校尉曹操有心暗杀董卓,他经常出入相国府,渐渐取得了董卓的信任。

一日,曹操从王司徒处借来七星宝刀一口,藏刀于身来到相府,走入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一一侧。

董卓问:“孟德今天为何来得这么晚?”

曹操说:“我的马走不快,所以迟了。”

董卓听后,命吕布去挑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领命出去了。曹操心想:“这老贼死期到了。”想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

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儿,即侧身而卧。曹操见他躺下,心想机会来了,急忙抽刀欲刺。不想董卓从铜镜内看见曹操抽刀,转身急问:“孟德你要干什么?”

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了,曹操心中慌乱,心想:我命休矣。眼看就要大祸临头,曹操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一个脱身之法,于是持刀跪下说:“我得了一口宝刀,想要献给相国。”

董卓接刀一看,长足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

接着,曹操以试马为理由,牵着马出了相府,赶紧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

吕布对董卓说:“曹操好像有行刺之举。”董卓这才醒悟,马上派人去追。但曹操已经骑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

曹操不愧是一代枭雄,不但勇略过人,而且机变无双。行刺失败,本是必死之局,但他却能急中生智,让自己金蝉脱壳。可见,只有灵活变通才能解开死结,让自己绝处逢生。很多人或许觉得,所谓应变之才只是在耍小聪明,其实不然,正是有了那些善于应变的杰出人士,才演绎出纵横捭阖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