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反应第二

 西域匠人 2021-03-07

鬼谷子·反应第二

本篇主要讲了刺探情况的谋略,鬼谷子提出:想要听到对方的话,反而应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应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应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应给予;想要知道对方的心里话,就要用模仿、比较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讲话的实质。正如同老子所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就是利用事物相反相成的规律,从反面达到正面的方法。 [1] 

作品译文

古代以大道教化天下的圣人,是与无形的道共生的。反顾而回溯以往,再来察验未来 [2]  ,既可以知古,也可以知今 [2]  ;既可以了解别人,又可以认清自己 [2]  。动静虚实的道理,如果在后来一段时间难以验证 [2]  ,那么,就要回到历史去探求。事情有折返以后又能回来的,这是圣人的主张,不能够不认真考察。

对方发言,是处于动的状态;自己沉默,是处于静的状态。所以,要根据对方所说的话来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假如对方所说的话有不合理的地方,就可以反过来探求,对方必然会有应对之辞。语言有可模拟的形态,事理有可类比的规范;既然有“象”和“比”,那么就可以用来观察下一步言行。形象就是事物的外在形貌,比较就是类比对方的辞意。以无形无声的玄微之理求得对方有声的语言,以诱导的话引出与事理相符合的发言,就能得到实情,就像张开网捕捉野兽一样,要多打开几张网,等待对方进入。方法符合情理,对方自然就会表现出来,这就是钓人的网。常拿着网追逼对方,对方言辞仍无表露而失去比较,就要改变方法。用“象”来促动对方,以便使对方将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暴露实情,从而控制对方。对方就会有所改变。用法象来使敌人受感动,进而核对敌人的思想观察实情,随后进行调查加以阐明。这样反复试探,所说的话可以类比模仿,因而奠定了基础。再三详细重复审视,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所说的那些情况。圣人以此诱导愚者和智者,都能得到实情而无疑惑。

古代善于反复详审的人,可以透过隐秘玄奇而获得实情,对手的变化是得当的,因而掌握对手的情况要周密详细,不详细调查了解,得到的情况就不明确,得到的情况不明确,奠定的基础就不会周密。假如改变“象”和“比”,那么就一定会有相反的言论,这时还要回来详细探听。欲让对方发言,自己反而保持缄默,欲让对方张开,自己反而收敛,想要升高反而下降,想要获取反而给予。想要开启实情,就要模仿比较,以便掌握对方的讲话。这时相同的声音就会彼此呼应,就能得到真实情况。或者因为这种道理,或者因为那种道理;或者用来侍奉上司,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是听取真假,知道同异,以便刺探敌人的真情或者欺骗。举止行为、言语或缄默,与此相关,喜怒情绪都可以从这里见到端倪,都是事先定于情再作出法则。以反求复,观察对方心理的寄托,所以就使用这种办法。自己想要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目的是观察事情、讨论万物、辨别雄雌。虽然所谈的事不是当务之急,从表现出来的细微之处就可以了解总的变化。听取对方言辞以揣测对方实情,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刺探敌人的意向,像合符契一般来响应,像螣蛇所指一般的神奇,更像后羿拉弓射箭一般的准确。

了解别人必须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然后再去了解别人。人与人相知,就像比目鱼两两相随相亲相爱。当看到对手的形象时,就像光与影的关系一般。审察对方言论了解实情,不可有所疏忽,就像用磁石吸细针,就像用舌头汲取烧过的骨汁一样。把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发现对方的行动却十分迅速。如阴、阳、圆、方相成相形,不可分割。形貌未显时以圆的方法引导他,形貌已显就以方的法则对待他。不论前进还是贬退,是左迁还是右调,一切都要用上面的方法管理。如果自己不先定下标准,那么管理任用人员就不恰当。假如对事情运用的技巧不够了解,这就叫作“忘怀感情,丧失正道”。自己先详细掌握处世用人法则,再去管理人才,施用谋略而不露痕迹,不见门户,这就叫作“天神”。 [

作品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1)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2)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3)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4);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5)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6)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7)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8)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9)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10),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11)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12)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13);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14)。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15)。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16),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17),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1] 

作品注释

1,无形:没有形迹。

,2,动静:是指动和不动。

,3,圣人之意:这是圣人的主张。

,4,比:比较,和原则比较确定正否。

,5,会:聚集。

,6,袭:重复、重叠之意。,

7,当:适合,得当。

8,开情:开启实情。,

9,情诈:实情和欺诈。

10,己欲平静:本句意为听言之道,自己先要平心静气。,

11,探人:探测人的实情。

12,螣蛇:亦作“蛇”。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

13,比目之鱼:只有一只眼睛的鱼,经常是两尾同时并游。这里比喻人与人相知,就像比目鱼须两两相随一样不可分。

14,燔骨:烧过的骨头。,

15,这一句是强调对立面相成相形,不可分割的关系。

16,进退左右:指用人升迁、黜退、左贬、右升。,

17,事用不巧:处理事情不灵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