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为滕州人,你竟然不知道滕州“诞生”的这几个成语!好意思吗?

 海曲上人 2021-03-07
身为滕州人,你竟然不知道滕州“诞生”的这几个成语!好意思吗?

官桥——古薛之地,历史名人众多。在春秋战国时代,称作迎仙村,孟尝君曾在此设宴款待投奔而来的天下豪杰。狡兔三窟、毛遂自荐、脱颖而出、鸡鸣狗盗、不自量力、因人成事、后来居上……这些成语典故均诞生于此,或与此地名人有关。

《官桥镇志》记载:约隋朝年间,官桥一带洪水泛滥,冲垮了玉水河上的桥梁,官府出资修建以供南北往来,所以此地被称为官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个年月,不少官桥人颠沛流离于他乡。在外久了,也思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桥一水。若是遇见老乡必定寒暄一番,问 候一声:家乡的“老李”可好啊?就像问候你的亲戚似的。若你回答:还好,七上八下的。那就证明你还解家乡的风情;否则,你就根本不是官桥街上的人。

话说这“老李”是官桥街的哪位名人,都这么熟悉?还有“七上八下的”是什么意思?

原来“老李”就是官桥古桥(固本桥)桥基上雕刻的“鲤鱼图案”,且“七上八下”相排列。问候的是桥,实际上是思乡感情的依附,寓意“家乡还好吗?”

明万历《滕县志》云:“官桥在城南40里,建自隋时,近桥东沟中塌出一断碑,盖隋开皇八年也。只有上半三分之一,其字楷古,虽非名笔,然无剥蚀,可读, 其下半求之不得,惜哉,国朝正统间,知县罗斐修建九券高四丈,今稍圮”。考其桥石多是汉画石刻,桥应为汉代始建无疑,隋开皇八年亦应是重修。

官桥古桥,不仅造型优美,气势壮观,而且雕刻精湛,每个桥基上都刻有鲤鱼图案,且七上八下排列。形象生动,如群鱼戏水,体现了鱼儿离不开水、鱼水相依、生生不息的和谐鱼乐景象。桥墩刻有九条鲤鱼:有的戏在水中,有的跃出水面,有的半隐半现……

于是乎,鲤鱼成了官桥的代表、吉祥物、图腾,也是官桥人的骄傲和牵挂。

解放前的原古桥,系九券大石拱桥,偏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100米,桥面宽约6米,高约10米,始建于汉代,隋朝至明朝历代均重修过。

古桥面上的厚石板间的对接面,皆凿梯形榫槽沟,每条榫槽沟,都是外口小内口大,且相邻榫槽沟两两相对,用中间凹两边凸的梯形铁,同时揳入两块石板之间, 把相邻的两块石板牢牢地嵌在一起,梯形铁块于石缝之间灌以石灰糯米膏,把缝隙填塞严实,使之牢不可动。作为南北交通要道的古官驿道,该桥上的石板,由于长 期过车过马碾压磨蹭,桥上的行车石面变得光滑无比,且有道道深沟,延至桥面的南北。

此桥原名固本桥,曾在桥南的河畔处出土一碑,刻文有“重修固本桥”字句。因为此地是南北通衢大官道,由官府拨银修筑,所以民众又称为“官桥”。后年久失修,残缺不全,到民国年间还剩三券较完整,仍可行人。

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用飞机围攻轰炸滕县城,飞抵官桥时,为了防止南面国民党部队沿着古官道增援滕县王铭章守军,故意丢下一枚炸弹,把靠北岸的古桥炸了一个大洞。

据老年人言,在古桥北岸的二三十米处,对着桥面横跨着古驿道,有一石建的箭门关口,驿道从中间的大门中通过,上面曾有驻兵把守。或许是信号兵,一旦有意外,可以关门、下石、射箭,抵御来侵者,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民国年间,由于兵荒马乱,箭楼被乱兵拆除。解放前只剩下驿道两边的楼基了,解放后没过很长时间被全部拆除,现在踪迹全无,但街上有些八十多岁的老年人却还依稀记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