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儿科学——水痘、痄腮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1-03-07

1、水痘病变脏腑主要在

A.肺脾

B.心脾

C.肝脾

D.脾肾

E.肺肾

2、水痘的基本治疗原则是

A.清热宣肺利湿

B.健脾益气利湿

C.宣肺化痰利湿

D.益气温阳利湿

E.清热解毒利湿

3、患儿,7岁。发热轻微,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起病第2天出皮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皮疹瘙痒,分布稀疏,此起彼伏,以躯干为多,舌苔薄白,脉浮数。其治法是

A.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B.清热解表,宣肺化痰

C.清热解表,和胃化湿

D.清热解毒,利尿化湿

E.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4、患儿,5岁。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皮疹稠密,疹色紫暗,疱浆混浊,可见出血性皮疹、紫癜,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治疗应首选

A.银翘散

B.白虎汤

C.清营汤

D.玉女煎

E.清胃解毒汤

5、痄腮初病时腮腺以何处为中心发病

A.耳垂

B.耳尖

C.外眼角

D.嘴角

E.下颌角

图片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水痘病因为外感时行邪毒,上犯于肺,下郁于脾而发病,其病在肺脾二经。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蕴郁于肺,故见发热、流涕、咳嗽等肺卫症状。病邪郁于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时邪与内湿相搏,外透于肌表,则发为水痘。

2、【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水痘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基本原则。

3、【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本证属邪犯肺卫证,故治以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4、【答案解析】 E

答案解析:本证为邪炽气营证,治当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方选清胃解毒汤。

5、【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初病时可有发热。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疼痛感。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出现肿大。腮腺管口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肿大。

图片

图片

水痘


考点一 发病特点


由水痘时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的出疹性疾病。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瘙痒性皮疹,丘疹、疱疹、结痴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但以6~9岁儿童最为多见。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一次感染水痘大多可获终生免疫,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时,或已接种过水痘疫苗者,也可有第二次感染,但症状轻微。

考点二 病因病机


水痘病因为外感时行邪毒,上犯于肺,下郁于脾而发病,其病在肺脾二经。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蕴郁于肺,故见发热、流涕、咳嗽等肺卫症状。病邪郁于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时邪与内湿相搏,外透于肌表,则发为水痘。若毒邪尚轻,病在卫表者,则疱疹稀疏,点粒分明,全身症状轻浅;少数患儿素体虚弱,感邪较重,邪毒炽盛,内犯气营,可见疱疹稠密,色呈紫红,多伴有壮热口渴。甚者毒热化火,内陷心肝,出现神昏、抽搐。也有邪毒内犯,闭阻于肺,宜肃失司,可见咳嗽、气喘、鼻扇等重症。

考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起病2~3周前有水痘接触史。

(2)初起有发热、流涕、咳嗽、不思饮食等症,发热大多不高。在发热同时1~2天内即于头、面、发际及全身其他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躯干部较多,四肢部位较少,疹点出现后很快为大小不等的疱疹,内含水液,周围有红晕,继而结成痂盖脱落,不留瘢痕。

(3)皮疹分批出现,此起彼落,在同一时期,丘疹、疱疹、干痂往往同时并见。

(4)血常规检查及刮取新鲜疱疹基底物检查等可协助诊断。

2.鉴别诊断

(1)脓疱疮

好发于夏季,多见于头面部及肢体暴露部位,病初为疱疹,很快成为脓疱,疱液混浊。疱液可培养出细菌。

(2)水疥(丘疹样荨麻疹)

好发于婴儿,多有过敏史,多见于四肢,呈风团样丘疹,长大后其顶部略似疱疹,较硬,不易破损,数日后渐干或轻度结痂,瘙痒重,易反复出现。

考点四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水痘的辨证,重在辨卫分、气分、营分。轻证痘形小而稀疏,色红润,疱内浆液清亮,或伴有轻度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病在卫气。重证水痘邪毒较重,痘形大而稠密,色赤紫,疱浆较混,伴有高热、烦躁等症状,病在气营,易见邪毒闭肺、邪陷心肝变证。

2.治疗原则

以清热解毒利湿为治疗原则。

3.分型论治

(1)邪伤肺卫证

证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起病后1~2天出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皮疹瘙痒,分布稀疏,此起彼伏,躯干为多,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银翘散。

(2)邪炽气营证

证候: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皮疹分布较密,疹色紫暗,疱浆混浊,甚至可见出血性皮疹、紫癜,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或绛,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方药:清胃解毒汤。

图片

痄腮


考点一 发病特点


痄腮是由痄腮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西医称之为流行性腮腺炎。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冬春两季易于流行。好发于3岁以上儿童,2岁以下婴幼儿少见。感染本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考点二 病因病机


痄腮病因为感受风温邪毒,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风温邪毒从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胆经起于眼外眦,经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少阳受邪,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气滞血郁,运行不畅,凝滞腮颊,故局部漫肿、疼痛。热甚化火,出现高热不退,烦躁头痛,经脉失和,机关不利,故张口咀嚼困难。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正气不支,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出现高热不退、抽风、昏迷等症。

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则可伴有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肝气乘脾,还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

考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腮腺炎流行期间,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初病时可有发热。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疼痛感。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出现肿大。腮腺管口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肿大。

(3)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降低,或稍增高,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

(4)血、尿淀粉酶增高。

(5)可疑病例应做血清学检查,以及病原学检查。

2.鉴别诊断

需与化脓性腮腺炎相鉴别。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名发颐。多为一侧腮部肿痛,表皮泛红,腮腺化脓,按摩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热病之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考点四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以经络辨证为主,同时辨常证、变证。根据全身及局部症状,凡发热,耳下腮肿,但无神志障碍,无抽搐,无睾丸肿痛或少腹疼痛者,为常证,病在少阳经为主;若高热不退,神志不清,反复抽搐,或睾丸肿痛、少腹疼痛者,为变证,病在少阳、厥阴二经。

2.治疗原则

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原则。本病治疗宜采用药物内服与外治相结合,有助于腮部肿胀的消退。

3.分型论治

(1)常证

①邪犯少阳证

证候: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舌红舌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柴胡葛根汤、银翘散。

②热毒壅盛证

证候: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头痛,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

(2)变证

①邪陷心肝证

证候:高热不退,耳下腮部肿痛,坚硬拒按,神昏嗜睡,头痛项强,呕吐,四肢抽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方药:清瘟败毒饮、凉营清气汤。

②毒窜睾腹证

证候:腮部肿胀消退后,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痛时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

考点五 其他疗法


1.药物外治 

(1)鲜地龙加白糖、鲜仙人掌、鲜马齿苋,任选一种,捣烂外敷腮部,1日1~2次。适用于腮部肿痛。

(2)如意金黄散、紫金锭、青黛散任选一种,以水或醋调匀后外敷腮部,1日1~2次。适用于腮部肿痛。

2.针灸疗法

(1)灯火灸法

取患侧角孙穴,用灯心草蘸麻油,点燃后,迅速按于角孙穴上。火灸后局部皮肤呈白色,或发红。1日1次。

(2)针刺法

取翳风、颊车、合谷穴,泻法,强刺激。发热者,加大椎、曲池;睾丸、小腹疼痛,加血海、三阴交。1日1次。

3.激光疗法

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主穴:合谷、少商、阿是穴(腮肿痛处)。配穴:风池、曲池。每次4-8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