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宜兴市农业农村工作亮点展望

 命馨甘 2021-03-08

  加快推进“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改革,围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城乡协同发展平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的五项重点,积极开展路径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加快打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集聚“三农”发展支撑要素,开辟更具活力的城乡融合发展“宜兴模式”。

  ■稳慎推进农村土地改革

  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宅基地规范化管理水平,探索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的有效途径,提高宅基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的财产收入。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就地入市、异地调整入市和集中整治入市等模式,加快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为村集体开拓稳定收入渠道。

  ■开展要素投入机制改革

  持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保持财政支农预算稳定增长,将土地出让收入按照一定比例用于乡村振兴事业,重点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农业项目、人居环境等建设。加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保障,在优化空间布局前提下,大力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确保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配给率走在全省前列。

  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潜力

  ■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

  开展“四领四强化”行动,建立健全“村党委(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普通党员”的党建组织体系,全面推进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让农村党组织当好农村现代化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把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体现到方方面面,年内全市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覆盖率力争达到97%。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实施村规民约树新风工程,让农民群众自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全市村民委员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达到99.6%,村级协商民主平台、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实现全覆盖。加强基层网格化治理,推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治理模式向农村延伸,选配专职基层网格员开展动态巡查,把农村社会治理、综合治安、民族宗教等都纳入巡查范畴,建立完善深层次、全覆盖的网格化体系。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发挥“三资”监管“户户通”等平台监管作用,严格执行村级资金、物资采购、小额工程、村级财务预决算、财务账户、村务卡等各项管理制度,高标准开展村级巡察和审计巡查,加快清理整治村级集体资金违规出借和资产出租问题,筑牢监督管理的防护网。镇村两级牢固树立“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把摸清家底、规范管理、阳光运行的要求体现到资产清理、发包、交易的全过程,促进集体“三资”保值增值,为村级形成更多稳定收入。

  打造本固基强的现代农村治理体系

  ■突出鲜明政策导向

  各板块将树立“实绩论英雄”的导向,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村级发展办法,通过严格“三资”管理、建设发展平台、突出绩效考核等办法,用足用好总盘子6000万元的定额奖补资金,牢牢兜住村级收入的底线。同时,通过全面排查、科学谋划、积极探索,成立镇村联合发展平台,整合镇村两级资源,通过联建、联购优质经营性资产等方式,实施具有稳定收益的造血项目。市里也将设立镇村联合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奖补支持镇村联合发展的优质项目。

  ■注重发展模式创新

  准确把握“互联网+三农”的市场风口,灵活运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机遇,学习外地“电商产业带动”“村集体组织带动”“外部资金撬动”“建设田园综合体”等成功模式,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村级品牌、发展精品民宿等领域创出更多新路径。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对照“到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的目标,鼓励农民做好农业文章,通过优选农产品品种、提升科技含量,增加农业经营收益。鼓励有条件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宅基地等途径,增加资产性收入;通过进厂务工、从事三产服务业等,获得额外工资性收入;通过村级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等获取经营分红,形成更多经营性收入。

  全力拓展村强民富有效渠道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壮大

  ■持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加速发展壮大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种水产、休闲观光、竹制品加工的五大超 10亿级特色主导产业,打造1—2个无锡市级农产品特色优势区。推进太湖绿色蔬菜示范区、宜南乡村休闲农业示范区、宜兴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滆湖湾生态养殖示范区的“四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切实提升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加速释放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通过配套重大项目建设、深化一二三产融合等形式,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年培育3家以上无锡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个以上“百企建百园”项目。灵活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养老、电子商务、手工文创等新兴业态,加速培育一批具有新视野、新观念的家庭农场、工作室等新型经营主体,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注入更多新活力。

  ■全力提升农业质量品牌

  精心做好“宜”字号的农业品牌文章,推动“阳羡茶”“宜兴大闸蟹”“宜兴大米”等品牌向“国字号”迈进,在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挂钩,进一步提升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规模以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可追溯率达到90%,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在98%以上。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启动之年。在新形势下,如何确保“三农”工作开好局、起好步?3月5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为做好今年“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标示了路径。本报特对部分亮点进行整理,与广大读者共同展望2021年全市“三农”工作。

  —2021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亮点展望

  ■编制美丽宜兴发展规划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环境,划定“一圈三带五重点”的整治范围,对全市镇村实行分级分类整治。“一圈”即环市域示范圈,新建、太华等与周边省市交界的镇村,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田容田貌等实现整体提升;“三带”即湖湾科创带、交通干线带、景区风光带,做到村庄面貌风景化、日常管理精细化、社情民风现代化,打造村村皆景、步步为景的优美画卷;“五重点”即五类重点区域:城郊结合区、中心集镇区、强村示范区、重点项目区、文化特色区,通过整治提升和环境建设,实现区域功能提档升级,年内完成80个重要节点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系统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

  结合山区、圩区、渎区等不同类型风貌,精心打造具有“山水原乡”特色的宜南城乡融合先导区、具有“湖湾科创”特色的宜滨城乡融合先导区、具有宜南山水农旅特色的宜南美丽乡村示范带。精心组织实施“美丽+”系列活动,推进“美丽河湖”“美丽农村路”“美丽庭院”“美丽家庭农场”等品牌创建行动,年内创成20个市级综合整治示范村。

  ■全面推进农房更新改善

  目前,我市共有378个规划发展的自然村,“十四五”期间要对其中60%即226个规划发展村开展农房更新改善。根据各地产业特点、经济实力、风土文化等村情实际,每年在规划发展村中排定50个左右自然村的分年度建设方案,同步制定配套设施建设计划,让农房更新改善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工作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着力打造白墙黑瓦、清清爽爽的“新江南人家”村落,显著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

  ■完善“红黑榜”发布机制

  采取“专榜+总榜”结合模式,在垃圾分类、水环境管护、公厕建设管护、建筑垃圾堆放等方面,由牵头职能部门加强日常巡查,动态发布专项“红黑榜”,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营造奖优罚懒、落后担责的浓厚氛围。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