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火闪耀“东部延安”

 窗前有树905 2021-03-08
2021-03-05 10:14:28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陈洪晨

纪念碑

红军井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师革命烈士陵园

扫一扫,看台州新闻APP

杨辉/摄

“1928年的一天,坞根来了一位光头赤脚、熊腰虎背、声如洪钟的卖咸货小伙,他就是中共温岭县委派往坞根创建党的地下组织的柳苦民。凭着对坞根一带的熟悉,他走家串户,介绍了程顺昌、赵裕平、程小林等一批革命志士成为共产党员。”

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师纪念馆,讲解员方海红将红二师的历史娓娓道来。参观者脚踩高低不平的地板——这寓意着革命先烈为人民群众踏平的崎岖道路,有的在沙盘地形图前仔细查看,有的在柳苦民、赵裕平的铜像前驻足……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革命曲折前进。红二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走过了一段发展、壮大、最后走向衰落的悲壮历程。

1929年12月10日午夜,东脉坑沙坦庙(今岩门寺)四周昏暗而寂静。柳苦民等10多名革命者在这座不起眼的小庙里,举行了“揭竿暴动”的重要会议,史称“东脉坑会议”。

会上,柳苦民传达了中共台州中心县委关于“迅速把武装力量编制起来,建立农民武装队伍,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并作出了五项决议,决定以革命的武装对付反革命的武装。

1930年1月,中央派浙南特派员金贯真到温岭巡视,对温岭共产党如何发动游击战争作出重要指示。3月19日,柳苦民等召集各地农民赤卫队,在坞根横坑溪回龙宫召开会议,宣布“坞根游击大队”正式成立。柳苦民任大队长,程顺昌任副大队长,叶景泰为党的联络员,赵裕平任军需负责人,程小林为特务队队长。游击大队下辖街头、新方、茅陶、蒋山、青屿、湖雾、梅溪、黄湾、外塘、清港、芦浦、杨梅坑、沙山等20多个游击分队,共有队员400多人。

当天,柳苦民率领200余名游击队员攻打横山乡保卫团和一户地主,旗开得胜,缴获30多支枪,游击队士气大振。

这支新生的农民武装力量,引起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恐慌。国民党温岭县政府立即纠集县保卫团、驻地省防军及各乡镇保卫团,对坞根游击大队发动“围剿”。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柳苦民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敌进我退,避敌锋芒,将部队撤到附近海岛和乐清雁荡山一带。

1930年3月28日,隐蔽在雁荡南碧霄寺的部分游击队员被包围,其中8人被捕。除1名队员中途逃脱外,7名队员被关押在乐清县监狱。

柳苦民得到消息后,立即派赵裕平、叶景泰前往乐清,与中共乐清县委共同商量营救办法。当时,乐清县城有150余人的保卫团,80多名警察,装备精良。单凭武力正面劫狱难以成功,只能智取。

赵裕平和叶景泰回坞根向柳苦民汇报,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派会说乐清话的程方福托关系把500元大洋送给牢头,把5支木壳枪、10多支步枪运入牢中,并把劫狱时间告诉难友们。

4月18日,柳苦民、赵裕平率200名战士,分乘4条木船,开赴横床岛。第二天早晨,柳苦民、赵裕平率80名战士,全部携带短枪,扮作赶集农民在南塘登陆。到达北塔山后,他们故意暴露目标,引敌出城。程顺昌、程小林则率120名战士,扮成国民党部队进东门村,等待北塔山战斗打响。

敌人果然中计,集中对付城外的游击队战士,放松了对监狱的警戒。程顺昌、程小林听到北塔山的枪声,率部直冲监狱,牢内难友在陈大松的带领下与劫狱游击队战士里应外合,最终成功脱逃。正在北塔山与游击队作战的保卫团和警察接到传报,急着回城。柳苦民、赵裕平率部追击,保卫团和警察落败而逃。

这次救援行动大获成功。7名游击队员成功返回部队,同时还解救了34名在牢难友。

坞根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老和尚(柳苦民绰号)发雾退敌兵”,说的是坞根游击大队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的传奇故事。

1930年6月6日深夜,国民党温岭县政府调集500余人武装部队,兵分三路对游击大队驻地坞根洋呈发起反革命军事“围剿”。

柳苦民、赵胜闻报,命程顺昌、赵裕平、程小林各自集合部队,埋伏在岙桥溪,以坚固、高耸的溪塘作掩护严阵以待,迎击来犯之敌。

6月7日拂晓,第一路敌人趁着大雾悄悄挨近岙桥溪。游击队给敌人当头痛击,当场毙敌2人、伤3人。第二路敌人行至小洋垅时,忽闻岙桥溪有枪声,急忙向岙桥溪增援。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游击队顽强阻击。

这时,鸟公山上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游击大队有战士中弹牺牲。

因为雾气弥漫,游击队辨不清敌人的准确位置。柳苦民、赵胜分析,鸟公山上肯定来了强大的敌人,因为看不清目标而胡乱开枪,此时游击队不宜恋战。游击队战士趁着大雾,悄悄撤离了阵地。

等大雾散去,敌人才发现鸟公山上不是游击队,而是国民党省防军岙环驻军。先前的一阵猛打,是省防军岙环驻军向国民党县保卫团和省防军温峤驻军射击。

借着天时地利,坞根游击大队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0年7月,坞根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团,8月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师,下辖坞根、青屿、楚门(海上)3个游击大队、直属特务队和天台游击队,23个分队,部队发展到700余人(不包括天台),武装力量遍及乐清湾沿海,形成温岭、玉环、乐清三边武装割据的局面。

1930年9月15日,国民党温岭县保卫团和省防军一个连又向红二师“围剿”过来。红二师研究商定了“埋伏观音山,派小部队引敌进山,然后伏兵突出,四面攻击”的军事计划,敌人果然中计。

这场战斗,红二师以200余人战胜敌人400余众,取得了以少胜多的第三次反“围剿”胜利。

这支年轻的农民武装队伍,在上级党组织的重视和帮助下,在不断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军队也一步步正规化。

1930年底,师部领导成员深入连队,柳苦民留在街头村里港,其警卫员柳金标患病在家。

投机革命者程声梓(后公开投敌,1948年被中共领导的玉环游击区队镇压于小担岛)见机向柳苦民报告,说有战士在上街头一农家聚赌。柳苦民素来重视军纪,闻言立即起身,只身来到上街头。刚跨进门槛,程声梓就在他身后连开数枪。待赵胜、程顺昌、赵裕平、叶勉秀、程小林等相继赶到现场,柳苦民已不幸殉难,年仅34岁。

这就是震惊浙南的“街头事件”。

此后不久,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中共温岭县委解体,浙南特委遭敌破坏,红十三军转入隐蔽斗争,红二师一时失去了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地方宗派主义更加猖狂,赵胜不得已离开了红二师。

柳苦民遭遇暗算和赵胜被迫离开,红二师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和坚强的领导,在战场上遭受一连串的失败——1931年2月温州夺轮失败,叶勉秀等12名战士被捕;同月,寺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二师主力受到重创。

随后,国民党在温岭、玉环、乐清边境及各革命根据地展开拉网式“围剿”,红二师队伍溃散。尽管如此,余部战士仍在乐清湾、漩门湾一带海上坚持斗争。

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温岭的革命武装力量,红二师沉重打击了温岭反动政权和封建势力,为浙南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虽然最终被反动统治阶级扑灭,但红二师在人民群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文参考了《中共温岭党史(第一卷)》《悲壮的历程》《红十三军二师烈士传》等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