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宫斗剧被“打入冷宫”后,古装宅斗剧能否成功上位?

 昵称535749 2021-03-08

骨朵网络影视

 · 31分钟前
关注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骨朵网络影视”(ID:guduowlj),作者:骨朵,36氪经授权发布。

宫斗唱罢,宅斗登场。

上周,由经典宅斗网文IP《庶女攻略》改编的网剧《锦心似玉》上线腾讯视频。播出以来,该剧在骨朵热度指数排行榜上持续位居前列。主演谭松韵、钟汉良的骨朵艺人霸屏指数也不断攀升,两人四日分列霸屏榜的第一、第二名。整体热度上,《锦心似玉》表现不俗。

时间倒流回六个月前,《延禧攻略》《如懿传》在一天之内相继下架,宫斗题材的剧集时代终于宣告结束。

而剧集市场的题材选择永远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观众“斗志”仍在,剧集市场就能“斗趣”无穷。不在宫里斗,那么就在宅里斗,类型有一定重合的古装宅斗题材成为了不少行业人士观望的对象。

但宅斗剧真的能夺走宫斗剧留下的大量女性观众吗?答案并不明晰。

宫斗心怀朝堂,宅斗小家子气?

过去二十年,剧集市场的宫斗热从未停歇。

2004年,TVB的《金枝欲孽》为观众打开了宫斗世界的大门。2011年,《甄嬛传》则是成为了宫斗剧的巅峰之作,并且创立了“嬛嬛学”一派,“甄嬛职场学”、“甄嬛的生存之道”等“理论知识”成为了观众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时至今日,还有大量“甄嬛铁粉”反复观看《甄嬛传》,直称“经典永不过时”。而后,2018年的《延禧攻略》以“黑莲花”的女主设定和一路爽到底的情节铺设大爆,顺带捧红了故宫少有人知的延禧宫原址。

除了这三部剧集外,《宫心计》《美人心计》《如懿传》等诸多宫斗剧的播出成绩均可圈可点。

反观古装宅斗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目前古装宅斗剧唯一的扛把子,由《庶女生存手册》改编的《锦绣未央》获得差评一片,在播的《锦心似玉》也多遭网友诟病。如果非要将有宅斗情节的剧集都带上古代宅斗剧的标签,经典名著翻拍的《红楼梦》勉强能计算在内。

同有女性“斗魂”,两种题材的剧集却命运不同。其缘由便是“斗”:谁在斗?为什么斗?怎么斗?

宫中“斗士”们都是娘娘,一个个的家庭背景不是正在辉煌中,就是曾经辉煌过。她们的才能相貌基本上都是家族顶尖。所谓“宫斗”,就是全国“最优秀”的一批女人的斗争。她们所求的往往不是坐在皇位上的男人,而是他能给予自身家族的庇护和地位提升。坐上皇后之位并非只是成为“某人”的正妻,而是获得相应的权力和地位,对朝堂和天下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她们之间的胜者可以“母仪天下”。

相比之下,宅中“斗士”在身份上和“斗因”便显得不足为道。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锦心似玉》为例,两位主角盛明兰和罗十一娘都是家族庶女,但都属于大家族的女儿。与她们相斗也多是庶女、奴婢或是地位不高的商贾之女。只有《锦心似玉》中的乔莲房对男主角徐令宜爱得深切,身为世家嫡女却可以接受做妾室。

与宫斗中娘娘们的身份差距为“斗”的情节设定提出了难题。宫中的娘娘们即便当下位次不高,也有一朝飞上凤凰枝头的跃升机会。而在家宅之中,做妾便意味着永远的做妾,即便再努力地勾心斗角,因为家世差距注定没有翻身的机会。像乔莲房这样的异数,即便在存量丰富的宅斗小说中也并不多见。在规则上的“先天不足”使得宅斗剧中“斗”的源动力失色几分。

也正因为如此,在宅斗题材剧中,女主角的“战斗”场应该集中于未出阁之时的家庭地位的提高以及小家之外的家族纷争。七十余集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前四十集便是明兰未嫁与顾廷烨时的小家“斗法”。四十五集的《锦心似玉》则在第七集便开始了女主角罗十一娘作为当家主母的宅斗中,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异数乔莲房的势均力敌,但也让诸多网友觉得“斗趣”不足。

即便都是在设局破局、揣摩人心,宫斗中的娘娘们往往接力于各自强大的家族,身份的高低也会受宫外的家族浮沉紧密相关。所以宫斗剧常常可以延伸至朝局变动,让剧集的立意更高。宅斗剧则多局限于小家“斗法”,略显器量不足。

规则和背景上的劣势使得宅斗剧对于观众而言吸引力不足,改编后也难比宫斗剧跌宕起伏。并且在目前的网络文学市场,“宅斗文”多以“种田”主题见长,故事线的设置上更显平淡冗长,改编成功的难度远大于宫斗文。

相比于宫斗剧,宅斗剧的被冷落是情理之中。

古装宅斗剧怎么拍?

宫斗剧被“打入冷宫”后,要想继续征服“好斗”的女性观众们,古装宅斗题材成为了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要将其拍好,需要考虑的因素并不少,照搬宫斗剧的经验便可坐收渔翁之利并不可行。

首先,剧集制作方需要思考“斗”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宅斗并非宫斗。宫斗有家族的催动,宅斗则是个人的意志更多。因此找到“斗”靠得住脚的源动力再进行剧情的展开,才会让观众理解角色和故事。而不是简单的女主角生来机智非凡,人人找她相斗,她也逢斗必赢。

以目前《锦心似玉》的发展来看,罗十一娘的“斗”的内在驱动力并不明确,因此观众很难感受到罗十一娘的“斗志”。而她在剧中的形象又过于娇俏活泼,丧失了宅斗剧女主的沉稳坚韧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女主角明兰的源动力则是为母报仇,因此忍辱负重也要在家族中成为胜者。

找到“斗”的驱动力才能立准主角形象。但想要做出质量过硬的宅斗剧,只完成这个要求远远不够。借鉴于《甄嬛传》等几部爆款宫斗剧,我们可以发现在“宫斗”的世界里,被看到的一定不只是女主一人,群像的塑造尤为重要。

就如不少网友眼中宅斗题材的鼻祖《红楼梦》一般,宅斗剧需要让观众有“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之观感。实际上就是每一个人物角色都血肉饱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线。原著被称为”小红楼“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剧集中就塑造了各有特色的明兰的姐妹们,而不是将他们当作只会与明兰相斗的工具人。

通过对多个人物的塑造,古装宅斗剧需要找到最终落脚的世界观。

一位网友评论《锦心似玉》的原著《庶女攻略》中的宅斗为“同样生在封建家庭,礼教吃人,不过是同个斗兽场里的困兽之斗罢了”。

《锦心似玉》似乎也在尝试将封建家庭中女子的互相戕害归因于整个社会大背景,但其设计的情节却常自相矛盾。一边告诉观众嫡庶分明,一边又让徐家“宠妾灭妻”太夫人要求妾室乔莲房主持中馈。而其中“母亲”和“姨娘”的叫法也多次混为一谈,让观众频有出戏之感。若是确定了一个世界观,剧集方需要在它之下完成故事,而不是预先设立好想要的情节进行填充。

将故事背景建立于封建家庭后,古装宅斗剧还出现了一个问题:宅斗需要爱情吗?

不论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是《锦心似玉》,两部作品中的男主角都拥有三妻四妾。在现实主义较强的剧情设计中,这样的人物符合原意,并且能制造更多的矛盾冲突。而在优秀的“斗”系题材中,绝美爱情必定不是故事主线。

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原著中,盛明兰曾对顾廷烨言,“这辈子,我从来只爱自己”。由此可见,女主角的成长线才是宅斗的核心,男女主的相知相守实际上是建立于利益共同体之上。在宫斗剧《甄嬛传》中,皇帝和甄嬛两人的感情也并非甜宠剧中的从始至终,甄嬛在知道自己是纯元皇后替身后便已心死。

但剧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锦心似玉》都硬将男主角改编成把妾室都忽略的“你是我今生挚爱”,想要与浪漫爱情元素也擦个边,显得贪心有余而立意不足。

宅斗有风险,制作需谨慎

宫斗剧被限,古装宅斗剧就一定安全吗?

只要是古代之“斗”,就难以避免对于历史的艺术化加工和对勾心斗角的情节设置。根据2020年1月25日《北京日报》对于宫斗剧的五大罪状,与古装宅斗剧的内容有不少重合之处。

古装宅斗剧中,情节多集中于大家族的背景设置,又涉及到宅中女子们的地位纷争,以贵族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较为常见。“宫斗”与“宅斗”相比,两者的主要内容都是角色之间的相互算计和迫害。若让此类情节全部消失,也就失去了该类题材的魅力。

但限制之下,古装宅斗剧只能自保其身。在剧情设置上,制作方需要避免一昧的“高爽斗法”,不能塑造“斗战胜佛”,而是用更为现实主义的方式去描绘人物,以更多饱满的人物形象代替体现女主“高智商”的工具人们。

同时,制作方们也要为剧集找到“斗”之外的立意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制片人侯鸿亮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一部古代的家庭文武剧”,以“宅斗”来全然概括它是以偏概全。“斗”可以作为剧集的情节,但不能作为故事的全部内容。

相比于宫斗剧,古装宅斗剧也有更加安全的题材优势。女人们可以不再全然被一辈子困于宫廷,在家宅中可以做的事也更加广泛。所谓主持中馈,不仅是管理妾室,也是把握家中的经济大权,不少古装宅斗IP中还有女主角经商的片段。这些内容都可以让“宅斗”可以在“斗”形式上有更直观的延伸。

并且由于故事常常集中在一个家族之内,古装宅斗剧也往往不会过多描述多众人皆知的宫廷争斗、朝代更迭。故事上对历史的弱化,是古装宅斗剧的安全保障之一。

但目前看来,古装宅斗IP的影视化暂未掀起热潮,除了已播剧集和在播的《锦心似玉》,目前确定影视化的古装宅斗IP只有《星汉灿烂,幸甚至哉》《慕南枝》两部作品。

其原因归于当下的规定对于影视作品中的古装宅斗题材的监管尺度尚不清晰。各个投资方和制片方为了尽量规避风险,目前还属于观望状态。另一方面,观众在近年来对于剧集“爽”和“甜”需求的逐步提升。但现今的古装宅斗IP影视化爽则“过线”,慢热又难以得到观众的喜爱,题材本身陷入了两难境地之中。

因此,古装宅斗剧在目前要掀起热潮,并且形成固定类型尚有难度。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由于宫斗剧的缺位,古装宅斗题材在剧集市场上必会保有一席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