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园暴力的根源,从影片《少年的你》说开去

 安蓝2021 2021-03-08

校园暴力的根源,从影片《少年的你》说开去

直到凌晨一点半,我还醒着,毫无睡意。这是很久都没有过的事了。除了一杯拿铁的作用,更多的可能来自《少年的你》。

这是一部青春剧,却看得我心里无比沉重。电影表面上反映的是校园霸凌,却也暗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真相:问题孩子大多来自问题家庭和问题父母。校园暴力的根本,在于社会和学校的忽视容忍,更在于父母教育的缺失和养育不当。

1、问题孩子,大多来自问题家庭和问题父母

陈念品学兼优,坚强独立,并不算一个问题孩子,但她的家庭显然是有问题的。陈念的母亲在女儿即将高考的关键时期,还四处奔忙做违法生意,因而欠下一屁股债,四处躲藏,将讨债人天天上门追讨,砸门,贴大字报侮辱、恐吓这等巨大的压力和恐惧都背负在陈念瘦弱的肩上。

陈念的妈妈同时也是一个巨婴妈妈,不但将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还在女儿需要安慰,需要保护,需要家庭系统支持的时刻,不但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反而将自己的麻烦,和对未来的希望全部甩到女儿身上,给女儿增添心理负担。

小北的家庭更有问题。他十三岁时被父亲抛弃,母亲带着她艰难生存。后来,母亲的第二个男人也离开了他们,原因是小北的存在。因此,小北的母亲将全部的怨恨和委屈都发泄到了年幼的他身上,将他一顿暴揍。

小北因而离开了母亲,独自闯荡。一个毫无社会经验和生存能力的少年,独自在社会上生存何其艰难。被暴力久了,也发展出自己的生存理念:这个世界,你不欺负别人,别人就要欺负你。

魏莱在影片中是一个施暴者,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她的家庭也有问题。

虽然她家里有钱,父亲有权,母亲有文化,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是,她的内心感受和需要是从未被父母关注和重视的。她始终被父母灌输着“不优秀不成活”的精英思想。

父亲因为她的复读,而一年不跟她说话。母亲冷漠而自私,只是将她当做维系夫妻关系的一件法宝。她是父亲的面子,是母亲的武器,她必须优秀,因此承受着同龄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因而形成了那种冷漠无情全能自恋的性格和价值观。

魏莱有两个跟班,一个是,母亲遇到事情只会下跪求饶痛哭流涕,一个是,经常被酒鬼父亲殴打。从这一两个镜头便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她们的家庭也有问题。她们为了不被欺凌而变成了欺凌者的帮凶和欺凌者。

即便是那个影片一开头就跳楼而亡的胡小蝶,通过魏莱向郑警官发飙的那几句话,也可以听出,她之所以被选中成为欺凌对象,之所以一直隐忍霸凌而不敢声张,更不敢告发,以至于最后选择以死来结束被霸凌的痛苦,显然是因为家庭支持系统太弱。家境贫困,父母软弱,遇到事情一味退缩忍让,自身背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太大,从而造成了悲剧结局。

2、问题家庭中突出问题是:父亲的严重缺席

这些问题家庭中,一个突出现象是:父亲的缺席。陈念的父亲从未出现;小北的父亲抛弃了他们母子;魏莱的父亲强势冷漠,只在女儿死的时候才出现;俩跟班的父亲,一位是酒鬼,一位也未出现。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凌厉地指出:“中国的家庭,大多都是'单亲’家庭。”

他所说的“单亲”是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大多都是缺席的。他们要么因为工作忙碌,顾不上陪伴孩子,致使孩子的生命中,缺了非常重要的父爱这一环;要么,就是认为养育孩子陪伴孩子是母亲的责任,因而对孩子漠不关心,不管不顾,只在看到成绩单的时候,来执行“惩罚”或者“奖赏”;要么就是“巨婴父亲”,软弱无能,在家中像空气一般的存在,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更别说当孩子坚强的后盾,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典型形象就是《都挺好》中的苏大强。

父亲的严重缺席,还造成的一个事实是:他们常年忙碌,不着家,忽略了妻子的需要和感受,因而造成妻子将所有的爱或者怨念都投放在孩子身上,要么令孩子承受过于沉重的“爱的压力”,要么让孩子背上“都是你的错”的怨债,从而导致孩子的心理严重压抑和扭曲。

3、校园霸凌,根源在于父母教育的缺失

孩子的成长环境如此重要,父母的养育方式如此关键。然而,仔细想来,自古至今,社会权威部门,或者教科书除了教导孩子们如何做好孩子,如何孝顺父母,如何成为祖国和社会的栋梁之才外,貌似很少有为那些即将做父母,或者已经做了父母的人们,编出一本教材,进行一下父母岗前培训,指导一下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父母,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个利于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校园霸凌发生在学生之间,但根子在家长和教师身上。”著名教育学者尹建莉在她的微博中如是说。

是的,正如她所说,“预防霸凌的发生,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从家长不霸凌孩子,教师不霸凌学生开始。”但是,家长如何不霸凌孩子,教师如何不霸凌学生,我想,还要从对父母的教育抓起。

倘若魏莱的父母能够懂得正确教育和培养孩子。尊重和感知到女儿内心深处的感受和需要,使她发展出健康稳定的人格,而不是一味地用强迫和高压来使女儿绝对服从他们的安排和指令,一心只想成为“完美的精英”,从而丧失自我和最起码的同理心,她也不会变得那么压抑和扭曲,从而去施暴吧。

陈念的母亲如果懂得一点教育理念或者心理学,稍微体谅一下青春期女儿的难处,她大概也不会将一个烂摊子甩给即将高考的女儿,而自己逃之夭夭。如果,陈念的母亲能够强大一点,成熟一点,不那么巨婴,陈念或许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被同学们欺负。

小北以及魏莱的两个跟班,倘若家庭幸福完整,父母感情和睦,并且受过一定的亲子教育,他们也许就不会成为校园霸凌以及社会霸凌的施暴者和受害者。

4、校园暴力的一再发生,还在于学校的忽视和容忍

是谁纵容了校园暴力的一再发生和愈演愈烈?

影片中用毫不夸张的手法,再现了高考来临前学校的整体氛围和现状,用如临大敌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学校,以及老师和学生们将高考看得大于一切。为了成绩,为了金榜题名,压抑和限制一切生命力,从而变得冷漠、自私、躁狂、神经质。

胡小蝶临死前,对陈念说了一句话:“我这样受欺负,为什么你们不站出来做点什么?”

是的,这是令她最无奈和最绝望的。魏莱率领着她的霸凌小团伙欺凌胡小蝶和陈念时,不可能没有同学看到,学校和老师也不可能不知道,但为什么霸凌一再发生。杨警官的一句话道破真相:“找学校,学校让你找老师,找老师,老师让你找家长,找家长,家长说我在外面打工一年见不了几次面……”

除了学校的过度重视成绩,重视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们的德育、素质、安全等教育外,校领导迫于其他压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方式,以及围观者和见证者们的冷漠,退缩,忍让,助长了施暴者们的嚣张气焰。

陈念被欺凌得忍无可忍而报警后,学校对魏莱和她的霸凌小团伙的处理方式,就是劝退,将她们推到社会上,从而使她们变本加厉报复陈念。学校还将唯一有点同情心的老师免职,新来的班主任,像个躁狂症患者一样,不问其他只顾分数。

影片中,胡小蝶生前被欺凌时,没有一个同学挺身而出,保护她。而她含恨跳楼后,同学们也是两眼漠视,只顾忙着拍照,发微信。只有陈念走上前,将自己的衣服脱下盖在了她的身上。

警察和老师一起询问陈念时,陈念说了一句话,让郑警官颇为惊讶。她说,“这里,不需要朋友。”是的,她已经深深感受到了这种冷漠和无情,因而自己也要变得冷漠无情才合群。

5、霸凌不仅仅在校园

影片中,小北和魏莱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小北是十三岁就被父亲抛弃的孩子,独自住在一间破烂不堪的小屋子里。从小就独自闯荡江湖求生存的他,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不得不参与暴力,并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但他的内心却是那么柔软而善良。“你保护世界,我来保护你”一句话,令多少人潸然泪下?

而魏莱,出生高知家庭,家境富裕,父母俱全,表面是长相乖巧,笑容甜美,学习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心底却是无比阴暗毒辣,冷酷无情。在她眼里除了自己没有别人。为了维护她的“完美形象”她既可以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命和名誉,又可以下跪求饶委曲求全。她的这种为人处世方式,她的行为准则,她的价值观除了从小受家庭熏陶,除了被父母严重压制和扭曲而来,还能来自哪里?

影片还想告诉观众的是,多关注关注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过早步入社会的少年们。他们被称作社会青年或者小混混,被唾弃,被厌恶,被成人所不齿,但他们并非生来就是恶魔,他们同样也是受害者。他们内心深处也渴望关怀和理解,他们身上也存在天使一般的善良和正义。

是的,这是一部简单而沉重的电影,它让很多人久久不能平静。原因除了那令人窒息的暴力事件外,更多的可能来自,大家都意识到校园霸凌的根本,就在于父母教育的缺失和校园教育的不当,可是,谁也无能为力。正如面对校园霸凌时,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无奈,无助,面无表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