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媒大学谢伦灿:文化断层像我们所遗失的一个个瑰丽碎片

 不悲不喜assn0e 2021-03-08

文化断层是指在历史长河中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等变更导致的文化继承前后不衔接。文化的历史一般分为:生成期、成长期、稳定期、衰落期。而不同文化之间会产生碰撞,温和的碰撞对双方文化都有利,而激烈的碰撞则对双方文化产生极大的危害,特别激烈的碰撞会导致某段文化的断层。文化的不继承、私有制及惰性造成的文化中断现象,期望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与现实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文化系统中某种或某些传统文化特质传播中断的处所。它是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观念剧烈冲突所导致的文化断裂在空间上的显示或分布。包括:(1)地域文化断层:即某种传统文化成分断裂在地域上的分布范围。如某些抢婚、走婚、多偶婚等原始婚姻制度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传播中断,仅保留在某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偏狭地区。(2)年龄文化断层:即某种文化断裂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群(以青年为主)中的体现。如好古重统意识在大多数青年人中已经消失。(3)群类文化断层:即某一文化断裂在一些文化群体中的分布。如迷信思想在科技工作者中的消失。上述三种文化断层的区分是相对的,在实际的文化断层上,往往可以看到这几种断层的交叠。文化断层现象是大多数国家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 任何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曾遇到过文化断层这一问题。而且越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遭遇的文化断层问题越是严重。其实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都是一个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同时存在的过程。文化断层同样是文化史的一部分,它更像我们所遗失的一个个瑰丽碎片,与连续的文化发展同为文化史的一部分。文化史的发展是必然存在一定规律的,所以文化断层的发展也是具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越是年代久远的文化其断层烈度越大密度越高,而对于现代的文化其断层的烈度与密度就小了很多,即使如此, 仍旧令人遗憾惋惜。文化的连续性发展和非连续性发展都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的非连续性发展即为文化断层。多用于形容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原有文化没有继续被统治主体继承。

自黄帝“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是生成期;春秋战国是成长期, 秦汉三国是稳定期, 明朝末期是衰落期, 至明朝灭亡时便产生了一个明显的文化断层时期。近年来人们提到的中国文化断裂层, 主要有两个时期:一个是明末时期的“反儒文化断层”, 另一个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追求民主与自由以来我国文化上存在的“断裂层”。纵观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 寻找对比历史上相似时期的时间轴, 文化发展呈现出一种不连续式的波动发展, 混乱的时期往往持续百年以上, 然后才是逐渐沉淀稳定的过程, 例如明朝开始的中央集权, 割裂了中国历史上君权与相权的制衡;清朝开始割裂了汉族地位的崇高性;清末民初开始的新文化运动, 割裂了以科举为中心的传统的儒学体系;民本主义思潮割裂了君权天授的传统思想;土地政策割裂了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基本经济体系等等。

1 矫松阳,文化断层与道德冷漠,学理论 2018,(01),180-182。

2 李树翠,民族教育中的文化断层与对策研究,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20(03),26-27。

谢伦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微信公众号:文化工匠

(每日更新,用匠人的脚踏实地与你一起重拾文化自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