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别后,才有可能更好地遇见

 老友手札 2021-03-08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三月的倒春寒,就好像明明已经送上车,下一秒却又飞奔至父母怀里的新娘一样,既让人有些恋恋不舍,又显得猝不及防。

可四季轮换、人来人往,乃至生老病死皆是谁也逃不开的人生常态。

而即便再留恋,该去的地方还得去、该经历的事情还得经历、该离开的也只能相忘于红尘。

虽然说起来大家都能就着“离散”讲那么一些看似“豁达通透”的东西,可真当面对那一刻,也不免老泪纵横、伤春悲秋的。

就像是,在理性层面知道“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必要和有好处的”、“一会儿放学就能见到”的家长,还是会因为“孩子突然离开自己的身边”、“再也不能像之前一样,一转头就看到那鲜活的小生命”而掩面悲泣。

这是因为我们太爱孩子、感性过重,还是其他呢?

即便已经迈过了很多岁月,可高度的社会化也并没有彻底改变我们血脉深处的一些本能。

而对生物而言,除了生存外没有其他更重要的诉求,所以,我们会努力赚钱、努力摆脱他人对我们的控制、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

但无论我们做了多少种不同的努力,其背后往往都有“安全感”与“完整性”的影子。比如刚刚提到的送孩子去学校后掩面而泣的家长。

对于他们而言,已经习惯了“孩子在身边”的岁月,所以就不自觉的把孩子当做了自己人生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孩子突然不再一直跟在自己身后了,已经习惯的人生和我们的精神世界,突然欠缺了重要的一部分。

这样的变故犹如在工作岗位上耕耘了十多年,突然某一天领导通知“你被裁员了”,一瞬间基于“习惯”带来的安全感与确定性变得荡然无存、生活的重要支撑轰然倒地、本来尚且可以遮风挡雨的居所变得残破不堪,而很快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

这种情况是利于“生存”的吗?

掩面而泣的父母,一边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勉强自己坚定的向前走,一边在内心里不知道回了多少次头;突然被离职的中年人,着急忙慌地去向主管解释和争取,甚至不惜丢掉做人最基本的体面。

他们内心中的挣扎与付诸的实际行动,都是在表征内心的焦虑,以及他们有多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回到虽然谈不上很好,但至少还算稳定的曾经。

所有的离散,都会触发我们的分离焦虑,而我们又会在焦虑的影响下,不自觉的想要回到曾经。于是,自从成为父母之后,我们就用自己的后半生去“管控”孩子、分手后,因为忍受不了难受而想要挽回,甚至自己还骗自己“我其实是爱ta的”、手机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因为不敢或没能力走出来,而只能呆在当下恶劣的婚姻或工作环境里……

这时候的我们,到底是在生活,还是在谋求暂时的生存?

稳定带来的安全感在缓解焦虑的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难以往前突破,所以每当含有“分别”意义的时刻到来时,过往的力量就会站出来紧紧的拉着我们,不让我们往前走。而如果困在原地,我们又会收获什么呢?

这两天看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新闻,一位90后的姑娘,因为游戏机被母亲摔坏之后,便选择结束自己短暂的人生。

可能很多朋友会认为,她是脆弱的,连这么点小挫折都经历不了。

但其实真正让她绝望的,是从小到大父母以爱为名对自己的控制,甚至于现在自己长大了、独立了,也依旧不肯将生活的决定权交还给自己,这样长久的、持续的伤害,以及在她眼中家人没有丝毫改变的可能、自己的未来没有丝毫的希望。

而确实,她在某种层面也是脆弱的,可问题是,当家人过分干预她的人生,用尽各种办法迫使她“听自己话”的时候,她不仅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因为总是在践行父母的想法,失去了很多基于经历而收获的锻炼和成长。

那请问在这种情况下,她如何能够不脆弱呢,而面对无望的未来,她又能够如何选择呢?

比悲剧更悲剧的是,活着的人,还要带着这份自己酿的苦渡过余生。

而在她短暂却又努力挣扎的一生中,其实她的家人也如同很多父母一样,生活的也并不轻松。

就比如,我总能听到很多家长朋友在说“我家孩子又玩游戏了,我很焦虑”、“我家孩子太贪玩了,不好好学习,我很焦虑”,以及随后提出的“我该怎么办”。

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在玩的时候,他是开心的,焦虑的只是家长。而焦虑又带来动力,促使家长朋友去干预自己的孩子。但这时候家长之所以会焦虑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爱孩子,而是因为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期待成长、自己努力干预的原因,也不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考虑,而是自己焦虑的实在受不了了,所以想做点什么让自己不焦虑。

这样的模式,往往会贯穿多数父母的一生。

接着你看,现实中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与“我觉得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期待撞在一起,带来的不就是一种现实没有按照自己期待发展的“离别”吗?

你看,这种“不肯放手”并没有给任何一方带来真正的好处。

而我们之所以放不下手的原因,有时候简单到可笑。不信你听,很多人在说“难道要我不管孩子吗(不管我难受)”、“现在工作挺稳定的,我没事儿瞎折腾干嘛”、“我也想离婚,可一直在家带孩子,现在一点工作能力都没有,离婚了我可怎么办”……

没错,原因很多时候就是“该我吃的苦,我不愿意去吃”。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回家之后,家人一边收拾你的房间,一边唠叨'这么大的人了,一点家务都不做’”。

而在听到家长抱怨孩子懒散、朋友抱怨另一半或者下属“能力不足”的时候,我都会去问一句,“你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孩子/另一半/下属,他能做什么?他什么都不用做,当然懒散/能力低。你看起来挺'好心’,但实际是自己忍受不了自己的焦虑,当你能忍受焦虑了,把机会给他了,即便他刚开始做得不怎么样,可这做着做着才能熟练不是。而到了那个时候,你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又累又满是委屈呢?”

接着,能够放手之后,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容易焦虑了呢、看着孩子/另一半/下属逐渐成长起来,是不是焦虑出现的可能就又降低了呢?

所以,不要抓着ta不放,所有的分离,都是给各自机会,让各自有可能变得更好,接着在未来以更好的面貌去更好的遇见。

而如果,“分别”之苦对你来说确实有些难以承受,那可以不用操之过急,但请一定要把你可以支配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