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天才英年早逝 他的作品被乾隆誉为三希之一

 茂林之家 2021-03-08

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在书法艺术上不守旧,敢于创新,始创今草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地黄汤帖》又名《新妇地黄汤帖》,现存墨迹是唐人摹本。纸本,纵25.73厘米,横24.0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地黄汤乃一中药名,这是有关该药的尺牍。此帖用笔外拓,笔画圆腴而纵逸,极富节奏感,“新妇”二字写得古朴凝重,“服”字以后,渐渐放开,到第二行已很洒脱,提按自然,纵放自如,充满韵律感,是历代书者临学的经典之作。

书法天才英年早逝 他的作品被乾隆誉为三希之一

地黄汤帖

《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传为晋王献之书 手卷,纵27cm,横11.9cm。此贴,全文22个字。有学者认为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临摹。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后人评:“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书法天才英年早逝 他的作品被乾隆誉为三希之一

中秋帖

王献之行草《鸭头丸帖》,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绢本,纵 26.1厘米,横26.9厘米,二行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鸭头丸帖》用墨枯润有致。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

书法天才英年早逝 他的作品被乾隆誉为三希之一

鸭头丸帖

王献之在对于传统书体的深刻研究和书艺创新路数的用心探索上,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事贵变通,章草的字字独立以及波磔的生发,不能表现出更宏大的气势、奔逸的律动。他要在章草与行书之间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径并将意趣渗入书法中,另辟一新天地,在草书的创作模式上 有意识地将“中和”转为“失衡”,走向“新奇险”的新境界。米芾对他今草的评价称“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唐张怀瓘《书议》中曾这样评价王献之在书艺上的创造:“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式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得书来时》帖,此书法气势如虹,笔法细腻,运用“臂力、腕力、指力”相结合,一挥而就,美不胜收。

书法天才英年早逝 他的作品被乾隆誉为三希之一

得书来时帖

吴德旋评论说:“大令狂草,尽变右军之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挥霍,不主故常。余谓大令草书,虽极力奔放,而仍不失清远之韵。”(见《初月楼论书随笔》),黄庭坚《山谷题跋》中又加以比较:“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耳。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

书法天才英年早逝 他的作品被乾隆誉为三希之一

海监帖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故只能从碑帖拓本中见其书艺。今人沈尹默曾谈到:“献之遗墨,比羲之更少,我所见可信的,只有《送梨帖》摹本和《鸭头丸帖》。此外若《中秋帖》、《东山帖》,则是米(芾)临。世传《地黄汤帖》墨迹,也是后人临仿,颇得子敬意趣。”

书法天才英年早逝 他的作品被乾隆誉为三希之一

忽动帖

献之四十三岁便谢世,可谓英年早逝。否则他在书艺上的成就当更为可观。虽然如此,他已将自己的天赋资质、独特的精神风貌、思想情感,一一融进他的书法作品中,他的今楷、今草以其自有的独立价值,为魏晋以来乃至对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史中留下不朽的名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