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杂谈 032:聊聊蒲寿庚

 超人的旅途分享 2021-03-08
蒲是阿拉伯人名Abu的音译,蒲寿庚的先世是阿拉伯商人,侨居占城(今越南),后迁居广州,“总诸蕃互市”,“富甲一时”。至其父蒲开宗时,从广州迁至泉州,定居泉州后渚港近的法石乡云麓村。嘉泰四年(1204年)任安溪县主簿,绍定六年(1233年)为承节郎。蒲开宗在泉州热心公益事业,淳祐三年(1243年)重修龙津桥,淳祐六年重建长溪桥。

从他的家族史可以看出,阿拉伯人是中国与欧洲贸易的中间商,蒲氏家族是世代经商的商业家族。蒲寿庚之父蒲开宗从广州迁至泉州时,正值宋金战争,泉州已于1087年置市舶司,1129年迁入南外宗正司,逐步成为中国的商贸中心,海外贸易正蓬勃发展,他们迁到更具潜力的泉州是想寻找更佳的商机。而修桥从一个角度来说是公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为了方便交通,发展贸易。

蒲寿庚是一个海商,在蒲氏入住泉州后,迅速集结穆斯林商人成为大海商集团。度宗咸涥年(1265-1274年),蒲蕃海商的年营运额利高达一千万贯。咸涥十年(1274年),海贼寇郡城,蒲寿庚兄弟平定海寇,因功授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置制使,安抚一路之兵事民政,执掌福建兵事民政要职。统领海防,权力很大。从另一方面来说,海寇的存在会影响正常海上商业活动的开展,威胁到蒲寿庚的商业利益,故必除之。


景炎初(1276年)他以福建广东招抚使的身份“主市舶”。在蒲寿庚掌管泉州军政、市舶大权之后,以蒲氏家族为主的阿拉伯外商集团势力迅速膨胀,拥有大量海舶,“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蒲寿庚在法石建有海云楼“以望海舶”,这不仅说明其船队规模庞大,也标志着法石成为外商的吞吐港。

蒲寿庚

前面这部分,是蒲寿庚没有争议的前半部分,他不仅在泉州经营香料贸易,招徕番商,同时也是宋朝的官吏,掌控着海军和市舶的大权。蒲寿庚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可以凭借权力更大规模地开展香料贸易,并可通过各种合法与非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财富。接下来的部分,是他最具争议的一部分,因为他降元的举动,被朱元璋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把尸体挖出来鞭尸,并令蒲家人永世为奴,不得做官。
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元军南下,包围临安。元军善于陆战而短于海战,闻蒲寿庚老于海事,拥海舶至多,若能招得蒲寿庚,既能严重削弱残宋的海上力量,又能借蒲氏之力给残宋毁灭性打击。在元军攻临安之前,元军统帅伯颜派遣不伯、周青招抚蒲寿庚、蒲寿宬兄弟。蒲寿庚如何应付,如今已无可考证,但是恐怕已有二心,毕竟面对摇摇欲坠的宋朝,也要为自己考虑一条后路。同年三月,元丞相伯颜陷临安,恭帝降,南宋事实上灭亡,谢道清太后命各地守臣归降大元,蒲寿庚奉命投降元朝。

同年十一月,元兵由浙江入福建,为避元军,南宋陈宜中、少保张世杰率舟师十万,奉赵昰及赵昺杨太妃等,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城南郊法石下辇村,“欲作都泉州”。以继续在闽、广沿海地区抗元,当时的南宋孤臣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带着两个娃娃皇帝端宗、幼主抵达泉州,赵呈率残部退至泉州城外法石寨,蒲寿庚只承认谢太后和恭帝,和各地守臣一样已奉命降元,又来这一伙子人,对其擅立皇帝十分不满,而且立两个小娃娃为皇帝认为是权臣野心,并无成功可能,对张世杰“闭门不纳”,致使这一干人无奈继续南逃,撤往广东。因此,宋军改泊泉州外渚獭窟。张世杰只得护送端宗匆遽移粤,经漳州趋潮阳。

既然南宋恭帝已降,宋朝已经树倒猢狲散,蒲寿庚不承认另立的幼主,拒绝让他们进城也情有可原。毕竟,一则顺势而为,二则明哲保身,毕竟蒙古大军的屠城是举世闻名的,在乱世中,活下来才是硬道理。张世杰在遭到蒲寿庚拒绝之后,强行“掠其舟并没其赀”,抢走了蒲寿庚四百多艘船。张世杰强征海舶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已经意味着逃亡宋廷和蒲寿庚的决裂,这更加坚定了蒲寿庚降元的决心。

在1276年十二月,蒲寿庚降元,蒲氏海军并入元军,助元军南征,海陆并进,极大地加速了宋朝的灭亡。此举受到元朝统治者的赞赏,元军将领董文炳率部抵泉时,擅解所佩金虎符赠寿庚。蒲寿庚降元对于宋朝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对元朝是雪中送炭,对泉州城的老百姓则是免遭生灵涂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南宋版图

景炎二年(1277年)七月,张世杰乘元军离闽,急攻蒲寿庚于泉州。这次,蒲寿庚做了一件惨绝人寰的事,他“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在宋高宗建炎三年,有三百多名赵宋宗室跟随南外宗正司迁居泉州,到南宋末年时,已经繁衍至三千人左右。罹难人数到底是多少,历史上没有定论,但应该不少于三千人。

残忍屠杀南外宗子的行为,是最让后人诟病痛恨的,也是朱元璋鞭尸的理由。然而,这真的是他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只手遮天吗?太天真了!就如上文提到的,南外宗子数量就已经达到三千人左右,南外宗正司难道就没有安保力量?难道泉州城内就没有依然忠于宋朝的臣民?起码按照泉州至今依然存在的祭祀文天祥的文相庙,供奉的“日月太保”(即两位来泉避难的幼主)的一堡宫来看, 起码宋朝在泉州民间是深得人心的。如果大屠杀是蒲寿庚一人意愿所为,恐怕没人愿意听他的,也没有能力调动那么多的兵力,这绝对是集体作案的结果。

泉州百姓家中供奉的日月太保

蒲寿庚在降元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地方势力集团在支持他。他们对当地的政治和防卫事务,都有很大的左右力量,如世居泉州,三代武卫左翼车统领夏璟,有调泉州军队之权的田真子,以援城功授永春县达鲁花赤的林纯子,“以全城功归诸故家”的颜伯录,蒲寿庚的党羽孙胜夫、尤永贤、王与、金泳等。所以说,在生死攸关之际,哪怕蒲寿庚没有下令诛杀宗子,也难保其他人不会下手。正因为蒲寿庚是首领,又是蕃人,所以所有的罪名都冠到了他的头上,原则上这些人也都是共犯,只是没人知道罢了。

明·何乔远《闽书》记:“明年(指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张世杰自海上回军攻城,寿庚遣其党孙胜夫诣杭求唆都援兵,自与尤永贤、王与、金泳协谋拒守,尽杀淮军、宗子之在城者。攻凡九十日不下,世杰解去。”

明·阳思谦《泉州府志》记:“及张世杰回军攻城,宗室又欲应之。寿庚置酒延宗室欲与议城守事,酒中尽杀之。”

郑思肖《心史》:“(景炎)二年丁丑(1277年),泉州素多宗子,闻张少保至,宗子纠集万余人出迎王师。叛臣蒲受畊闭城三日,尽杀南外宗子数万人。”

如果按文献记载来看,蒲寿庚是背水一战,必须竭尽所能坚守城池,否则一旦宋军攻入,被大屠杀的就是蒲氏家族了。南外宗子看到宋军围城,于是蠢蠢欲动,想要里应外合。这一举动激怒了蒲寿庚,为绝内患,对南外宗进行了大屠杀。这是一场你死我亡的斗争,如果非要争个对错,那真是无解了。而且,蒲寿庚如果真想要靠大屠杀来向元朝表忠心,在1276年12元降元后到1277年7月中间的七个月时间里面,大可放手去做,没必要非得等到内忧外患之时。

南外宗正司遗址


在围城三个月之后,蒙古援军到来,宋军又退回广东,一年半后,张世杰溃于崖山,幼主祥兴帝赴海死,宋祀全绝。在元十六年(1279年)二月,元朝同一中国。

自降元之后,因功劳巨大,蒲寿庚平步青云:元初,授蒲寿庚昭勇大将军(后改镇国上将军),任命为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兼提举福建广东市舶。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至元十五年三月,任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八月改任中书左丞,至元二十一年九月,任江准等处行省中书左兼泉州分省平章政事。

蒲寿庚在宋元鼎革之际,导元倾宋,叛宋仕元,客观上使泉州港得以幸免战争的大创伤。如果以同样是宋代大港的广州来做比较,因为跟元军进行拉锯战,导致商业衰败,人民逃亡海外,人口减少了25-50%左右,经济遭受了重创。元代泉州港在元军占领泉州的第二年就开港,并继续发展而极盛,这有蒲寿庚的一份功劳。蒲寿庚在元代海外贸易制度和海外贸易的展开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唐宋以来中国蓬勃开展的海外贸易事业发展到元代出现了鼎盛的局面。

蒲寿庚降元后,向元廷提出尽快恢复市舶司制度,故张世杰从泉州退兵后不久,元政府下令立市舶司于泉州,令忙古斛领之。立3市舶司于庆元、上海、澉浦,令福建安抚使杨发督之。事实上蒲寿庚仍主泉州市舶司,他以南宋泉州市舶管理的模式影响元代市舶管理制度。因为泉州降元,所以在元代众多市舶司中,获得了最优惠的税收政策,从而成为元代中国的总吞吐港,奠定了马可·波罗盛赞的“世界唯一之最大港口”的地位。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三十年条:夏四月己亥。行大司农燕公楠、翰林学士承旨留梦炎言。杭州、上海、澉浦、温州、庆元、广东、泉州置市舶司凡七所。唯泉州物货三十取一。馀皆十五抽一。乞以泉州为定制。从之。

蒲寿庚的另一贡献是促成元世祖忽必烈对妈祖的加封。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元世祖“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这与元朝急于恢复海外贸易和元舟师击灭南宋残部有关,这是应蒲寿庚请封而决定的。
蒲寿庚长子帅蒲师文,至元十八年(1281年)为正奉大夫宣使右都元帅兼福建道市舶提举。他奉诏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册封的原因是“保护海道,舟师漕运”,求妈祖继续“捍患御灾”,“以孚佑我黎民,阴相我国家”。据吴鉴《岛夷志路・序》云,师文且晋升为工部书海外诸蕃宣慰使,与其副孙胜夫、尤永贤等,通道外国,宣抚诸夷。
在元代阶级制度下,把各族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作为色目人的蒲寿庚,以及其招来的回回商人,政治地位更加优越,享有“持玺书、佩虎符、乘驿马”的特权,几乎垄断了泉州的香料和丝瓷贸易,乃至整个经济命脉,从此泉州进入了“伊斯兰黄金时代”。两宋时依附于泉州城外的“化外人”再也不是“蕃商”,他们鸠占鹊巢,成为了泉州城的主人,主宰了刺桐港的贸易,这也为随后蒲氏家族和泉州穆斯林却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埋下了伏笔。

在元廷的扶持下,泉州的阿拉伯、波斯巨商,以货易官,掌握实权。赛甫丁、阿迷里丁等因贸易捐官授予“义兵万户”之武职,掌握地方武装。至正十九年(1359年),他们拥兵自重,占据泉州,发动兵乱,震惊中外的“亦思巴奚兵乱”由此爆发。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蒲寿庚的孙婿、逊尼派穆斯林那兀纳趁机发动兵变,杀死阿迷里丁,统治泉州,和元朝分庭抗礼,打算割据泉州,建立一个所谓亦思法杭的独立王国。

亦思巴奚兵乱


最终,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元军平反叛乱,攻克泉州,擒那兀纳,持续十年之久的亦思巴奚战乱平息。在这场战乱中,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相互残杀,多座清真寺、蕃佛寺被摧毁,其他宗教也被波及。因长期受蒲氏压迫,战乱平定后,民族复仇兴起:“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闭门行诛三日”;“凡蒲尸皆裸体,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胾于猪槽中,报在宋行弑逆也”。盛极一时的蒲氏从此在泉州消声遗迹,隐姓埋名。

十年之久的亦思巴奚兵乱使商贸城市泉州遭受毁灭性打击,蕃舶海商绝迹,昔日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从此没落。随着元代的灭亡,刺桐港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所引领的中世纪“大航海时代”从此画上句号,销声匿迹五个多世纪。

纵观蒲寿庚的一生,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商,无论是造路修桥、剿灭海盗,还是加封妈祖,从根本上都是为了保护贸易畅通。而他做官,也是为了凭借权力更大规模地开展和保护香料贸易,并可通过各种合法与非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财富。

在宋元之际,蒲寿庚仕宋降元造就了泉州,使之成为东方第一大港。降元的决定从根本上还是要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但是也间接的保护了泉州百姓免遭杀戮。如果从民族角度来说,蒲寿庚是阿拉伯人,算不上汉奸;如果从职业角度来说,他是南宋官员,就算是汉奸。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元史中,认为恭帝投降后宋朝就已经灭亡了;然而在民间,两个末代小皇帝至今依然被建庙祭祀。

最后,在元末,也是因为他招来的番商过度膨胀,拥兵自重,引来战火,将泉州毁于一旦。 

可以说,宋元泉州,成也蒲寿庚,败也蒲寿庚。这个有争议的人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欢迎大家在留言区互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