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人在山区支教10年,拒绝成《感动中国》候选人:中国感动了我

 嘟嘟7284 2021-03-09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最直观的目的是灌输知识,这没有错,但在这个越来越功利的社会,老师也好,学生也好,教育他人,接受教育,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

学生忽略了接受这些知识不仅是要学以致用,还是为了填充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不那么空虚。老师忽略了教育若带着爱,就像带着春风一样让人舒畅。

大多数人带着功利的目的行走于世间各处,但总有人一直保持着一颗为他人奉献的心。

洋人教师

卢安克出生于德国汉堡,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从小到大,卢安克都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他在中学毕业后到帆船厂当过学徒,当过帆船上的教练,入伍当过兵,参加过国际帆船设计比赛。

正是因为他过人的创造力,让他即使没有通过正常的考核,也顺利进入了德国的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院的教授对他设计的作品很是欣赏,认为他是个前途无量的人。

1990年,年轻的卢安克来到中国旅行,与中国的学生同住。这段旅行的经历,让他做出了留在中国的决定。

1997年,卢安克来到中国广西,他发现这个地方的农村十分落后,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们跟着爷爷奶奶留在大山里,盼望着将来能走出大山。

他认为,教育能真正改变这些地方的面貌,于是在广西农村开办了青年学习班,但未能成功。

夏天,卢安克在广西南宁一个残疾人职业学校当德文老师,但不到一个月,他就因为就业证的问题被带到了警察局。

彼时人们对外国人的态度还不那么友好,外国人常被当作间谍看待。卢安克直到德国大使馆到警察局交了保证金后,才被遣送回德国。

两年后,不甘心的卢安克又再次踏上了华夏大地,在南宁的一所初中里教英文。

卢安克认为,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教授知识,而是让学生们爱上知识,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卢安克鼓励学生们自由想象,不拘泥于标准答案。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期末考中,卢安克教的班级的英语成绩在年级垫底,全班只有寥寥几个学生及格。家长们因此十分不满,接连向学校投诉卢安克,而学校本身更看重升学率。无奈之下,卢安克只好辞职。

卢安克在广西许多乡村当青年志愿者,义务教授当地的孩子们,充当一个教育研究者,把自己的教育心得写成书。

村里的孩子们跟卢安克抱怨,说因为普通话不流利,到镇上办事时总是困难重重,去卖水果时因为不会算术而上当受骗,所以,他们很感激卢安克能免费为他们教书,教他们说普通话。

后来,卢安克辗转来到板烈村,就在这个地方与山区的孩子相伴十年。

用心陪伴

广西的板烈村离南宁有很远的一段距离,所处的位置也十分偏僻,交通不便。卢安克来到这里,就发现这个地方基本上只有老人和孩子,住的房子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

孩子们生性狂野,但又十分孤独。卢安克的到来,像是一缕阳光照进了他们的心田。

他在村里支教,不收一分钱,每个月还拿出自己的一百多块钱给孩子们完善教室的设施,给村里的阅览室买书等等。作为一个老师,在教书育人之外,卢安克更多的是给予孩子们陪伴。

他上美术、音乐、科学、综合实践,在课堂上,他重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循循善诱。生活中,他会到孩子们的家中陪伴他们,和他们一起聊天、玩游戏,跟他们一起做饭。

那里的人喜欢喝酒,醉酒后,孩子们就常常成为被打的对象,而他们对此也习以为常。

小孩子看见高大的卢安克,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不打人?”

卢安克只是无奈地笑笑,说:“不,我不喜欢打人。”

村里的阅览室中,被翻阅得最多的是武侠小说。卢安克说,这里的孩子看起来很暴力,但实际上深受武侠小说精神的影响。

卢安克于是自己写了一个武侠题材的剧本《和平剑》,跟学生们一同拍摄短剧,旨在教化他们,告诉他们和平的意义。

平日里,卢安克也会用心地带着学生们拍各种短剧,再放映给学生们看。在卢安克看来,这不仅让孩子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让他们得到进步。

在卢安克这样用心陪伴的教育下,板烈村小学课堂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之前,孩子们在课堂上一言不合就打架,而如今孩子们都能安静地听讲。

有一个孩子说:“我愿意为卢老师做出任何改变。”对于这里的孩子们而言,卢安克不仅是一个老师,更是一个时时给予他们关爱的父亲。

“我不是要感动中国”

县里知道卢安克的付出后,打算把他列入教师队伍,打造成一个正面形象进行宣传。但卢安克知道后立刻拒绝了——付出只是为了付出,只是想改变一些东西,他并不想火。

2006年,《感动中国》栏目组找到了卢安克,想把他列为感动中国人物的候选人,他听到后吓坏了,连忙拒绝。他说:“我不是想感动中国,是中国在感动我。”

他承认,一开始在中国乡村从事教育事业,是有远大的志向,但后来发现自己没办法做那么多事,他就觉得,不能改变整体的面貌,那就改变板烈的孩子。

板烈当地的乡亲都很尊敬他,称他为卢老师,待他也十分热情,在那里,他虽然有某些方面的不适,但总体来讲能感受到很多温暖。

孩子们更是喜爱他,看着这些孩子们如小鹿一般清澈的眼睛,他都觉得有一股温柔的清泉在他心间流淌着。这都是他想一直留在板烈支教的原因。

若说现实残酷,岁月比现实更残酷。卢安克也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怀着一腔热血的小伙子,时间在他脸上刻上皱纹,在他眼里装进沧桑。

2012年,卢安克因生活状况和身体状态不稳定,不得不结束他的支教生涯,返回德国。

要说卢安克成功了,他最终还是被现实打败,正如他自己所言,留守儿童是根刺,是他无法解决的问题。

板烈村里他曾经的学生们,大多数还是无法继续上学,有的被父母逼去结婚,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进入黑社会,卢安克并没有改变大多数孩子的结局。

要说他失败了,在某种意义上也并非如此,只要有一个孩子在他的教导下改变了命运,那他就是成功的;孩子们能在他的陪伴下感受很少有过的暖意,那他也是成功的;唤醒了更多的志愿者奔赴农村,他就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价值。

柴静说:“卢安克给人的不是眼泪,而是深邃的感动,他会让你反思自己的生活以及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向这样的人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