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 60年风风雨雨 60岁生日快乐

 天津散文微刊 2021-03-09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散文福地杂志(纸刊)的选稿基地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60年风风雨雨 60岁生日快乐

江苏 张贤德

       农历六月二十四,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蓝天白云是南京少有的晴朗天空,媒体都特意拍摄视频图片;秋天的大地瓜果飘香,金灿灿一片。今天是我六十岁生日,仿佛苍天大地也为此庆贺。
       圆圆的蛋糕在盘中乐开了花,直直的陆柱蜡在消耗着生命,燃烧着未来。我戴生日纸帽,双手合十,在这值得开心欢乐的时刻,眼睛一闭,六十年的日日夜夜、风风雨雨瞬间来到脑海。
        人生六十年,想来实不易,在坎坷的人生路上,有泥泞的羊肠小道,也有灿烂的辉煌岁月。高考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家庭贫寒没有复读的机会,为了生活出门打工。一次在大靖干活,听说在征兵,想去参军的热血在沸腾,看见窗外的鹅毛大雪,下定了决心,明天一定上山去验兵。第二天清晨雪更大,风更寒。我骑自行车上路了。大靖到裴家营公路上,汽车轮下的雪压成了冰溜还能骑,有时摔跤也算不了什么。越过裴家营到岳家滩、中川,这十五公里路皑皑白雪无踪迹,只能推车行。到了十公里插入云端的蒿沟岘、驴尾巴梁,雪厚超尺,只能肩扛着车登山。那时二十岁左右,血气方刚,一腔宛如万丈豪情的江水,在跳跃的血脉里流淌。半山腰遇见一找牲畜的大叔,见我肩上垫棉袄扛车,头背挂冰棒,怪惊奇地问:“你有什么大事,大雪天赶路?”我说明情况后,他很激动,帮我将车抬到了山顶,还说“你定能穿上军装,是当兵的料。”
       太阳压山时回到了家,可惜今日验兵已结束,这是第二次未进验兵场,命运竟如此让人寒心!
        参军无望,就在农村创业。我的故乡在古浪县南部山区的蒿沟川,“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靠天吃饭,“十种九不收”是常态,行路、饮水、读书、看病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王清辉姐夫在此帮了一把,他将海子滩移民搬迁十分难求的一户让给了我,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1986年开春,张恩辉侄儿的手扶车将房屋家具等全部家当,还没装满一车,上乘母亲、妻女,在崎岖不平、冰道雪滑的山路上翻过了蒿沟岘。
当时的谭新村荒原一片,遍地沙丘杂草,沙虎子乱奔,但土地肥沃,打井灌溉。移民们在这里翻土打庄墙,和泥盖新房。
        我在村里规划好的宅基地,雇人打起了院墙,请来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一锨一锨和稀泥,一模一模抬土块,盖起了土木结构的三间平房。回想那个过程,真如燕子衔泥筑巢一般的艰难。
        参加干活的人除了亲弟兄三个哥外,还有张盛德、王清泉、张跃生、李万山,借老城张万家的厨房,有李月香掌勺,谢学武姑舅家住宿。木匠师傅是张宗林,他是我认识的堂兄,从昌灵山夜里背木,到此盖房,出力流汗,胜如亲兄。如今他早已离世,但情感永存。之所以一一点名,是因为时光渐渐流失了人情,而他们我怎么也忘不了,今日我把他们深深眷念。
       1989年黄河水上古浪,改变了缺水的历史,温饱得以解决。我对人均二亩水地的收入还不满足,又到兰州去学习《粉条加工技术》和《快速养猪法》,粉条出售,粉渣喂猪。但当时动力电所限,粉条加工未上马,养猪渐渐形成了气候。当时养猪没有成品的饲料,只有靠自己配制,玉米、骨粉、盐、添加剂、中草药等。刚养猪时七八个月出栏,通过几年实践摸索,达到了五六个月出栏。从年出栏几十头到几百头,规模逐年扩大。养猪贵在防病,若有了传染病,那就全军覆灭。有时猪死了还不清楚什么病,那就剖腹查。时间长了,猪生啥病,用啥药了如指掌。养殖不像种植,种植一年一茬二茬,而养殖可全年照常生产。那时一头猪五个月出栏,用精料五百斤,每斤1.35元,五百斤饲料675元,每斤出售毛价8元,按二百斤算1600元,除去成本、饲料、药费等,净挣600元。现在的猪价就成爆利了。
        养猪确实苦,走村窜户收玉米,粉料背麻袋;确实忙,上兰州,跑金昌发猪,每次都在夜间赶路。白天地上干活,只有夜晚才能到猪棚消毒,查看病情,有时母猪产仔常常整夜不能寐,若天下大雪,猪棚还得生火炉取暖。因为利润诱惑太大了 ,一头仔猪200元呢,产仔十头就是2000元,当时那是“摇钱树”。而现在一头仔猪就是1000多元,真可谓“金猪蛋蛋”。奋斗了十几年,手头确实有了宽裕钱,腰缠万贯气自华。2000年春天,我拿出10万元积蓄,采用包工不包料的方式,请来了施工队大兴土木,自己豪爽的成了监工者。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施工,一座封闭走廊式瓦房屹立眼前。地基钢筋水泥填,房顶双梁双檩连。室内陆板闪光环,顶棚镶嵌木纹板。飞檐雕刻艺精炼,铝合门窗更耀眼。房前屋后绿树环抱,鸟语花香,甭提有多漂亮了,真是让人兴奋。
       住进新房后,孩子们逐渐长大了。我没有考上大学,暗下决心,定要供他们走出大学门。农忙时,别人家有大人小孩“总攻”,很快结束了“战场”。在那辽阔的田野唯独我和妻子还在汗流浃背、无怨无悔、默无声息地耙地、种田、除草、收割,当时也很想叫来孩子们,最终还是被妻子和良心阻挡了。
        一次夏收,傍晚收工,路过五片地,猛然发现二亩五分地小麦已黄焦了,白天炽热麦子难以收割,那时没有收割机。吃过晚饭,磨锋镰刀,当月亮露出笑脸时,夫妻俩挥镰开战。夜风凉丝丝,明亮的月光下一片寂静,唯有这块地里发出“嚓嚓”的割麦声,那是多么美妙悦耳的声音啊,金灿灿的麦子慢慢地躺下去,成了捆子。繁忙的身影、滚落的汗珠伴着那淡淡的麦香,都在镰刀的响声中出现了。俗话说:眼睛是怕怕,双手是夜叉。当东方发白时,2.5亩的麦子变成了遍地的捆子。那时夜间割麦是常事,人手少,黄田不等人。
        陪伴我的交通工具,由下山时的自行车,换成钱江摩托,最后坐上了长安小车。在谭新村我潇洒的生活了三十年。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儿女们长大了,三个孩子大学毕业后在城市找到了工作,如今都成家立业了。1996年夫妻俩离开了老窝,来到了风景优美的江南,享受天伦之乐。不是我们有本事,而是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
“爷爷闭眼许个愿!”孙辈们的喊声惊醒了我。
        今天是我的生日,默默地说一声,祝我生日快乐!现在社会百岁老人已很普遍,我要在人生的第二个春天里,平安健康!活得幸福!
        儿女们赠送价值不菲的戒指、机械表,让我来说是一种浪费、奢侈,但它代表着儿女们的一片诚心,只能如愿。孙辈们的心意更时尚,人人说一句祝福语,还精心准备了节目:首先登场表演拉丁舞的是张玉佼,舞姿翩跹,精彩绝伦,让人赞不绝口;王铭的跆拳道一招一式,一脚一拳熟练精准,练就了百折不屈的精神;王翔的绕口令,张嘉材的少年之歌都赢得阵阵掌声和喝彩。
        长寿面之后,齐声高唱《生日快乐》之歌,歌声嘹亮,动人心弦:祝您生日快乐,祝您生日快乐……

作者简介:

   张贤德,男,甘肃古浪县人,现居江苏南京。古浪作协会员,在《甘日报》、《甘 报》、《武威报》、《杨子晚报》、《天下美篇报价》等报刊发表作品并获奖。喜爱文学、诗歌、摄影。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田光兰

制作:陈彩洁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散文福地杂志邮箱:swfd2010@126.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