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婚后同居不同寝,名存实亡24年,她独自周游列国,但从不提离婚

 昵称19961031 2021-03-09
1/16

欲知故事烹酒,敬请关注崔黎黎

他是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的后人,他是被学界尊称为一代宗师的国学大师,他生长于乡村,只有高中学历,却凭借一己之力跳出农门,走上北大讲台,坚持教书育人74年,92岁高龄方才告别校园。

他就是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有着“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赞誉的钱穆,在近代史上,同吕思勉、陈垣、陈寅恪一起被称为"史学四大家"。

其他三位史学大家要么出身书香世家,要么出身豪商显贵家庭,更有甚者出身于百年世家,只有钱穆自幼条件艰苦,求学困难,连高中毕业都难以维持,更不论踏入大学校门了。

然而,也正是因为钱穆在如此艰辛的环境下还不忘发奋图强,靠着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受人敬仰的国学大师,他才显得格外特别和受人尊敬。

<p>欲知故事烹酒,敬请关注崔黎黎</p><p>他是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的后人,他是被学界尊称为一代宗师的国学大师,他生长于乡村,只有高中学历,却凭借一己之力跳出农门,走上北大讲台,坚持教书育人74年,92岁高龄方才告别校园。</p><p>他就是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有着“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赞誉的钱穆,在近代史上,同吕思勉、陈垣、陈寅恪一起被称为"史学四大家"。</p><p>其他三位史学大家要么出身书香世家,要么出身豪商显贵家庭,更有甚者出身于百年世家,只有钱穆自幼条件艰苦,求学困难,连高中毕业都难以维持,更不论踏入大学校门了。</p><p>然而,也正是因为钱穆在如此艰辛的环境下还不忘发奋图强,靠着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受人敬仰的国学大师,他才显得格外特别和受人尊敬。</p>
<p>不过,相比于大师闪耀的事业,他的感情、婚姻之路就显得没那么顺遂了。钱穆一生共有3段感情,不过真正算得上爱情的,可能只有他的第三任娇妻胡美琦吧。</p><p>同大部分生活于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人一样,钱穆的原配由母亲代为挑选,具体名字已不详,只留得一个“邹”姓。</p><p>由于钱穆的父亲在他12岁那年便早逝,这么多年来,兄弟姐妹几人全靠母亲辛苦抚养长大,哪怕如何艰苦,也未曾断了他们的求学之路,好歹让他们长大后可以靠着学识谋生。</p>
<p>因此,钱穆对母亲特别孝顺,知道她想要让钱家尽快留后,以后也好面见早逝的夫婿,所以钱穆同妻子邹氏成婚后很快便孕育了后代。</p><p>不过,邹氏在生产的时候却不幸难产,不仅孕妇没保住性命,生下来的小婴儿也夭折。那时的钱穆年仅33岁,却接连遭逢妻子、儿子、兄长相继去世,身为钱家独子,钱穆再次承受了传宗接代的重任。</p>
<p>于是,丧妻的第二年,钱穆再娶,毕竟已到而立之年,却未留后,这在当时看来是极其不孝的。</p><p>钱穆的第二任妻子名叫张一贯,毕业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后做过苏州北街第二中心小学校长,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知识女性。</p><p>婚后,抱着传宗接代的思想,钱穆和妻子很快便孕育了三子二女,一家人其乐融融,也算和美,不过很快这样的日子就远离钱穆了。</p>
<p>由于钱穆工作繁忙,很少能顾及家中,儿女养育重任都寄托于妻子张一贯一个人身上。特别是在钱穆的才华被发掘,担任了大学老师后,战乱期间,随着学校迁移,南来北往,与妻子儿女们就更是聚少离多。</p><p>战争爆发,北平沦陷后,张一贯带着孩子们在老家苏州生活,而钱穆随着西南联大去了偏远的云南昆明,从此分离。而钱穆在西南联大之后先后任教的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也都未曾携带家属,多年的分离导致钱穆与妻子、孩子们并不亲密。</p>
<p>正是因为钱穆这有着一丝“为教抛家”意味的行为,导致他到了香港后遭到妻子、亲生孩子们的抛弃。</p><p>1949年,为形势所迫,钱穆不得不逃到香港。而孤身在香港的他不仅生活清苦,情感上也寻不到寄托,便分外思念身在大陆的妻子和5个孩子。</p>
<p>钱穆写信寄回家,期待妻子能带着孩子们到香港同他团聚,可他翘首期盼,带来的不过是次子隐晦地拒绝。</p><p>信中,钱穆的次子钱行并没有亲自写下只言片语,只有一封发表于1949年8月的社论,而这篇社论批判傅斯年、胡适、钱穆是“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所能控制的极少数人”。</p><p>一时间,钱穆身心遭到重创,他明白,自己再也回不去了,不仅是大陆,还有那个已经同他离心离德的家。</p>
<p>但是,此时的钱穆不过55岁,正是一个文人集大成的最好时光。经过了短暂的伤春悲秋后,钱穆再次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中。</p><p>那时的香港并不能称得上乐土,因为局势的改变,许多年轻人被迫中断学业,没学可上,整天无所事事。</p><p>钱穆看到这些本应该受着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在大好的时光里浪费着生命,很是心痛,想着自己回不去大陆,走欧美、赴台之路也行不通,于是便想着创办学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p>
<p>这是一个既成全自己、也帮助了无数学子的光辉之路,说办就办,1950年,钱穆便与同他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创办了“新亚书院”,他出任院长。</p><p>经历了种种困难,再克服了种种困难后,新亚书院成为了香港最富盛名的民办学校。而钱穆不知道的是,新亚书院中一位名叫胡美琦的学生日后会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p>
<p>命运的齿轮转动着,晃眼便是两年后,境遇已经好于之前的钱穆被邀请赴台讲学,倒霉地被天花板上掉落的水泥块给砸中了。</p><p>所有的缘分都是环环相扣的巧合与际遇造成的,若不是钱穆赴台讲学,他不会遭受这飞来横祸,若不是因为这祸端让他住院,也引不来胡美琦的探望,而再往前推,若不是钱穆创办新亚书院,让胡美琦有机会成为他的学生,此时正在宝岛的胡美琦也不会想着来看望住院的老师......</p>
<p>命运何其微妙,这一事推着一事的发展,让本应该只是钱穆晚辈的胡美琦,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他的妻子。</p><p>1956年,已经相交颇深的胡美琦和钱穆在香港成婚,此时钱穆已经62岁,算得上年过花甲的老人了,而胡美琦正值青春年华,不过27岁。</p><p>这对相隔35岁的忘年恋夫妻虽然在外表上看起来算不得男才女貌的登对,但是他们的灵魂却是高度匹配的。</p>
<p>前半生,钱穆大都孤身飘零,哪怕有妻子儿女,也同他并不亲近,所以尘埃落定后,同胡美琦组建的家庭算得上他首次感受温暖的滋味。</p><p>虽然钱穆年纪大了,可是却是学富五车、难得一见的国学大师,站在胡美琦的角度看来,她是仰慕这个男人的。</p><p>老夫少妻,都对彼此心存爱意,将日子过得温馨安逸。胡美琦是一个擅长理家的贤妻,她在家中养了上百盆花草植物,闲暇之余便同钱穆一起照料花草,享受闲适的生活。</p>
<p>据胡美琦回忆,钱穆常常在月光的沐浴下吹箫,而她最喜欢丈夫那安定人心的箫声。待天气好的日子,夫妻二人又会相携登山看日出,犹如深陷爱情泥淖的两个年轻男女。</p><p>虽然钱穆享受这样的生活,可他也钟爱自己奉献一生的讲台。在钱穆70岁时,他一手创办的新亚书院与其他两所民办学校合并成为了世界知名的香港中文大学,按理说,该是钱穆功成身退之际了,可钱穆随妻子赴台后却未完全颐养天年,依旧回归了他的七尺讲台。</p>
<p>钱穆一生爱看书,堪称书痴,后来他的眼睛因为使用过度,导致视力急剧退化,朋友以及学生们都劝说他少看书,甚至让胡美琦也规劝他不要再用眼过度。</p><p>但胡美琦知道书对于钱穆来说有多重要,哪怕知道这会影响他的健康,她也不忍劝说,随这个倔强的老头而去了。</p>
<p>自然,眼睛使用无度后,终有一天,钱穆双目失明了,成为了再也见不到光亮的瞎子。可钱穆并没有就此退居幕后,在胡美琦的帮助下一直教书,直到92岁那年因为身体原因再也无法走上讲台,才不得不离开校园。</p><p>从16岁开始在无锡秦家渠三兼小学开启他的教书生涯,到92岁高龄走下讲台,钱穆的教书生涯持续了长达76年之久,长过了许多人的年龄。</p>
<p>在“素书楼”的最后一课,他告诉学生们:“你们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无论局势如何,钱穆的根在中国,他的思念也在中国,他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够再次回到那个生养他的家乡。</p><p>但是钱穆的愿望在有生之年并未实现,辞教4年后,96岁的钱穆与世长辞。不过他的妻子最终还是实现了丈夫回归家乡的愿望,钱穆去世2年后,在钱穆学生辛意云的安排陪伴下,胡美琦带着丈夫的骨灰回到了苏州,将他葬在太湖石皮山,让这片生养他的好山好水伴他长眠。</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