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武八景”之《一品支锅》

 张湘晋 2021-03-09

“山'上’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借用毛主席《西江月-井冈山》词句

*

“藏头诗”

一品支锅》

张湘晋

一从天上来

品座象神

支成问鼎势

锅下洞见开

*

词释:

“赅”——点击该字参见链接。

“问鼎”——见成语“问鼎中原”。

“锅”——指“支锅石”,为宁武古八景之一。现又名“一品石(形似'品’字)”、“象顶石(如坐巨象头顶)”、“镇魔石(参附文'资料来源’)”等等。

(题图及上图笔者摄于2008年7月  有说'支锅石’下巨岩形似大象头)

*

《一品支锅象顶镇魔石》

资料来源:“搜狐”

支锅石是管涔山的孕灵结秀之所,镇山定河神石,早在清代便被列为宁武县古八景之一。这三块巨石呈“品”字形立在一个斜度达20多度的坡面上,上面的大石是一个直径约为高3.6米的立方体,下面的两块小石直径分别为1.7米和1.2米,中间有1.5米的空隙,可以容纳三人并坐。

关于支锅石的奇,《宁武府志》有这样的记载:宁武楼子山上有支锅石,上面是一块巨石,下面的两块小石好似它的腿脚,如果用一只手用力摇撼,巨石便来回摆动、摇摇欲坠,而如果几十个人合力去推,它反而稳如泰山、一动不动。

抗战时期,老百姓曾亲眼看到过日本人用小钢炮对支锅石轮番轰炸,但支锅石却铁骨铮铮,“任尔狂轰乱炸,我自岿然不动”,坚决不向侵略者低头。60年代修建兵工厂,贺龙元帅怕支锅石滚落下来砸伤修路工人,也曾派人用钢丝绳套住它,用两辆大吨位卡车使足了吃奶的劲往下拉,而支锅石却“咬定青山不放松”,又一次奇迹般的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

支锅石的确是神奇的,而它的神奇又与汾河神台骀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支锅石看作是汾河神台骀的天然纪念碑。我们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支锅石,可以看到六种不同的景观,这就是宁武人引以为自豪的“一石六品”——三星高照、点将神台、镇魔神石、支锅奇石、象顶一品、汾神显圣。这“一石六品”好像一部精彩生动的《台骀治水》连环画,把台骀治理汾河的大功大德讲述了千千万万年。

支锅石在历史上还曾经是举足轻重的军事要塞,明代曾在这里设过周长230步,高1.2丈的支锅石堡,象鼻下面“紫塞长城”四个大字便是当年的遗迹。这四个大字是明代宁武关兵备副使,后来做到兵部尚书的张凤翊于正德七年书写的,双线阴刻,每字高3米,宽0.5米,苍劲工整,正气凛然。

经过地质专家多年的考证,终于揭开了支锅石形成的原因。首先,这三块石头看似独立,其实三者之间和下面的基岩都是连为一体的,原本是一整块巨石,但是由于千万年来不断的球状风化作用,形成了现在看到的形状。

*

(以下图片采自网络  谨此致谢佚名作者)

  

  

  

  

  

  

  

  

  

  

  

  

*

(景区所在图示)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