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安顺》乡风民俗 吉昌屯迎“汪公” 2020年第20期(总617期)

 文化安顺 2021-03-09


吉昌屯迎“汪公”  

石林元

在安顺屯堡村寨,春节过后闹元宵,最后的春节余热游玩点就是去吉昌屯看正月十八“抬亭子迎汪公”。方圆几十里,无人不晓吉昌屯的正月十八迎春盛会是春节活动的一大亮点。
吉昌村,原名鸡场屯,后谐其音改成现名,属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辖区,距离安顺城区 25 千米,省城贵阳市区 60 千米,距离湘黔公路、清黄高速公路、贵昆铁路不到一千米。东临平坝区汪井村,南接平坝区高寨村,西与本镇马场、中所二村相连,北抵平坝区天龙村。三面环山、北面傍水,以“一字长蛇阵”而建。始建于明朝初年的“调北征南”后奉旨“屯田戍边”,当时共有九大姓,即:田、冯、汪、许、罗、胡、邹、范、马,后有石、陈二姓迁入,发展到今天近1000 户,长住人口逾 4000 人的规模,在屯堡村寨中属于大寨子。


话说吉昌屯的每年正月十八抬亭子迎汪公,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礼仪之全,在全国范围内属首家。每年吸引周边群众、海内外学者专家数万人前来考察参观。走进吉昌屯,就会看到一条笔直、宽敞的大街。平面布局以大街两头套小街布局,大街居中,小街东西两头挂,小街有巷道相互连通。上、中、下街有通向村外的主路,大街中段旧时还建筑了加耳、永碑,上面刻有各种吉祥图案。后山有几条主巷道通往山上,构成“关门打狗”之势。可进、可守、可退、难攻,是有序的古代城堡布置,构成“一字长蛇阵”之势,在周围屯堡村寨独一无二。其屯堡文化内涵丰富,民间民风民俗厚重。
2008 年 10 月,“屯堡抬汪公”代表贵州省出席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荣获山花奖金奖。“屯堡抬亭子”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 年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奖。多年来,多次接待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以及港、澳、台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考察。看抬亭子,外行只看正月十八这天,内行要从正月十六起就去观赏。过完元宵节后,正月十六走进吉昌屯,长街上依然热闹。汪公殿经堂(旧时称先生)的人员全部聚集在汪公殿,各负其责,有的写祭奠《祝文》,有的打扫卫生等等。你可以慢慢地阅读《祝文》内容,然后再游览万德寺内的汪公殿和大佛殿。


走进万德寺,首先是庄严、肃穆的汪公殿,进殿只看见:其中一间为大门,大门对联焕然一新,进天井后,首先看到的是两边木柱上一副木刻黑漆金字行楷体对联 :
一代忠烈功国利民尊是圣,
千秋伟人德贤垂世敬为神。
汪公殿居中间一排房屋 , 有走廊 , 走廊两边墙上有两幅绘制神像 , 神像分别有对联,左边对联 :
正直为神德望重,
恩泽惠民福寿康。
右边对联 :
施甘霖海宴河清民安乐,
兴云霓风调雨顺世太平。
体现了屯堡人向往太平盛世、安居乐业,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善良愿望。
汪公殿门口有对联为 :
河山有幸育忠骨,
诞辰无愧慰英灵。
正中上横匾大书“汪公殿”。殿内中央高坐着寨民无比尊敬的先贤汪公塑像。
神像威严庄重,两眼炯炯有神,使好人尊敬,心术不正之人生畏。两边对联 :
赤面丹心徽州主;
荣封宠锡忠烈王。
汪公像后面是韦佗神像,韦佗面对大佛殿。大佛殿对联是 :
观殿宇巍峨心正身安梦魂稳,
仰圣躬严谨天知地鉴福泽长。
对联上面,大门正中同样横匾上书“大佛殿”。殿内塑有神像二十三尊,居中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普贤、观音,右边文殊、地藏;两边有十八罗汉,一边各九尊。
左边前殿还有大钟一口悬挂,钟两边对联 ;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后门以外属寺庙范围。大佛殿天井两边厢房左边是和尚卧室,右边是厨房,供“迎汪公”大型活动使用。


正月十六晚上十一点交第二天子时,开始一年活动的沐浴祭奠,司礼组的老人们在家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就要进庙了。晚上十一点之后(即十七日子时),给汪公沐浴,更换衣服、垂帘等。旧时从这天晚上起每天早、中、晚、初更都要放神炮;初更放的叫“定更炮”,表示开始起更;清晨卯时放的叫“惊人炮”,叫人起床。打更、放神炮,告诉人们活动开始。卯时汪公的祭奠仪式开始。其程序内容是这样的 :
十七日迎春盛会活动前奏祭祀开始,这天是各姓聚集的日子,祭祀是“拈阄”来排顺序。先后给宰好的大肥猪佩戴红花,备办雄鸡(象征百事大吉)、活鱼(意为年年有余)等,用腰鼓队迎送举行公祭。家族人员排队随祭品之后进庙,由司礼组的老人们在香烛纸钱的烟雾缭绕中颂唱汪公的德政功绩。祭奠礼仪为:每姓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主祭者,其余的称之为“诸祭者”;行三跪九叩大礼,称为“三献礼”;有《祝文》《赞词》。录《祝文》一篇如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年岁次□□月建□□朔日
□□祭日□□宜祭之期。□□姓弟子等谨以香帛酒礼三牲不腆
之仪致祭于 :大唐敕封越国公忠烈汪王尊神位前而祝以文曰 :
维汪
功载有唐一代,泽沛祖国万年。
当年篆摄徽州,民歌善政 ;今值泽流黔地,世荷神庥。
威肃一镇,成为一镇福星 ;恩施八方,真是万家生佛。
戴德难忘,报恩莫自。
当此阳春烟景,恭逢圣诞良辰。
春风送暖,日月增辉。
欢迎圣驾,历膴膴之周原 ;仰祝天威,肃畇畇之下甸。
欢声匝地,箫鼓喧天,花炮惊人,钲锽聒耳。
陇上之麦禾俊秀,郊外之草木馨香。
龙旗飘荡,招来甘雨和风 ;凤盖飞扬,驱除魑魅魍魉。
驱水火盗贼瘟疫而悉尽,佑仕农工商老幼而咸安。
姓弟子等,敬竭一诚,虔伸三祝。伏愿 :
天颜有喜,圣寿无疆。
家家白叟承恩,户户黄童歌惠。
姓弟子等不胜欢欣之至。谨祝,以闻


《赞词》分三章二十四句,每一次大礼由领班带领歌赞一章八句。录其一如下 :
大哉汪王 辅佐皇唐 
徽州显业 越国声扬
凤楼救火 赤面辉煌 
鸟聊山下 万古流芳
乃圣乃神 乃文乃武
丹心不昧 忠武将军
淣池洒泪 凤阁垂勋 
云岚山顶 日月照临
赫赫厥声 濯濯厥灵
荣封宠锡 襍彩黄金
威灵感应 恺泽如春
以享以祀 庙貌常兴
在这庄严的气氛中,按姓氏逐姓进行。公祭完毕后,还有信奉者私祭。有本村的、外村的、农村的、城市的。如北京、南京、贵阳、西秀、平坝以及周围村寨,都是来许愿还愿的。同样有司礼组主持,分批进行,按先后顺序,秩序井然。直至晚上十二点还是人海如潮,真所谓“场面宏大而壮观,信者成千上万”,这是吉昌村人值得自豪的一天。
十八日这天清早,神炮一响,看见所有参加活动的全体人员按时来到大庙,各负其责,毫不混乱。这天十点以前,有十八会代表全村公祭,还有外地来的私祭。这时,化妆、服装、亭子装饰全部准备就绪,戏剧上亭,如《龙凤呈祥》《普渡众生》《天女散花》《八仙献寿》等。每年不少于六架亭六出戏。上亭完毕,准备出发。在嘹亮的歌声中,由司礼组的老人们经过沐浴、整冠更衣,于庄严肃穆中恭请汪公入舆。此时的戏台前、大街上,腰鼓队、秧歌队、舞狮队、花灯队、地戏队、彩车亭装队陆续有序进入指定位置。
中午时分,汪公在众首翘望中迎出了。此时,大街小巷、阳台屋顶、村边地角,人头攒动、人流似潮,铁炮声声、地动山摇 ;锣鼓铿锵、人声沸腾 ;鞭炮脆响、烟雾缭绕。受吉昌村屯堡人尊敬的汪公神像端坐在轿中,由龙凤彩旗导引,仪仗队高举“肃静”“回避”牌开道,随后是斧钺、大刀、日月、狮印、葵扇、罗伞及写有“越国公爵”“徽州府主”“忠烈汪王”的牌子各一块。仪仗队后是由司礼组的 24 位村老, 8 人抬轿,16 人手持红纸包扎的香前后各 8 人随轿。随后就是彩船、舞狮、腰鼓、秧歌、花灯、地戏、彩车等队边舞边走。每当汪公走到一户人家门前,老人们就要齐喊“高升”,轿子停下,主人家点燃鞭炮礼迎,烧起香烛,虔诚祈祷,前放一方桌,桌上有糖食果品以迎候汪公赐福。这样一家接一家、一巷接一巷,到学校门口的神台不足 500 米却要走上三个钟头,可见礼仪之隆重、谨严、肃穆,规模之宏大。


旧时抬汪公有这样一个神话传说 :说是在清朝中期嘉庆年间,某年正月十八。这天,一年一度的抬汪公正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神炮响彻云霄,各家各户鞭炮一串接一串,此起彼伏。用来开道的“四面三斤锣” “当当当”的敲响,震耳欲聋,每锣三响,有序地进行着。来至水塘边,突然被一官员拦住,问是什么长官经过此地,他要参拜请安。开道的人反问他是什么人。这位官员是地方官吏,从高寨到饭笼铺(今平坝天龙),经过此地,听得鸣锣三响,认为有大官路过。原来,他是九品小吏,只能鸣锣一响,而方才鸣锣三响,官应该比他大。所以他才赶紧前来请安。根据清朝吏治,下级见上级,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参拜。开道的说:“我们是每年一度的抬汪公。”官员上前一看,见轿内抬的是一尊木雕塑像,就道:“我以为是什么大官呢,原来是抬一个木墩墩。”说完转身就走。还未行几步,突然鼻血直流,无法止住,流得路上似“水塘”,人晕过去。眼看有生命危险,好心善良的屯堡人就面对汪公神像,百般乞求,恳请原谅,又虔诚地点香烧纸,该官员鼻血方止。于是,随从才慌慌张张扶起,羞愧满面,逃之夭夭。从这以后,人们就把此地叫“官晕塘”,简称“官塘”。年长日久,倒把原来的名称忘了。那处水塘不见了,名也变了。“官塘”变成了“观塘”,只留下这个传说故事。


看完抬汪公,有必要了解吉昌抬汪公为什么与鲍家屯、狗场屯“抢汪公”的真正历史:吉昌屯从开始建村到现在,传承了屯堡人抬汪公的习俗。有庙两座 :一是位于今天吉昌村委办公室的朝阳寺(已毁);一是位于村中间的万德寺(分汪公殿和大佛殿)。万德寺位于村的东大街,坐南朝北。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石头砌墙 , 柱头、枋子穿孔相构连,雕花栏屏装饰,石板盖房,是典型的屯堡建筑。面积 800 多平方米,占地 1000 多平方米。现存房屋 19 间,由汪公殿、大佛殿组成,前排为村老龄协会办公处、村治安室,房屋为三进两天井(俗称轿子型)建筑,临街而建。吉昌村抬汪公早已远近闻名,这一活动在民间还流传着鲍家屯、狗场村“抢汪公”的传说,版本很多,但有误的就是“三屯由于抬汪公引出矛盾而抢汪公”,事实并非如此,真实的“抢汪公”事件是这样的 :
据传,清咸丰十一年(1861 年)正月十八日清晨,吉昌屯与往年一样举行抬汪公活动,根据惯例,要抬到“三殿九”进行祭奠仪式后,就与鲍家屯、狗场屯进行交接仪式。正在交接中,太平军驻旧州首领张遇恩与清军城团黄恩恒在今天的马场桥作战,关帝庙西面杉树林与马场桥不到两里,受战乱影响,只得各村抢起抬汪公的道具疏散。根据三个村所得的道具来分析,鲍家屯首先拿到汪公神像,吉昌屯得到汪公座椅(轿子),狗场屯最后收走了大伞(凤盖),于是后来抬汪公的时间依次为鲍家屯正月十七、鸡场屯十八、狗场屯十九,并不坏规矩。这就是今天流传的鲍屯、吉昌、狗场屯“抢汪公”的真实故事。此次战乱《续修安顺府志》有记载,城团黄恩恒阵亡。
“汪公”巡游完毕,回归庙宇,众执事礼请神像归位,“迎汪公”的活动才告结束。

文中图片均为吴忠贤  摄影

· 作者简介

石林元男,安顺屯堡人。贵州省屯堡协会研究学会会员,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安顺市作家协会会员、黔中文化研究学会会员。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诗词多篇,现在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及古诗词创作。

2020年3月


值班编辑:张厚林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