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不爱学习,给他们试试“鸟笼效应”,不出三天爱上读书

 汉汉吧 2021-03-09

虽然家长们不愿意相信,但事实就是,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不爱读书,正如大多数成年人都不爱工作一样。

然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成绩肯定也不会有多好,这又恰恰是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父母们总是不遗余力地督促孩子去读书,但一味督促也不是最好的办法,比起这个,让孩子自己爱上读书,才会更有效。

那应该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呢?这就得说到“鸟笼效应”了。这个理论是由美国近代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来的,而且他还拿自己的一位朋友——物理学家卡尔森做过实验。

不想养鸟也得养——一个心理学家耍的小心机

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不久之后,他的好朋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也退休了,于是詹姆斯就经常去找他玩。

有一次,詹姆斯突然跟卡尔森打起了赌,他告诉卡尔森:“我一定会让你养上鸟的。”

卡尔森听了直摇头,说:“这是最不可能发生的事,你知道我是讨厌鸟的!”

虽然卡尔森这么说,詹姆斯却信心十足,并在第二天再次拜访卡尔森,而且给他带来了一个鸟笼。

卡尔森笑着接受了,并再一次保证自己肯定不会养鸟,还提醒詹姆斯快点认输。

然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卡尔森家里一直摆着一个空鸟笼,几乎每一个前来拜访的人都会问他是不是以前养的鸟死掉了,有的还提出愿意赠送他一只鸟。

面对访客们的疑问,卡尔森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解释,时间一长,他就很耐烦了。

但鸟笼又是好友詹姆斯送的,也不好意思扔掉或者藏起来,于是就只能买一只鸟来养着。

就这样,詹姆斯赢了打赌,兴奋之余的他,便把这一现象命名为“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其实是一种反常理的操作,按照正常思维,我们应该是先想养鸟,然后再去买鸟笼。

可现实却是,人们常常会因为先有了鸟笼,再去买一只鸟来养。这是因为鸟笼一旦买下,就成了沉没资本。

为了不让它浪费,人们就倾向于买一只鸟住进去,以发挥它的作用。事实上,这种反常思维也可以用在孩子的学习上,而且效果还非常显著。

活用“鸟笼效应”,不出三天就能让孩子爱上读书

观察孩子的兴趣

想利用鸟笼效应来让孩子爱上学习,家长首先得给孩子准备“鸟笼”,也就是学习资料。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资料都适合,因为鸟笼效应要想发挥作用,就一定要让人觉得鸟笼是一项不甘舍弃的沉没资本,就像卡尔森因为鸟笼是好友赠送的礼物而不愿丢弃一样。

所以在此之前,家长一定要观察孩子有哪些兴趣,只有找到了他的兴趣点,然后再围绕它来购买相应的资料,才能让鸟笼效应起作用。

购买合适的学习资料或者提供学习环境

了解了孩子的兴趣点后,就可以围绕着这一兴趣来给孩子买学习资料,或者给他报相关的培训班。

比如孩子对数学感兴趣,那就买数学类的科普书或者教辅书,也可以给他报数学方面的培训班。

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就好比詹姆斯送给卡尔森的鸟笼,虽然不是自己原先想要的,但自己并不反感,反而还很能接受,于是就会想办法利用它们。

通过鼓励和奖励来进一步驱动

做完第二步,孩子多半就已经开始受鸟笼效应的影响而去按照父母的期望进行学习了。

但此时他内心的驱动力却还是不够强劲,如果没有在短期内产生成就感,孩子还是很有可能放弃甚至退缩的。

所以家长还应该继续给孩子鼓励,并在孩子取得小成就时给予奖励,这样才能持续不断地推动孩子继续学习。

鸟笼效应充分利用了人们“不愿意浪费”的本性,家长对孩子使出这一招,虽然看上去是耍了小心机,但由于孩子在整个过程中都有充足的兴致,压力也就不会太大,因此也不存在“虐待”的嫌疑。

事实上,当孩子因为鸟笼效应而对某一门课产生兴趣,并通过持续的学习取得一定成就时,他的自信心也会大增,从而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

但正如上面所提醒的那样,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找准孩子的兴趣点,然后再以此为切入,这样才能让整个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否则的话,如果孩子不感兴趣,就算家长投入再多的钱,也不会让孩子觉得有半点可惜,鸟笼效应自然也就不再起作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