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隆迪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世界历史网 2021-03-09

布隆迪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Burundi),简称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位于南纬2°20’至4°27',东经28°50’至30°53’。北与卢旺达接壤,东、南与坦桑尼亚交界,西与刚果(金)为邻,西南濒坦噶尼喀湖。境内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东非大裂谷东侧高原构成,国土面积为27834平方公里,全国平均海拔1600米,全境多山,有“山国”之称。

2018年12月,布隆迪政府通过法案,宣布基特加为政治首都,现首都布琼布拉为经济首都。

居民包括图西人(占人口14%)、胡图人(占85%)、特瓦人(占1%)3部分。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法语和基隆迪语。

布隆迪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为农牧业国家,其发展经济的困难在于国家小,人口多,资源贫乏,无出海口。国家收入的70%来自农业,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部东非大裂谷地带。此处讲述了它自16世纪至今的历史,布隆迪在19世纪下半叶被德国殖民者入侵,1962年独立,次年与中国建交。

1、早期历史

约在16世纪中叶,布隆迪已建立王国,以放牧为生的图西人到此对当地胡图人农民建立了他们的统治,形成封建王国。

17世纪中叶,布隆迪王国开始向外扩张,到19世纪上半期,国王恩塔尔·鲁加安巴统一了布隆迪大部分地区,并占领了今卢旺达南部与坦桑尼亚西部的一些地区。但是这个王国未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制度,长期处于分散割据状态,王子(甘瓦)在领地上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

直到1900年,布隆迪国王(姆瓦米)只能有效控制国内一半领土,其余领土分属半自治的酋长控制,这时期布隆迪王国的统治是以一种独特的封建保护关系为基础,即“保护人”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或牛群分配给农民和牧民经营,向他们征收一部分收成,并强迫其服劳役。农牧民实际上处于农奴地位。国王姆瓦米是最高保护人,全国土地都属他所有。这种封建保护制度一直维持到1976年才废除。

2、殖民者入侵

19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德国、比利时三国势力侵入。

19世纪下半叶,布隆迪政府和人民抵制阿拉伯贩奴商人和欧洲探险家的侵略活动,使外来殖民者未能在此立足。

1885年,柏林会议(1884~1885)决定将布隆迪划为德国势力范围。

1890年,德国将布隆迪并入它的“东非保护地”,被德国征服当地统治已久的王权,将此地列为德属东非的领土,并在1916年落入比利时军队的控制。

1896年又在布琼布拉设立兵站,不断派出远征军侵夺各地。

1899年,德国把布隆迪和卢旺达合并,改称卢旺达-布隆迪,划归德属东非殖民地,实行间接统治。

1903年6月6日,布隆迪国王被迫与德国兵站指挥官签署协议条款,接受德国的保护,从此丧失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联将当时已合并在一起的卢旺达-乌隆地(Ruanda-Urundi)分配给比利时,比利时则透过间接的方式扶植当地王族统治该地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卢旺达-乌隆地变成联合国托管领地的一部份,委由比利时代管。

1916年,比利时军队从扎伊尔进占布隆迪。

1922年7月,国际联盟将布隆迪当作委任统治地交给比利时政府。

1925年比利时当局强迫布隆迪与比属刚果殖民地建立一个行政联盟,由比利时与德国先后派出官员驻扎,在布隆迪实行分而治之和间接统治。

1946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布隆迪交给比利时“托管”。

3、独立运动时期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布隆迪形成了许多政党。

1959年,乌隆地与卢旺达分开。

1961年6月,布隆迪国内有23个政党,影响最大的是1957年成立的民族统一进步党,简称乌普罗纳党。布隆迪民族统一进步党原来代表保守的酋长们的利益,1959年王子路易·鲁瓦加索尔将它改组成为比较开明的政党,要求立即实现国家独立和实行国家制度的民主化。比利时殖民当局迫害进步政党的领导人。

1961年1月,比利时被迫同意卢旺达-布隆迪实行自治。

1961年9月18日,在联合国监督之下,布隆迪举行大选,民族统一进步党获胜,组织了临时政府,宣布与国王姆瓦姆布扎四世合作,实行君主立宪制。

1962年6月27日,第1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结束对卢旺达-布隆迪托管统治,承认其独立。随后不久,布隆迪拒绝联合国关于成立卢旺达-布隆迪联邦的提议,于1962年7月1日自行宣布独立,称布隆迪王国。

1963年12月21日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4、共和国时期

独立后,布隆迪王室与政府间发生了意见分歧。政府要限制王权,王室反对改革。同时图西人和胡图人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化。

1965年国内开始发生骚乱;10月18日,一批胡图人军官企图夺取王宫,迫使国王逃亡国外。布隆迪全国学生联盟和鲁瓦加索尔民族主义青年组织等也积极宣传反对君主制度。在农村,胡图人恐怖分子袭击图西人,政府对胡图人进行镇压。

1966年7月夏尔·恩迪泽耶王子在部分军官的支持下,接管国家最高权力,称恩塔尔五世。

1966年11月28日,M.米孔贝罗发动军事政变,废黜了国王,宣布成立共和国。

长期以来,布隆迪是由占人口少数的图西人掌握政权。虽然君主制度在1966年动乱中已被推翻,但图西人与胡图人之间的矛盾仍十分尖锐。米孔贝罗政府对胡图人实行高压政策,以致1969、1972年爆发了两次胡图人反政府的武装叛乱。政府军队进行镇压,引起了大规模流血冲突,数万名胡图人难民逃往邻国,边境上不时发生难民袭击村镇事件,政局很不稳定。

1976年11月1日,第一副总参谋长 J.-B.巴加扎等军官发动政变,推翻米孔贝罗政权,成立了第二共和国。

巴加扎执政以来,采取措施缓和两族人民间的矛盾,改革内政,取消人头税,废除封建性的“牛群契约”制,改革土地租佃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同时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鼓励外国投资,从而政局趋于稳定。

1984年8月巴加扎通过大选当选总统。

5、现代时期的布隆迪

2001年11月1日,布隆迪过渡政府成立,布约亚出任过渡期前18个月总统,原民阵总书记、胡图人恩达伊泽耶出任副总统。

2003年4月30日,根据阿鲁沙协议顺利实行政权交接,恩达伊泽耶接任总统,图西人卡德盖出任副总统,布过渡期平稳进入第二阶段。11月,布政府和最大的反政府武装保卫民主力量(FDD)签署一揽子和平协议,FDD加入过渡政府,布和平进程取得重大进展。

2005年3月18日,布隆迪颁布实施《后过渡时期宪法》。宪法规定:实行多党制。胡图和图西两族在政府和国民议会中所占比例分别不超过60%和40%,在参议院中各占50%。政府成员由总统征询副总统意见后任命,由不同政党代表组成,对总统负责。国防和安全力量服从于国家文职权力机关,由专业人员组成,不参加任何党派,任何一族在国防力量中比例不得超过50%。

2005年6月至8月,布隆迪顺利举行地方、立法和总统选举。FDD在地方、国民议会和参议院选举中分别赢得63%、55%和88%的席位,成为执政党,其领导人恩库伦齐扎当选总统,8月26日就职,随后组成新政府。

2006年9月7日,布隆迪政府与最后一支反政府武装全国解放阵线(FNL)签署全面停火协议。但有关落实协议的谈判多次陷入僵局。

2008年4月,双方发生较大规模交火。5月,在国际社会的积极斡旋下,双方再次签署停火协议。12月,推动布隆迪和平进程地区国家首脑会议在布举行,布政府与FNL就FNL转为合法政党及其在布政权体系内职位分配等问题达成一致,签署了新的和平协议。

2009年4月,布隆迪全国解放阵线正式宣布放弃军事斗争,3500名士兵被纳入布军队和警察系统。

2010年6月28日,布隆迪举行总统选举,因反对党指责政府和执政党在此前举行的地方选举中舞弊而拒绝参选,恩库伦齐扎作为唯一候选人以91.62%得票率蝉联。

2015年4月,因恩库伦齐扎寻求第三个任期遭反对党反对,布隆迪局势动荡。潘基文派遣赛义德·吉尼特前往布隆迪与恩库伦齐扎以及各政党领导人等进行磋商,鼓励各方开展政治对话,达成全面协议。

5月31日,东非共同体成员国领导人在达累斯萨拉姆举行布隆迪问题峰会,峰会建议布隆迪将选举至少推迟一个半月,以营造一个有利的选举环境。6月10日,恩库伦齐扎签署法令,宣布布隆迪将于6月29日举行国民议会选举,7月15日举行总统选举,参议院选举将于7月24日举行。

2015年10月28日,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2018年5月,布隆迪举行修宪公投,并以73.26%支持率高票通过新宪法,主要内容包括:总统任期从5年延长至7年,可连任一次;政体从总统制变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将两位副总统改为一位副总统和一位总理,均由总统任命。

2018年12月,布隆迪政府通过法案,宣布基特加为政治首都,现首都布琼布拉为经济首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