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介书生缘何成就战神本色

 一葉一如来 2021-03-10

这位白袍将军到底有何魅力,得到毛主席和田中芳树的如此青睐呢?让我们看看陈庆之和他的七千白袍军封神之路。

日本作家田中芳树所著的中国历史小说《奔流》,记录了南北朝时期一位白袍将军陈庆之的丰功伟业。陈庆之,这个名字并不为多数国人所知,但其传奇的一生让人感叹,只因生在南北朝这个被正统历史所遗忘的时代,其光辉事迹也由此鲜为人知。

但翻开尘封的历史档案,依然有很多文人墨客,被他那迷人的风采所吸引,尤其是小说《奔流》的问世,让世人重新认识了这位不世出的名将,如果细细品味历史,你会发现,这位伟大的将军纵横沙场,创造出的惊人战绩,称之为“战神”,丝毫不为过,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每次读到《南史·陈庆之传》时,都会击节赞叹:“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那么,这位白袍将军到底有何魅力,得到毛主席和田中芳树的如此青睐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1500年前的那场历史迷雾之中看个清楚吧!

以陈庆之为原型的梅长苏(图片来自网络)

“本非将种,又非豪家”的“素人”出身

梁武帝萧衍对陈庆之的评价是:“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可以想见的是,在南北朝那个讲究门第出身的年代,尤其是出身于“衣冠南渡”后的以正统自居之南朝,作为庶族出身的陈庆之,是如何从一名文弱书生成为寒门将种的呢?

说他寒门,这估计并不难解释,而说他“文弱”,很多人难免会有疑问,毕竟他征战沙场的不凡战绩摆在那儿,一般人恐怕会把他想象成为长坂坡七进七出的常山赵子龙那般,觉得他应该是一位武艺卓群英姿飒爽的威猛将军。

但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据《梁书·陈庆之传》记载,“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说“庆之性格恭敬谨慎,衣服穿着朴素不华丽,也不像一般名士那样喜好音乐,更不擅射箭骑马,但他能善待军士,使之以死效力。”

可见,陈庆之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这跟影视剧《琅琊榜》中的“麒麟才子”梅长苏倒是颇有几分相似之处。真是难以想象,他是如何以文弱之体征战沙场、创下后面那么多辉煌战绩的。

据载,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

作为一个出身寒门的文弱书生,他的进阶之路可比一般人要困难得多,但他有个先天的好条件,这恰恰是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优势,那就是他离九五至尊的皇帝很近。

天监元年(502年),萧衍受禅登基,建立南朝梁政权,是为梁武帝。众所周知,梁武帝身上有很多的标签,比如“和尚皇帝” “文学皇帝” “饿死皇帝”,当然,还有个很重要的标签,那就是“棋痴皇帝”。

正是这位“棋痴”萧衍,在登基为帝后,将年仅十八岁的陈庆之带入宫中,担任主书一职(相当于秘书),至于为何要指定这么一位无门无派,且文不能提笔安天下、武不能上马定乾坤的“素人”在身边,历史没有记载。

梁武帝其人,虽然不算是千古明君,但也算帝王中的佼佼者。比如他的文学水平,陈庆之绝对只能仰望,因为萧衍写过《春秋问答》《孔子正言》,据说还曾经编著过一部六百卷的《通史》,很可惜到了宋代已经失传。

就连诗词,萧衍都玩出了个新高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竟陵八友”,他跟王融、谢眺是基友,他的《燕歌行》是最古老、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竟陵八友

梁武帝书法

至于书法,萧衍完全可以在古代帝王中排名前几位,他跟陶弘景关于书法的言论,被编著成了《与梁武帝论书启》。

作为当时士大夫的标配,音律也是萧衍拿手好戏。《隋书·音乐志》说:萧衍“既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你看人家都能自己制定礼乐了,陈庆之还“不好丝竹”,不通音律,这些爱好根本无法跟领导搭上线!

好在陈庆之终于找到了一个领域,能跟梁武帝产生共鸣和交集,那就是下棋。《南史·陈庆之传》说陈庆之“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可见,陈庆之的秘书工作,并不是我们以为的写写画画之类,而是天天陪萧衍下棋,而这一下就是二十年,为了能从众多随从中脱颖而出,陈庆之陪萧衍下棋可以不眠不休,随叫随到,凭着这份毅力,逐步取得了萧衍的好感,成为萧衍的铁杆“好棋友”。

正所谓,人这辈子不怕不成事,就怕做事不专注、事情做不精。陈庆之用自己二十年如一日的围棋生涯,完美地诠释了这个道理。他在等待一个机会,而这个机会终于在他四十一岁的时候,不早不晚地到来了!

以南击北的不败神话

在说陈庆之的辉煌战绩以前,我想来探讨一个问题,也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普遍现象,由于兵种(北方骑兵VS南方步兵)、地势(北方平原VS南方山地)、民风(北方彪悍VS南方文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在军事上北强南弱的格局,这个格局自从有战争以来,几乎就没有改变过。

所以自古以来,我们看到历史上常常出现北方统一南方的案例,比如晋朝、隋朝、宋朝等以汉族文明为代表的朝代,当然蒙元、满清为代表的游牧民族统治时期,自然更加不在话下了。宋太祖制定“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也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定律。而陈庆之的成功,却几乎打破了这一铁律。

南梁普通六年(公元525)正月,北魏内乱,徐州刺史元法曾在彭城投降南梁,请求梁武帝派兵接应。梁武帝任命陈庆之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并率2000人护送梁武帝的次子豫章王萧综去镇守徐州。

至于为何要派一个从来没有打过仗的陈庆之上阵,我想个中原因,一方面是梁武帝觉得,这个棋友陪伴自己下棋这么多年,也该给他点捞点军功讨些封赏;另一方面,这次应该是有惊无险,无仗可打,权且让陈庆之当个临时工,打打酱油过把瘾就算了。

然而,北魏可不肯白白地将徐州拱手让人,派了两位宗室元延明、元彧率骑兵2万,与陈庆之交战。当然陈庆之也不傻,他将2000步兵带到山上,准备伏击北魏的骑兵。北魏军队看到陈庆之据险坚守,而骑兵只适合野战,在山里无法发挥突击优势,就只好在原地建造营垒,准备跟陈庆之玩对垒战。

北魏与刘宋对峙图

陈庆之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在营寨里点了很多火把,扎了很多稻草人,用疑兵之计来迷惑对手,然后亲率2000人,偷偷摸摸地绕到敌人的营寨旁,像洪水猛兽一般冲进敌营又砍又杀。结果一场大战下来,北魏大半的士兵惊慌失措、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只有极少数的士兵逃走。

这便是陈庆之出山以来的第一战,以2000步兵战胜了2万骑兵。然而,这一仗之后,随着豫章王萧综的离奇投敌,最终宣告失败,陈庆之不得不率兵撤回,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公元527年,陈庆之再次作为偏将随曹仲宗、韦放等率军攻击涡阳(今安徽省涡阳县),曹仲宗看敌军势大,畏惧不前。浑身是胆的陈庆之却率200轻骑兵主动出击,趁夜偷袭5万敌军,大获全胜,连破魏军四座营垒,魏军大败,遂攻下涡阳。此战陈庆之作为偏将竟然立下头功!

紧接着,陈庆之载入史册的北伐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公元528年,趁着北魏内乱、北海王元颢逃到南梁避难,梁武帝派陈庆之率7000南梁军,护送元颢北归继位,首战就攻克铚城(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

之后,他率领7000白袍军千里迢迢,孤军深入,攻占北魏都城洛阳。入魏一百四十天,攻陷三十二城,胜四十二仗,先后歼灭击退北魏三十万大军,纵横千里,所向无敌。我给大家列数一下这些无法想象、不敢相信的北伐传奇。

如“睢阳之战”:睢阳的丘大千有7万人马,筑起九座营垒阻挡陈庆之。结果一天之内,陈庆之连下三座营垒,丘大千率众投降,7万军队一日之内覆没。

又如“考城之战”:济阳王元晖业率羽林军2万前来阻击,屯兵考城。此城易守难攻,四面环水。陈庆之修造浮垒,乘筏顺流而下,一举夺下考城,并且活捉主将,缴获战车7800辆。

还有“荥阳之战”:荥阳城池险固,守将杨昱有兵7万,魏将元天穆的大军又将到达。陈庆之亲自擂鼓,士卒奋勇登城,终于攻克荥阳,随即又亲率3000白袍奇兵,背城迎战20万魏兵,大败魏军。

由于梁军一律身穿白色战袍,百姓看见南梁屡战屡胜,就编了一首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可见陈庆之的战力之强已令北魏胆战心惊。

陈庆之进军到虎牢,尔朱荣弃关逃走,北魏帝也弃洛阳奔并州,陈庆之拥元颢入洛阳宫。陈庆之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我们所熟知的成语“千兵万马”和“千军万马”就是依据此典故而来。

关于陈庆之的不败神话,近些年以来,在网上被炒作得很热,其观点也是分为鲜明的两面派。

一边认为,所谓陈庆之的不败战绩,基本上都是《南史》《梁书》以及《资治通鉴》这些自诩为正统的史书自吹自擂的产物,加上田中芳树的小说《奔流》大肆渲染的结果。其实,在《魏书》《北齐书》等史书中,陈庆之却并非战无不胜,亦曾败得狼狈。

另一边则认为,陈庆之绝对是个被埋没的战神,他不仅能像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那样,打赢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而是把以少胜多的打仗模式变成了自己的招牌菜,可以说,他毕其一生都在完成“以少胜多”的战争仪式。

平心而论,陈庆之北伐以少破多的战绩,有事实基础(史书记载),但也有一定水分,比如对于敌军人数的夸张描述,《梁书》记陈庆之自述,“我辈众才七千,虏众三十余万”。常人多以为7000破30万,其实“虏众”不只指敌军,还包括做后勤等工作的百姓。

去全盘接受一个神化的人物并不难,但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他的是非功过,这才是不容易的事情。像近代学者吕思勉对陈庆之北伐的评价就比较中肯:“(陈庆之)其锋可谓锐矣,然魏之兵力,未大损也”。

总之,挤干神话中的水分后,陈庆之依然不失为一代杰出战将,毕竟,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很多,攻陷敌国都城的名将也很多,比如白起、乐毅等,但是同时具备这两点的只有陈庆之一人做到了,这无疑是对陈庆之神话的最好诠释。

陈庆之的“封神”原因分析

陈庆之的北伐取得如此战绩并走上神坛,誉为战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士兵精悍、陈庆之本人才能杰出的原因。

1、外部因素:北魏内乱

北魏时的豫州范围,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北魏内乱给了陈庆之一个良好的时机。当时北魏发生了尔朱荣之乱,又称河阴之变。史书记载:“因纵兵乱害,王公卿士皆敛手就戮,死者千三百余人。皇弟、皇兄并亦见害,灵太后、少主其日暴崩。”这次屠杀,可以说是把北魏的中坚力量杀了一干二净。因此面对着陈庆之的大军,自然是无人能够出兵抵抗。

此时的北魏,士气低下,内部动荡。尔朱荣也为国内的事情焦头烂额,刚刚平定了葛荣,又囤兵上党至邺城一线。北魏又一大将元天穆,也率魏军主力前去平定济南邢杲叛乱。根本无暇顾及陈庆之。

另外,由于陈庆之率领7000的白袍军,且打着“送元颢北归继位”的旗号,因而并未引起北魏的足够重视。《魏书》载“朝廷以颢孤弱,不以为虑”为证。

二、内部因素:士兵精锐

要打胜仗,有一支精锐的军队很重要。为什么陈庆之的“白袍军”如此厉害呢?陈庆之虽然不善武艺,但治军有方,这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一是爱兵如子。《梁书》记载:“从高祖东下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他有了封赏从来不是自己用,而是要分给身边人,因此身边人对他都十分敬佩,常常想着要报效陈庆之。

二是袍泽情深。白袍军很有可能是一支由同乡聚集起来的军队。陈庆之的籍贯是义兴国山人,《梁书》记载荥阳之战时:“一鼓悉使登城,壮士东阳宋景休、义兴鱼天愍逾堞而入,遂克之。”

白袍军中奋勇争先的两个士兵,一个是东阳人,一个是义兴人,要么是家乡人,要么是临近州县人,属于广义上的“老乡团”。就像曾国藩的“湘军”一样,大家都是沾亲带故,打起仗来同仇敌忾,战斗力自然不俗。

-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