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当代教育家》2020年12期 专题 2020年,疫情冲击全球,世界波诡云谲。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竞争加剧而且高度不确定的时代,中国教育的巨轮究竟将驶向何方?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就教育改革问题先后下发了若干文件。这些文件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无数学子的命运,关系到今后数年乃至十几年教育的航向。现将这些文件中涉及中小学的部分,摘取精华,汇编如下,供大家参考。劳动教育,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它一直是教育的应有之义;陌生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它几乎被遗忘了。今天,劳动教育这样一个具体的教育内容居然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这说明劳动教育已经到了必须唤醒、必须改革的地步。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全程——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连接生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时代特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
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挥向哪里,教育的巨轮就驶向哪里。一直以来“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步伐。在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党中央仍然对教育评价关注有加,一个全新的指挥棒迅速出炉。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学校,依规依法问责追责。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严格学业标准。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业要求,严把出口关。对初、高中毕业班学生,学校须合理安排中高考结束后至暑假前的教育活动。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2020 年的教师节刚刚过去,教育部等八部委就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嘹亮号角。东风劲吹,大地复苏,春暖花开,欣欣向荣“,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增强学校发展动力……充分激发广大校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师生才智充分涌流、学校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文件的字字句句,无不激动人心!2020年9月15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八部门共同下发的指导性文件《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为的是“充分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可以自主建设校本课程。鼓励支持学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强化学校课程实施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实际科学构建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校本课程。可以自主实施跨学科综合性主题教学。学校在遵循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基础上,可自主安排教学计划、自主运用教学方式、自主组织研训活动、自主实施教学评价;对于学科间关联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可自主统筹实施跨学科综合性主题教学。允许教师不断创新。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探索符合学科特点、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严肃校规校纪,依法保障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尊重和保障学生在学习中自主进行选择、参与、表达、思考和实践。大力精简、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题教育活动,有效排除对学校正常教教学秩序的干扰。副校长聘任权。加大学校行政领导人员聘任制推行力度,进一步扩大学校在副校长聘任中的参与权和选择权,鼓励地方积极探索由学校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提名、考察、聘任副校长,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学校机构设置权。学校根据办学实际需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设置内设机构,自主择优选聘中层管理人员。教师聘任权。学校依据核定的编制、岗位数量及岗位结构比例和教育教学需要,提出教师招聘需求和岗位条件,并全程参与面试、考察和拟聘人员确定;鼓励地方探索在学校先行面试的基础上组织招聘;对具备条件的学校,可放权由其自主按规定组织公开招聘,并按要求备案。职称评聘权。按照核定的岗位设置方案,中初级职称和岗位由具备条件的学校依据标准自主评聘,高级职称和岗位按照管理权限由学校推荐或聘用,并依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实际业绩,推动教师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学校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分配,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功能。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学校按照在人事自主权方面,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和学校发展实际需要,自主提出年度预算建议,自主执行批准的预算项目,对预算资金进行全过程绩效管理。完善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优先保障教育教学需要,确保学校有效使用、正常运转。教育惩戒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有着巨大争议的话题:家长敏感于惩戒,老师不敢惩戒,面对各种学生的违规违纪问题学校常常束手无策。终于,教育部做出了明晰的规定:可以合理运用惩戒!学校教育从此有了新的教育工具。
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这是国家第一次明确中小学教育中可以适当使用惩戒,意义重大。本规则所称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及其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进行批评教育,确有必要的,可以实施教育惩戒:(一)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或者不服从教育、管理的;(五)打骂同学、老师,欺凌同学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六)其他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学生实施属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学校、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实施教育惩戒,加强管教;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对违规违纪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可以当场实施以下教育惩戒:(六)学校校规校纪或者班规、班级公约规定的其他适当措施。教师对学生实施前款措施后,可以以适当方式告知学生家长。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校可以实施以下教育惩戒,并应当及时告知家长:(四)暂停或者限制学生参加游览、校外集体活动以及其他外出集体活动;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的,学校可以实施以下教育惩戒,并应当事先告知家长:(一)给予不超过一周的停课或者停学,要求家长在家进行教育、管教;(三)安排专门的课程或者教育场所,由社会工作者或者其他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行为干预。对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经多次教育惩戒仍不改正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或者留校察看的纪律处分。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学校可以按照法定程序,配合家长、有关部门将其转人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教师可以采取必要措施,将学生带离教室或者教学现场,并予以教育管理。教师、学校发现学生携带、使用违规物品或者行为具有危险性的,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发现学生藏匿违法、危险物品的,应当责令学生交出并可以对可能藏匿物品的课桌、储物柜等进行检查。教师、学校对学生的违规物品可以予以暂扣并妥善保管,在适当时候交还学生家长;属于违法、危险物品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应急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下列行为:(二)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以及刻意孤立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三)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四)因个人或者少数人违规违纪行为而惩罚全体学生; (六)因个人情绪、好恶实施或者选择性实施教育惩戒;
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乡村学校越来越难以留住优秀教师。乡村教育面对优秀教师缺乏的状况无语叹息。乡村兴则中国兴。振兴乡村先要振兴教育,振兴教育先要培养优秀老师。国家六部委终于出手了……
日前,教育部、中组部、中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了三个方面的政策:一是教师编制标准向乡村倾斜。二是挖潜调剂各类事业编制资源,优先用于补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三是教师配置尚未达标的地区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支持乡村教育事业,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和专业艺术人才为乡村中小学提供体育、艺术教育服务。一是健全县域交流轮岗机制。将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 年以上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3 年以上作为选任中小学校长的优先条件。二是加强城乡一体流动。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管理团队+骨干教师”组团输出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形成长效流动机制。三是招聘和支教等多渠道并举,鼓励高端人才、骨干教师和高校毕业生、退休教师多层次人员踊跃到乡村从教、支教。《意见》提出:一是加强定向公费培养。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方式,精准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二是积极构建省、市、县教师发展机构、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和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三名”工作室五级一体化、分工合作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三是发挥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推作用。全面落实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并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健全“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完善荣誉制度。建立国家、地方、社会等各级各类表彰激励制度,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培训机会和荣誉表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