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兰克林自传》:论自省的力量

 dawn的图书馆 2021-03-10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的学生曾子的一段话,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一日三省吾身”皆由此而来,这句话我们从小学的《论语》就耳熟能详,脱口而出了,可是真正理解它并用在自己身上,却鲜少有人能坚持做到。都说,人生是一场修行,自省,也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一课。而将这一课每日践行的,后来在历史上都成为了一个有成就的人,而在出了学校门之后,知识的应用才在我们的人生中真正开始发挥作用,自省几乎被忘却了。

将自省贯彻自己一生的人,有两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东西方将这一文化贯彻落实到自己人生整个始终的人,一个是富兰克林,一个是曾国藩。在他们的著作中,均有对自省的影子。

富兰克林在自己的自传《富兰克林自传》中讲述:

“我希望任何时候,不犯任何错误地生活;我想克服天性、习惯或伙伴可以给我造成的一切缺点。因为我知道或者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以我看不明白为什么我就不可以见对就做、遇错就躲呢。然而很快我就发现我干了一件超出我的想象的难事。我处处留心提防这儿出差错,可往往又挨了那儿一个差错的闷棍。一不留神,习惯又占了上风。习性太强,理性无可奈何。

我终于得出结论:相信做到功德圆满是我们的利益之所在,这纯属想入非非,它并不足以防止我们跌跤;必须破除陋习,树立良风,我们方能对一种沉稳一贯的正直行为有所依赖。为此我想出了下面的一种办法。”

《富兰克林自传》:论自省的力量

富兰克林的这一段话,道出了身为一个平凡的人身上的感性和理性两面,感性的是我们习惯性这么做,理性是客观的告诉你该怎么做,而理性一定是反舒适性习惯的,反人性的,不是你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生活中我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认知,你做的并不一定是你脑子中想象的那个样子,这中间总会存在误差。而修正这一误差的最好办法,就是自省,认识自己的行为。

为此,富兰克林想出的办法就是,为自己设立了十三个美德名目,并意欲将这些美德养成习惯,一次进行一项美德的养成,养成一项再进行下一项,循序渐进,直到获取所有的美德。而实现这一切,需要坚定不移的进行每日自查。

这些美德名目及其规戒是:

一,节制。

饭不可吃胀。

酒不可喝高。

二,缄默。

于人于己不利的话不谈。避免碎语闲言。

三,秩序。

放东西各归其位,办事情各按其时。

四,决心。

决心去做该做的事情,做就做到心想事成。

五,节俭。

不花于己于人没有好处的闲钱,杜绝浪费。

六,勤奋。

珍惜时光。手里总忙有益之事。剪除一切无谓之举。

七,诚信。

不害人,不欺诈。

思想坦荡,公正;说话实事求是。

八,正义。

不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行为永不沾边,利公利民的应尽义务切勿放手。

九,中庸。

避免走极端。忍让化冤仇。

十,清洁。

身体、衣着、居所,不许不干不净。

十一,平静。

不可为小事、常事或难免之事搅乱了方寸。

十二,贞洁。

少行房事,除非为了身体健康或传宗接代;千万不可搞得头脑昏沉,身体虚弱,或者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平静或声誉。

十三,谦卑。

效法耶稣和苏格拉底。

为此,专门定了一个小本子,一个美德占一页,每一页用红笔画上竖线,形成七行,一行代表一周中的一天,每天用一个字表示。再用红笔画十三条横线,与七条竖栏交叉,每一条横线的开头写上一项美德的头一个字,每天在自查中发现哪项美德方面一有过错,就在相应的竖栏中的横线上画一个小黑点。

一周对一项美德严密监视,依次执行,从第一周“节制”开始,就严防死守,丝毫不敢触犯,直至后来完成其他美德,“秩序”的美德要求各按其时,所以,富兰克林还制定了自己一天24小时的活动计划,并进行每日自查,从一开始的发现自己的过错比原先想象的多得多,但也满意这些过错在日益减少。

用富兰克林自己的话说,除了上帝的恩佑之外,正是这个行为的坚持,让他一生之中福气绵绵。

在中国,也有一位将自省的力量发挥到极致的人,他就是曾国藩,晚清一代名臣,从青年时期开始一直到老年长期坚持撰写日记,自省是其日记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修身、治国、齐家、教子等方面,每日必自省。

《富兰克林自传》:论自省的力量

曾国藩给自己制订了“日课十二条”,内容为:

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骛。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 明 即 起,决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决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作养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记下茶余偶读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决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

从此后曾国藩就将读书与修身结合,每天按照“日课”规定的内容行事。同时他还将读书与写修身日记(日课册)结合起来,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比如:

有一天的日记他是这样写的:

醒早沾恋,明知大恶而姑蹈之,平旦之气安在?真禽兽矣!要此日课册何用?无日课岂能堕坏更甚乎?尚觍颜(厚着脸皮)与正人君子讲学,非揜著(掩饰自己坏处,显示自己好处)而何?辰正读旅卦,饭后读巽卦,一无所得,白文都不能背诵,不知心忙甚么?丹黄(圈点)几十页书,如勉强当差相似,是何为者?平生只为不静,断送了几十年光阴,立志自断以来,又已月余,尚浮躁如此耶?

在他看来,在这一天里他至少犯了三个过错,早晨醒来不肯起床,读《周易》效果不佳,后来读书不用心,只是应付。他把这些过失都上纲上线到滔天大恶的高度,骂自己是“真禽兽”,自己骂自己可谓够狠。

在自省态度上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二十五日记:“写此册而不日日改过,则此册直盗名之具也。亦既不克痛湔旧习,则何必写此册?”

意思是,写了这个自省的册子而又不去改掉自己的过错,那这个册子写了也是沽名钓誉的。如果不能痛改以前的恶习,何必费周章写这个册子呢?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自省时间上

道光二十年(1840),曾国藩三十岁,忆及之前曾改号为“涤生”,“涤”是涤除旧时污染,“生”取自明代《了凡四训》:“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六月初七日夜记:“余今年已三十,资禀顽钝,精神亏损,此后岂复能有所成?但求勤俭有恒,无纵逸欲,以丧先人元气。困知勉行,期有寸得,以无失词臣体面。日日自苦,不至佚而生淫。”

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月三十日记:“自正月以来,日日颓放,遂已一月,志之不立,一至于此。每观此册,不知何谓,可以为人乎!”三是到春分、冬至等传统时令节气,曾国藩也会感时伤怀。再就是孔子有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到了类似逢十的年龄,曾国藩便会追慕圣贤反省自己。

咸丰十年(1860)曾国藩五十岁任两江总督,六月十二日思居高位之道约有三端:不与不终、不胜。“不与”是《论语》所谓“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告诫自己须把功名得失看得平淡些;“不终”是古人所谓“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以求能善始善终;“不胜”是唯恐自己不能胜任,而时刻临深履薄殚精竭虑。

不同阶段,反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青年时期读书事业都要发奋进取,所以反省追求的是“自新”;中年之后身逢乱世而久居高位,重点反省的是名心;晚年身体衰弱,便要乐天知命,重视养生之道。

在自省身体上

同治十年(1871)曾国藩六十岁,在脚肿病日益严重、会客时目眩倒地、夜间尿频等症状出现之后,十月初六思养生之道,认为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视”必垂帘,“息”必归海,“眠”必虚恬,“食”必淡节。(晚年的曾国藩已肝肾两虚,外公老了的时候,妈妈跟我说,有句老话这样说“男怕脚肿女怕脸肿”)

曾国藩去世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留下了日记绝笔:“既不能振作精神,稍尽当为之职分,又不能溘先朝露,同归于尽,苟活人间,惭悚何极!”

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反省自己,仍在自我鞭策。正是他时时刻刻的常省常新的力量,提醒着自己该做什么,才能在平淡如水,茫茫一生中,时刻清晰的记着自己想要到达的远方。也不可谓不说,是这种自省成就了曾国藩。

这就是曾国藩对自己的态度。

即使中西方文化有别,但优秀的品质是没有国界的,富兰克林和曾国藩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共同的闪光点,就自省这一条就值得我终身去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