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实版千里眼,中国科学家实现1.43公里外隔墙视物,全球领先

 艾牛科普君 2021-03-10

说到千里眼,大家最先想到肯定是望远镜,望远镜能将远处的物体拉近,确实能让人拥有千里视物的能力。

不过,望远镜只能看见视域范围内的物体,如果隔着一面墙,那墙里面的情况我们就看不到了。

科技赋予了我们非凡的能力,有些甚至比神话传说还神奇。神话故事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可以无视障碍,远隔千里获取信息。现在,科学家们也能办到这样的事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窦贤康、徐飞虎教授等人,合作实验实现了1.43公里的远距离非视域成像。所谓的的非视域成像,简单点来说就是你的视线能拐弯,就算隔着一堵墙,你也能通过这种技术看见墙后面的东西。

非视域成像,早在2008年就由Raskar等人提出,在2009年国外就实现了对简单平面的非视域成像,不过成像距离仅在米级范围。

我国虽然不是非视域成像的奠基者,但通过厚积薄发、努力追赶,首次将光学领域的非视域成像距离从米级提高到了公里级,现在该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目前该成果已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并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传统成像技术都是对视域内的物体进行观测,而非视域成像技术则能够对隐藏在视线外的物体进行观测,实现“视线拐弯、隔墙视物”。这种技术有望未来在医疗、反恐、机器视觉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说到隔墙视物,很多人肯定会想到红外热成像,在好莱坞电影中,特工们能够通过这种技术隔墙观察室内的人员情况。不过,在现实世界中,红外热成像还达不到隔墙观物的效果。

光学非视域成像的实现,通常是将经过调制的激光脉冲打到中介墙上,利用中介墙使激光反射到被遮挡的物体上,然后该物体再次将激光反射到中介墙上,最后又被中介墙反射至接收系统,通过接收系统记录光子的飞行时间信息,利用成像算法就可以实现对被遮挡物的成像。

其实,这个系统运用的成像方法本质上是飞行时间技术(TOF),少部分支持3D人脸识别的手机上就有运用这种技术。它就是通过发射面光源,然后通过测量各光子的返回时间,重构物体的三维影像。

整个过程中激光经历了3次漫反射,再加上传输距离远,被空气散射,造成光学信号衰减严重。并且整个空间内的光学信息十分复杂,比如阳光的干扰,使得非视域远距离的成像十分困难。要想实现突破,不仅仪器的探测能力要非常灵敏,算法也要极强,需要具备强大的光学抗噪能力。

我国科研人员经过艰苦攻关,不仅发展出了非常高效的成像算法,还在光学系统方面开发了一套近红外波长的高效率非视域成像系统,成功克服了漫反射带来的光学衰减。

不过,该项技术距离实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非视域成像目前还不能做到完全看清被观测物体,只能看出大致轮廓,可这已经很不错了。现实世界中,每种物体都有比较显著的轮廓特征,如果和人工智能结合,应该能更好地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