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明朝人,最近上热搜了

 茂林之家 2021-03-10

因为一档文化节目,宋应星这两天频频上热搜。节目中晚年宋应星的造型问题,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我们今天则借此机会,跟大家聊聊宋应星和他的书。

一个明朝人,最近上热搜了

电视节目中的晚年宋应星

用史学家黄仁宇的话来说,万历十五年(1587年),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年份。

江西人宋应星就出生在这个无关紧要的年份。

他出生之时,家、国双衰——比国家衰落得更快的是他的家族。从三代俱封尚书的高光家族,到暗淡无光的普通家族,只用了三四十年。

据说,宋应星少年天才,过目不忘。但这些对于他个人命运、家族命运的扭转,毫无益处。

他一生最大的光荣,就是和哥哥宋应昇在江西乡试中,双双考中举人。

此后,他五次进京考进士,每次都当了炮灰。

没办法,纵有凌云志,他一辈子也只能苟且在县城教谕这样无权无钱的职位上。

但他始终心有不甘,于是时常没日没夜、吭哧吭哧地写书。

大概50岁的时候,他的书杀青了。这时,他告诉世人:

“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膺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

翻译过来就是,贫穷限制了我,我没有钱购买参考资料,也没有条件邀集同人集思广议,只能写成这个样子了,能不伤心吗?

还好,他有个好朋友涂伯聚,帮他把书印刷出版了。

这一年是1637年。

很多很多年以后,历史学家说起1637年,总会强调这是一个奇特的年份。这一年,东西方同时出版了影响人类的两本书。

一本是欧洲近代哲学奠基人笛卡尔的《方法论》,另一本,正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令人嗟叹的是,这两本伟大之书的命运截然不同。前者树立起理性主义的大旗,借助科学实践掀起产业革命,科技文明的曙光照亮西方。而后者,却开启了一段过山车般的奇幻传播旅程。

一个明朝人,最近上热搜了

宋应星,一个奇人写了一本奇书。图源/电视节目截屏

宋应星是个奇人。在《天工开物》问世大约300年后,地质学家丁文江如此评价他:

“士大夫之心理,内容干燥荒芜,等于不毛之沙漠,宋氏独自辟门径,一反明儒陋习,就人民日用饮食器具而究其源,其活力之伟,结构之大,观察之富,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这几乎是把宋应星捧上天了。

《天工开物》到底是本什么书,会让宋应星赢得“有明一代,一人而已”的极高赞誉?

简单说,这本书记载总结了大量农业、工业中所需要的培育、生产知识,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科普体系,并有意识使用数据记载,使整本书更加实用。

西方人称这本书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一个明朝人,最近上热搜了

宋应星塑像

这本书初版时,在国内的销量并不好。没几年,大明亡了。清初,有个叫杨素卿的福建书商发现了这本书,并把他包装成了畅销书。

当时很多人因此知道并读到《天工开物》。

宋应星撰述此书,目的是通过实学,来达到富国强民。他的骨子里还是有为时代把脉,并开出药方的想法。

晚明的思想、经济以及科技发展势头,实际上并不落后于西欧。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产生,一些思想家呼吁人性解放,另一些人倡导实用主义,摆脱既往的道德话语束缚,不再将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

他们通过田野考察、收集整理、记录数据、归纳分类等方法,写出了一批科技著作。比如,地理学有徐霞客的《游记》,药物学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水利工程有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农学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等。

大家公认,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这股实学潮流的集大成之作。

如果没有清军入主中原,按照晚明的发展势头,中国并非没有可能走上类似西欧的近代文明之路。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明清易代之后,晚明重视科学技术的潮流就逐渐被掐断了。

一个明朝人,最近上热搜了

《天工开物》中的插画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清初火了一阵子之后,突然间销声匿迹,完全绝版。

清军统治江西后,宋应星选择归隐,拒绝妥协。他本人在贫困中度过了晚年的时光,大约在康熙五年(1666年),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把一生的经验教训,作为“宋氏家训”留给子孙们:一不参加科举,二不去做官,只在家乡安心耕读,以书香传家。

也好,他死得倒是时候,看不到自己寄予厚望的书将被冷落到何种程度。

乾隆时期,朝廷以编修《四库全书》的名义,对全国的图书进行大规模的审查。原先流通的许多书籍,在这次文化工程之后,就在历史上无故“失踪”。

严格来说,《天工开物》并未被禁毁,它只是被四库馆臣置之不理。

这么好的书,为何被官方无视?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四库全书》的收录,沿袭传统尊经重史的惯例,对科技书籍不感冒;另一个是,宋应星这本书中对明朝的推崇、对女真族的鄙夷,触犯了政治禁区。

然而,不被《四库全书》收录本身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不被收录后的命运。

一个明朝人,最近上热搜了

民国重刊《天工开物》,依据的是日本的版本

由于《四库全书》的态度传达了官方舆论导向,致使《天工开物》被无限上纲上线成为政治不合格的书籍。在政治正确的主导下,以及文化的权力控制下,再也没有人敢印刷这本书了。

这一文化高压的结果,导致了《天工开物》在中国消失近300年。

一个明朝人,最近上热搜了

天工开物书影

吊诡的是,这本书在中国销声匿迹的同时,在另外的空间却异常火爆。

《天工开物》在欧洲,被翻译成12国语言,传播甚广。欧洲学者称,这本书“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宋应星则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

在日本,这本书从17世纪末传入后,就火得一塌糊涂,不断被再版和重印。因为这本书,日本还曾流行过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日本人将此书奉为“植产兴业”的指南,非常实用。

一直到了民国时期,这本书“出口转内销”。中国人通过日本的版本,才知道我们原来有这么伟大的一部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