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番鸭“花肝病”)-《鸭病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 李崇斌 编著 节选

 歹建林图书馆 2021-03-10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又称番鸭“花肝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发病快、病程短、传播迅速的烈性传染病。该病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特征性剖检病变:肝脏、脾脏等脏器表面有大量灰白色坏死点或花斑点,又称为鸭“肝白点病”、鸭“肝脾白点病”、鸭“花肝病”、鸭“肝脾坏死症”等。

【流行特点】本病可发生于雏番鸭、雏半番鸭、麻鸭、樱桃谷鸭、鹅等,多发于3-25日龄,8-20日龄最多发。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节较少见,天气聚变、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高等因素易促发本病,似乎与潮热天气有一定相关性,在炎热雨天,潮湿季节多发。

【临床症状】病鸭精神高度沉郁,怕冷,拥挤成堆,嘶叫,羽毛蓬松,直立且无光泽,全身震颤,全身软弱无力,多脚软、蹲伏或拐脚,不愿活动或卧地不起,头下垂或歪颈;食欲和饮欲减退;下痢,腹泻,排粘稠白色或黄绿色稀粪,肛门周围有白色或淡绿色稀粪;部分趾关节和跗关节肿胀,脚软,病程2-14天,死亡高峰为发病后5-7天,死前以头部触地,部分头向后扭转。病重鸭呼吸急促,喙端出血,发红或发紫,机体脱水,迅速消瘦,最后衰竭而死亡。病鸭耐过后生长发育不良,成为僵鸭。

【剖检病变】最具特征性剖检病变在肝脏和脾脏。肝脏肿大呈淡褐红色,质脆,表面和实质切面密布弥漫性、针尖大至粟米大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点,甚至连成花斑样病灶,边缘不整齐、无光泽,斑点状出血,使肝呈“白点”肝或“花斑”肝;脾肿大,质硬变脆,呈黑紫色斑点状,表面和实质切面见1-3毫米大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点或坏死灶,比肝脏的白点略大,如花斑状;胰腺、肾脏及肠道壁充血、出血,有数量不等弥漫性的白色坏死点,肾肿大,表面出血或黄白色条纹或因尿酸盐沉积呈花斑肾;肠道有不同程度充血、出血,溃疡,时间较长的病例肠壁可见1-3毫米大的坏死点,后半段肠壁变簿,内含泡沫样内容物;胸腺有小出血点;法氏囊肿大、出血,不同程度炎性变化,囊腔积有胶样或干酪样物;心肌苍白,心脏及心冠状脂肪斑点状出血,心包有少许积液;脑水肿,脑膜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趾关节或跗关节周围水肿,趾部皮下及跗关节角质下有小坏死点,关节液增多。病程长的发病后期见肺瘀血、水肿,心包膜增厚,心包积液,纤维素性心包炎,与胸骨粘连。新型呼肠孤病毒病突然死亡,肝脏和脾脏出现不规则坏死和出血,心肌出血和法氏囊出血,肾脏出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